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干预对低年级篮球运动员基本技术训练的影响

2018-12-24,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8年4期
关键词:运球心率实验组

,

(1.上海市宝山区第二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上海 200940; 2.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篮球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运动员必须熟练掌握一系列技术动作,才能在比赛中游刃有余地进行攻守转换。一名篮球运动员的成才周期大约是7~10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基本技术训练,而基本技术练习的最佳时段通常是在少年儿童时期[1]。少年儿童的心理发育特征是好动、喜爱游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如果长期反复进行枯燥乏味的基本技术练习,势必会影响训练效果,降低其对篮球训练的兴趣[2]。本文以上海市宝山区7~9岁篮球后备人才为实验对象,将游戏引入篮球基本技术的训练过程,试图通过游戏的训练手段提高低年级运动员的篮球兴趣,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上海市宝山区业余体校篮球运动员26名,其中男14人,女12人,均为小学二年级学生,通过科学选材,具备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条件。实验前都有10~12个月的篮球训练经历,为便于实验控制,男篮为对照组,延续之前的传统基本技术训练;女篮为实验组,进行游戏干预的基本技术训练。之所以选择女篮作为实验组,是因为笔者目前负责女篮的日常训练、比赛工作,同时这批队员是宝山区备战2018年上海市运会小学组梯队成员。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男女生在身体形态、素质及综合运动能力方面无显著性差异[3-4]。进入青春期后(男13~18岁,女12~17岁)特别是青春期初期,男女差异开始凸显[5]。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按照同样的选材标准进入宝山区少体校,其身体形态、素质、综合运动能力及神经系统无差异。

1.2 测试指标选取

以《中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上海市每年举行的青少年十项系列赛篮球比赛D组的测试项目,确定本研究的测试指标和方法。评分标准按照《中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大纲》中的相关规定。

1.3 游戏干预方案和内容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本技术练习时间都是30 min,每周练习3次,总计36次,平均每项基本技术12次。以上海市十项系列赛的测试为目标,基本技术训练内容有移动、运球和跑篮。实验干预的游戏内容见表1。运动强度以靶心率为准,靶心率=(220-年龄)×(70%~85%)。具体控制方法:心率监测的方法有很多,仪器也有很多,但因为是基层业余体校,没有条件配备心率表等昂贵的监测设备,而且运动强度也不是本研究的重点。所以,运动强度的监测主要采用即时心率监测法,即压按住颈动脉测量心率。每堂课在干预的30 min进行4次心率测试。第1次是游戏开始前,之后每10 min测一次,为准确控制运动强度提供保障。分别收集2个组的平均心率进行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游戏干预对梯形滑步技术的影响

梯形滑步反映篮球运动员脚步动作的灵敏性和防守的移动能力。根据《中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大纲》,将实验组的测试值设定为23.01 s,对照组的测试值设定为25.53 s,这2个成绩分别对应大纲中9~10岁男子和女子成绩的60分。

从表2可看出,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前测成绩都不理想。由于2组的测试值不一样,所以,实验组前测的平均成绩虽然优于对照组,但实验组反而没有达到60分,对照组也只是勉强及格。2组前测的标准差显示,被试者在这个项目上的水平相差不大,组内差异也较小。对照组通过12周的传统训练,实验组通过12周的游戏干预,平均成绩都有所提高。数据显示,对照组的成绩提升略优于实验组,但2组的差距依然不大。对照《中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大纲》的分值表,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从不及格上升到79分,对照组的平均成绩从刚及格上升到81分,2组的平均成绩都有明显提升。根据表2的数据,前测的离散度较低,所以,后测的数据依然显示组内差距不大。这表明无论是传统训练还是游戏干预,对提高学生的梯形滑步技术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游戏干预没有明显体现出优于传统训练的优势,2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游戏干预方案

表2 2组运动员梯形滑步前后测对照 s

从心率监测的曲线来看,实验组的心率从实验前的128次/min上升到游戏结束的172次/min,中间没有波动。从现场观察来看,被试者从游戏开始到结束,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现场气氛较热烈。而对照组的心率情况在第2次测试前都与实验组基本相同,练习强度略高于实验组,但到了第3次,心率反而有所下降。从现场观察来看,在基本技术练习后期,对照组被试者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积极性不高等情绪状态,这是导致心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2.2 游戏干预对半场左右手运球折返技术的影响

半场左右手运球见线折返技术反映运动员在控制球过程中的变向和移动能力。根据《中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大纲》9~12岁少年组的60分成绩,将实验组的测试值设定为51.47 s,对照组的测试值设定为46.67 s。

