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8-12-25郑建
郑建
摘 要:德育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课堂是渗透德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本着教导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原则,通过挖掘教材内容,从各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本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的意义及主要目标进行总结,并以人教版为蓝本列举了高中地理德育教育的典型案例,为高中地理德育渗透构造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途径 教学案例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的意义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进行了全面指导。德育不单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职责,任课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大纲中关于德育的要求,开拓思路,按照各自学科的特点,有目的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度渗透德育教育。最终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学科知识,还能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高中地理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还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贯穿众多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过程方法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进行德育教育。
二、高中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新课标)规定的德育教育目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二)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四)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管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在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在讲解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热爱,并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最终要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愿意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奋斗。
三、高中地理德育教育的典型内容及实例
(一)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可以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例如在介绍中国地理概况时可以反复强调新疆、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对最近出现的港独和台独言论和现象进行批判。农业这一部分,说明我国只用了占世界百分七的耕地却养活了世界将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让学生对祖国充满自豪感。交通部分可以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在世界屋脊修建青藏铁路,修建了世界上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世界上最长的大桥港珠澳大桥,以及世界吞吐量最大的宁波-舟山港等等。航空领域,从神舟五号的首次载人入太空到神十实现太空站的建立,甚至探月工程也取得探测器着陆的突破,中国航空航天取得了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这些都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都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祖国的美丽富饶和强大,也能够使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祖国,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二)教材内容结合乡土地理的德育渗透方法
人教版必修二中人口迁徙相关内容时,可以我们惠州市为例,从古代客家人的迁移角度切入讲解惠州客家人古代迁移聚集在这的原因是战乱,改革开放后惠州人口大量迁入影响最大因素是经济。选修二海洋地理中可以结合惠州沿海地区的红树林、滩涂以及渔业资源介绍惠州海洋资源,让学生激发对惠州的热爱。
(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自然地理的各章节都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论,例如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四季变化、气候分布、海陆变迁的运动等。必修一中,关于宇宙和地球的介绍,明确提出宇宙中的天体、星云、尘埃和宇宙射线等都是物质的,体现唯物主义观点。在之后又系统介绍了天体运动、大气运动、水运动、地壳运动等,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观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体现联系和矛盾的观点。以上这些都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渗透的良好素材。
(四)树立全球家园意识
地球是人类我们的共同家园,然而随着生产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地球环境持续恶化,最典型的例子是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和大量破坏可以吸收温室气体的森林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但温室气体的限制排放和全球植被的恢复不是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事,需要全球每个国家参与,共同制定对策。可以学生扮演不同国家和地区,以模拟联合国大会的形式,让学生收集资料展开辩论。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可以加强全球家园意识。
(五)人地协调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在必修二的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第一節直面环境问题,介绍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会造成生态破坏。而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所以人类认识到必须迫切找到一条正确处理环境和发展的出路,使得人地关系协调,这就是可持续发展。
结语
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丰富,材料全面,许多素材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渗透点。但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理论性的讲解,而应多从学生可以理解并乐于接受的行为方式入手,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灵活开展,让地理课堂更生动。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德育与智育紧密、有机结合在。
参考文献
[1]胡庆玲.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的主要方面[J].教育教学论坛,2017(8).
[2]陈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J].中学教学参考,2014(11).
[3]高平.中学地理课德育渗透的内容与方法[J].山东教育科研,19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