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泳运动员水感及相关表型研究

2018-12-24,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8年4期
关键词:水性表型教练员

,

(1.上海市杨浦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上海 200092; 2.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 200030)

众所周知,体育界非常注重运动员的运动感知觉,不同项目运动员的选材有着独特的需求。譬如,篮球的球感、自行车的车感、击剑的距离感、游泳的水感,都是运动员的专门化知觉,优秀运动成绩的取得依赖于精确分化的知觉。专门化知觉是大脑等对各项运动特点进行精细分化,是高水平运动员所特有的精确知觉。游泳项目在水中进行,而水具有难以压缩性、粘滞性及流动性等物理特征,运动员在水中游泳时必然受到流体各种因素的影响[1]。水感是游泳运动员的专门知觉,游泳运动员要获得优异运动成绩,必须依靠良好的水感。

1 水感的定义

由于专业角度的差异,不同学科对水感有不同的定义。全国体育学院教材《游泳》将水感定义为:运动员对水的感觉与适应能力。《运动生理学》教材认为:水感是游泳时,通过许多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冲动,经过丘脑初步综合后投射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新的、复杂的主观感觉。《运动心理学》教材将水感定义为:水感是运动员的专门化知觉,是人在游泳时对水的精细分化,能及时察觉水的阻力变化,从而调整划水的强度和速度。中国游泳队原总教练陈云鹏总结:“水感是一种看得见、摸不着、感觉得到的实践经验,对于水感好的运动员总结为轻、漂、粘、浮4个字。”美国著名游泳教练员Colwin指出:“水感是游泳运动员对水的感觉和有效控制水的直觉能力。”

运动员在水中运动无法观察到自己,只有依附于水的感觉。水感即人对水的感觉,包括每次划水时手抓水和手粘水的能力,总体表现为游进距离或走水能力。运动员的水感建立在掌握相对完善的动作技术基础之上。

2 水感的特点

水感具有一定的可训练性,通过长期训练和自我摸索,运动员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得到较大改善,手指和手掌在承受大量刺激后敏感度提高,对水的感觉能力增强。同时,训练时教练员对运动员的错误技术动作进行纠正,技术动作的改变引起运动员划水路线及角度的调整,使其开始注意身体对水的感觉,通过灵活改变划水角度最大限度地提高成绩,达到动作的经济性和正确性[2]。通过1~3年训练后,运动员就能形成基本的水感意识,教练员的任务是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体能等。进行技术动作学习时,水感好的人,掌握速度快,基本技术过硬;水感差的人,手掌和脚掌对水的感觉甚微,游进较慢。若停训一个月后复训,水感好的游泳选手半个月即可恢复,水感差的则需要3周至1个月,甚至停多久就需恢复多久,恢复相对较慢。总之,水感好的运动员在运动技能实现自动化后,受停训的影响小,而水感差的运动员受影响较大。游泳运动员的水感是系统训练非常重要的表型指标。

3 水感的组成因素

3.1 速度感和节奏感

在许多体育项目中,运动员的速度感和节奏感至关重要,其有利于动作技术的正常发挥,并通过最优化的体能分配使运动的表现达到最佳状态。速度感又称为时间感,年纪越小,速度感越差,但速度感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高。基层教练员对小运动员的速度感训练主要有2种方式:其一,泳池边放置钟表,小运动员每次游完后自己查看时间,并与心中预估时间作对比,在反复对比中摸索和感悟;其二,教练员指导运动员的肌肉用力方式和划进频率,即划水效果。每堂训练课,教练员根据运动员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并督促运动员及时改正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动作技术的精确性和分化程度不断提高。节奏感表现为运动员手脚配合的协调性,与技术动作有关,一般指技术动作的节奏感。

3.2 肌肉用力感

肌肉用力感是指身体在水中运动时,对水作用力的感觉,包括肌肉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于水的横截面积。它会影响游进的方向、速度、重心。两侧肢体用力的大小协调一致,才能保证人体在游进过程中更平衡和省力[3]。一般在全力游进时通过判定协调性评价运动员的肌肉用力感。例如:自由泳的协调性表现为手臂左右各划水1次、打腿6次。游泳与体操和跳水类似,肌肉的爆发力和柔韧性同等重要,柔韧性表现为身体无支撑时技术动作的美感度,太柔软导致游不快,力量太大则导致易疲劳。总之,技术动作的审美表现为美和力度,无力量则失去速度,亦缺乏美感。