从表3可看出,实验组前测成绩优于对照组,对照《中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大纲》分值表可知,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前测的内部离散度都很高,说明组内成绩差异较大,反映被试者在左右手运球折返跑项目上的水平参差不齐。比较2组后测的均值发现,游戏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成绩提升幅度没有显著差异,但标准差的数据显示,实验组后测的内部差异降低明显,而对照组的组内离散度稍有下降。这说明实验组被试者普遍掌握了左右手运球折返技术,而对照组还有个别被试者未很好掌握。可见,游戏干预法对提高低年级篮球运动员半场左右手运球折返跑技术,特别是降低组内差异表现良好。

表3 2组运动员半场左右手运球折返前后测结果 s

从心率监测曲线来看,实验前2组运动员的心率基本一致,但第1次监测情况显示,对照组心率明显低于实验组。从现场观察来看,传统训练法一般都是从原地运球开始,所以,运动强度较低,并且上升速度较慢。对照组采用行进间运球练习时,与实验组的心率比较接近,从第3次的测试结果可看出,对照组的运动强度低于实验组。

2.3 游戏干预对左右手行进间投篮技术的影响

左右手行进间投篮反映篮球运动员运球跑篮的稳定性,体现运球技术和跑篮技术相结合的能力。根据《中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大纲》9~12岁少年组的60分成绩,将实验组的测试值设定为57.41 s,对照组的测试值设定为50.86 s。

在左右手行进间投篮项目上,《中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大纲》对男生的要求较高,2组测试值的差距达到6.55,所以从前测结果来看,2组的差异虽然并不大,但实验组前测成绩已达到71分,而对照组只有57分。从表4可以看出,2组内部离散度都很高,说明被试者对项目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实地观察发现,被试者都是有一定篮球基础的小球员,右手跑篮普遍掌握较好,主要差距在左手跑篮技术上。通过12周的干预,2组的平均成绩提升不明显,但标准差数据显示,实验组在游戏干预前,内部差异高于对照组,而干预后明显降低;对照组的组内离散度实验后比实验前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这表明游戏干预法对提高低年级篮球运动员半场左右手行进间投篮技术有较显著的影响,特别在降低组内差异方面表现良好。

表4 2组运动员左右手行进间投篮前后测结果 s

左右手行进间投篮的心率图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的心率基本一致,第1次监测结果也非常接近,对照组略高于实验组。但从第2和第3次的监测结果来看,对照组明显低于实验组,而且对照组的心率变化不大,实验组仍以台阶式上升。

2.4 游戏干预对学习兴趣的影响

本文从情感和专注度2个维度评价2组的篮球训练兴趣,作为综合考察篮球训练效果的有效补充。因为被调查对象年龄较小,对问卷的理解和填写能力有限,所以,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低年级篮球运动员进行访谈(表5)。

表5 2组运动员对训练的态度 人

由表5可见,实验组有75%的人非常喜欢训练,也喜欢自己的教练员,除1名学生因身体状况需暂时停训外,其他人都愿意继续接受篮球训练。而对照组只有64%的人愿意继续接受篮球训练,其他5人中,4人觉得无所谓,1人觉得训练很累,不想继续篮球训练。

在专注度方面,通过询问训练内容和训练过程来考察学生训练时的专注度。实验组运动员都能说出之前12周做过的游戏,并且有92%的人能准确地叙述游戏过程和其中所包含的基本技术。对照组只有57%的人能说出之前12周所练的基本技术,仅36%的人能较准确地叙述练习过程。访谈中也发现,在情感和专注度2个方面,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运动员对篮球运动训练更感兴趣。

3 讨论

3.1 游戏对低年级篮球运动员协调性和篮球基本技术的影响

篮球运动员的脚步基本功有步法、跑法和跳法3种,其中步法和跑法较复杂,例如:上步、撤步、滑步、交叉步等对协调性的要求较高。在篮球比赛中,面对瞬息万变的比赛节奏,协调性好的球员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自己的身体,完成各种复杂的技术。协调性是各项身体素质在中枢神经支配下的综合反应。7~14岁是发展协调性的最佳时期,且没有性别差异。该年龄段篮球运动员重点发展的身体素质是灵敏素质、柔韧素质和速度素质。速度素质主要以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为主,负重的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通常是不发展的。因此,我们认为提高7~10岁篮球运动员的协调性,主要是发展其中枢神经对灵敏素质、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综合支配能力。通过游戏训练篮球运动员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使其在快速、多方向的移动中保持身体平衡,协调、稳定地完成技术动作。

