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惯成自然,养成促发展

2018-12-24李旭

关键词:道德教育因材施教行为习惯

李旭

【摘要】  养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科学规范的养成教育,能够使学生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变他律为自律。教师在养成教育过程中需要持之以恒以身作则,因材施教抓住点滴,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养成。

【关键词】  中学生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9-032-01

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校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标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培养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从时间上看,养成教育贯穿一生;从空间上看,养成教育涵盖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无论怎样,青少年时期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而班级又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在这块主阵地上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以实现学生在关键时期的自我养成。

一、自身做起,言传身教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养成教育中,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无庸置疑,教师本人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我们要用自己的良好的素质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作为教师,首先要用良好的思想影响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学认为,中学生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和可受性大,模仿性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政治素质,品德修养,思想作风,仪表举止,行为习惯等都为学生耳闻目睹,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班主任的好思想、好作风、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陶冶,学生照着样子学,就会缩短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因此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身教”,做学生的表率,教育影响学生。

二、点滴抓起,循序渐进

养成教育在学生主体教育中处于一种基础地位,是贯穿受教育者终身的教育,那么养成教育的全过程实际是一个学生接受教育并不断实践的过程。可以说,养成教育也是一种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学习,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许多同学熟读规范,却常随手扔果皮、纸屑;许多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热爱劳动,乐于助人,回到家里,却被父母捧在手心里。教育专家孙云晓曾在《德育为什么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中指出中国德育非常重视认知和行为,这是德育的前50度,如何把行为变成习惯的后50度,是最重要的,却被我们忽视了。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

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养成教育要讲究层次性,因材施教。注重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一是针对行为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明白落伍后进的原因,体验不良行为给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坏处,矫正与塑造同步进行。这也是利用学生日常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自然教育法”。对待后进生要本着爱学生的原则,要首先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他们不歧视、不放弃,决不能一有错误就劈头盖脸批一通;教师要找到原因,从他们的实际出发解决问题;班主任应不断发现差生的优点,把他们的进步看在眼里,使其找到改正的希望;另外班主任要根据其自控能力差、反复性强的特点,要有耐心,经常督促,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对道德行为好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启迪更深层次的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落实道德行为。此外,班主任更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在反复要求中增强学生的意志,在褒贬的评价中促进学生自觉履行行为规范。

四、自我教育,全面发展

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养成教育的归宿点,是养成教育的升华。他人教育,不如自我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要以学生为本,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最简要的方法就是将道德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起来。如要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可以在暑期作业中布置孝心作业,让学生跟着父母做家务,既体验了生活,又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培养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这样将孝敬父母教育落实到具体活动之中,既加强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又增强了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集体教育,营造氛围

新课程倡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環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班主任重视班级文化氛围的建设,并以此为教育手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班级文化氛围其作用主要表现为班级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等。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集体意识的强弱,道德水准的高低,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极大。班级集体如果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貌,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无形的鞭策和制约,必然会培养出团结互助、关心他人、严肃认真、奋发向上、品格高尚的学生。所以,班主任在进行养成教育的时候,要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点之一。要始终给学生灌输集体的概念,一定要让他们知道,在一个集体中共同地学习,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原则。

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落实于班级教育的各个细节,深化于家庭教育的细微之处,班主任要以身作则因材施教,点滴抓起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养成自我教育,最终实现养成教育效果的最大化,长期化,实效化,内在化。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因材施教行为习惯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