“抓螃蟹”游戏主要是以模仿螃蟹的行走动作进行追逐,该游戏对篮球运动员掌握滑步和侧身交叉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6]。在保证重心平稳且在合适高度的基础上进行游戏,能提高运动员滑步和交叉步的频率及速度。在篮球比赛中,跑动方向是多变的,游戏“倒带”是以跑和后退跑相互转换的形式模仿磁带运行模式迅速转换前后跑动方向,提高后退跑和行进间的转身速度。“照镜子”是一种模仿游戏,参与者的一切行动取决于对手的动作。这种形式与篮球比赛中防守方的行动取决于进攻方是一样的道理,既能提高练习者瞬间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同时对跳起后的身体转换方向有促进作用。“木头人”游戏是一项较传统的游戏,在教练员的参与下,将运球急停、持球急停等急起急停的脚步动作融入到游戏中。我们选择的游戏基本涵盖后退跑、滑步、侧身交叉步、蹲起转身等较为复杂的篮球脚步基本功。这些脚步移动在实战中如何应用,对低年级运动员而言是较为抽象的,他们很难理解。所以,练习时很容易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情况。但在游戏的过程中融入这些脚步,通过规则迫使参与者必须全神贯注地完成各种脚步移动,同时又能启发其掌握各种脚步移动技术。实验证明,在具有竞争性和规则约束的情况下练习篮球基本步法,有利于发展小学低年级球员的协调性,帮助他们掌握篮球步法和跑法。另外,“水果蔬菜动物园”“协同运球接力”“运球擂台赛”“四面八方”“抢西瓜”“穿越封锁线”“又快又准”等游戏,能提高运动员快速运球、突破、跑篮的技术[7]。这些游戏涵盖了篮球运动中运、穿、突、投的基本进攻技术,并且这些技术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练习完成的,与篮球比赛更加接近。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干预发现,通过游戏方式练习的基本脚步、基本技术与传统的基本功训练在达标测试方面效果是一样的;而且通过心率监测可知,实验组的强度大于对照组,这对篮球训练是有利的。但通过现场观察,实验组在动作规格方面的表现不如对照组。因为在游戏过程中低年级运动员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用在游戏的竞争方面,对动作规格的要求自然降低。对照组是一遍一遍进行单纯的动作练习,实验组在学会动作之后立刻投入到游戏当中,虽然每堂课都是在复习技术动作之后才进行游戏,但其动力定型的效果明显不如对照组。

3.2 游戏对低年级运动员篮球学习兴趣的影响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正常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同,2~3岁的儿童专注时间是10 min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逐渐延长,7~10岁的儿童可以达到20 min。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标准建立在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上。研究证明,除了病理原因外,生理和环境因素是影响儿童注意力的主要原因。儿童在生长发育期,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环境因素比较复杂,训练过程中游戏的竞争性和趣味性有利于保持儿童的神经兴奋度,延长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提高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而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训练效果的催化剂。通过游戏的方式练习篮球基本技术,与实战更加贴近,为低年级篮球运动员的技术发展奠定基础。

3.3 选择游戏的针对性和目标性

在游戏的选择方面,本研究更加注重选择基本技术融入较明确的游戏,始终围绕篮球的基本步法和运、传、突、投等进攻技术选择游戏。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以及最初学习篮球的运动训练原则,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篮球专项游戏,主要目标是通过游戏的形式练习篮球基本技术,让训练更加具有竞争性、趣味性和一定的同场对抗元素。游戏训练法和传统的技术训练具有很大的差异,从心率监测的结果来看,游戏的强度更大,游戏过程中的竞技和对抗与篮球比赛更加接近,采用游戏训练法能提高小学低年级篮球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等专项身体素质。篮球专项技术游戏与普通游戏有本质的区别,设计游戏时的首要原则就是有针对性。每个游戏涵盖1~2个基本技术,在游戏中设定明确的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游戏。实验结果表明,游戏的方式能提高和促进练习者对基本技术的掌握,在训练效果方面除了基本脚步略低于传统训练法外,运球和跑篮技术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这表明通过有针对性、目标性的游戏,能达到训练篮球基本技术的目的。

4 结束语

游戏训练法虽然在基本技术的掌握方面不如传统训练法,但对提高低年级运动员的篮球学习兴趣,促进其球场对抗意识,发展篮球基本脚步移动速度和协调性等方面都优于传统训练法。如果尝试将传统训练与游戏训练有机结合,在训练过程中控制好2种训练法的使用比例,将会达到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效果。

猜你喜欢

运球心率实验组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心率多少才健康
论下肢力量训练对拉丁舞的重要性
完形填空一则
离心率
幼儿园大班篮球运球活动的实践探索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双人运球”乐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