3.3 浮力平衡感

游泳的浮力平衡感是指人体在游进过程中利用浮力维持动态平衡。浮力平衡感好的运动员会充分利用浮力,游进时身体平衡被破坏少,恢复平衡快。相反,浮力平衡感差的运动员会消耗更多时间和体能维持身体动态平衡,表现为身体沉重、游不快。陈云鹏将水感总结为“轻、漂、粘、浮”4个字,轻、漂可以达到减小阻力的效果,粘表现为划水效果,即划水的有效性和划水力量,浮则表现为平衡能力。粘是指摸流动的水的能力,较难通过训练提高。水是流动的,优秀运动员会在游进时摸水,通过手粘水的方式,手向后或向外拨水达到借水的反向阻力获得前进的动力。流线型体型较好的运动员在游进时身体浮上水面,阻力自然减小。运动员的身体浮力和水性一样,是一种天赋,一般不刻意观察一个人的浮力平衡感如何,而是通过游进时抓水的效果和身体的位置等其他表现形式进行评估,因此,浮力可以放在“轻”和“漂”2个字中。研究表明,身体浮力是天生的,亦与人体内部结构和比重有关;水感具有可训练性,与身体的粘水度和知觉敏锐度相关。

3.4 方位感

与花样游泳不同,游泳是身体在水中无固定支撑状态下,进行手腿相互协调的往复运动。方位感与技术动作有关,运动员手的位置影响其在水中游进的方向,当前臂与游进方向角度过大时,易偏离游进路线,导致水对身体的阻力增加[4]。进行多样划水训练时,运动员掌指神经末梢有精细的分辨能力,感知水对手的阻力和压力,对手在水中的角度、位置及划动速度有较高要求,通过迅速协调和变化手的移动轨迹,产生对身体的积极推进力。本体感觉好的运动员,身体姿势控制得较好,对迎水角度、四肢的位置及角度、身体在水中的位置和方向等进行精细分析,使其游泳技术运用得准确、合理、协调。

4 与水感表型相关的问题

4.1 水感和水性的关系

水性与水感不同。水性作为一种天赋,是人天生对水的感觉,评价指标为未经训练的儿童的打腿能力。水感则是在水性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手划水训练后人体对水的感觉,即手划水的能力和手脚配合的协调性的综合体现。训练实践证明,水性是指人体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水的物理特性后,对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即迁就和活动能力),属于粗糙适应能力;与之相反,水感是指更加专业化的体表触觉、肌肉运动觉及温觉等多种感觉叠加的复合直觉,属于精细适应能力[3]。2014年仁川亚运会100 m蝶泳冠军陈欣怡,天生水性好,即打腿好,儿童时期打腿成绩曾获得上海市同年龄组第1名。打腿技术是天赋,一般很难通过训练得到提升,而手划水的技术却可通过刻苦训练显著提升,因此,前者往往是决定一名运动员能否成为顶尖运动员的关键因素之一。

4.2 水感与身体形态表型的关系

身高、指距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属于优秀运动员成才的权重表型。除此之外,与水感有关的身体形态为“倒三角”和“内、外八字”。前者可在青少年发育后,通过力量训练将运动员的身材练成肩宽、骨盆窄的流线型体型,后者为经验之谈。窄骨盆既可以和宽肩构成良好的流线型体型,又可以使下肢轻巧,同时肩宽是强大的肩带肌肉群附着的基础,当水流经身体后不易产生漩涡,减小水流阻力。自由泳成绩好的运动员,往往仰泳成绩也较好,但蛙泳成绩却不一定好。天生走路是“内八字”的人,一般蝶泳、仰泳、自由泳打腿都较好,但蛙泳往往不占优势;天生“外八字”的人适合练蛙泳,蛙泳收翻蹬夹时占明显优势,但蝶泳、仰泳、自由泳打腿时效果较差。因此,不论陆上还是水中,运动员脚的姿势不变。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4×100 m混合泳接力第3名蔡慧珏,天生“内八字”,她蝶泳、仰泳、自由泳的打腿天生就好,小学一年级时便获得上海市同年龄组比赛第1名。此外,她身高1.76 m,水性好,训练刻苦,技术过硬,柔韧性和爆发力均较好,因此,其运动成绩达到世界顶尖运动员水平。

运动员选材实践证明,除了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专项素质、心理心智等表型对运动员的潜质有影响外,运动员的发育水平与类型对运动成绩有较大影响。运动员的发育表现为早发育或晚发育,前者可能提前发育,力量素质比其他人好,因此,早期成绩占优势。身材条件较差者,训练2~3年基本可以确定其可塑性是否强,潜质有多大;身材高大者,2~3年无法确定,尤其是男孩子,应重点关注其发育程度及发育持续时间。早发育运动员进入中学阶段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早期力量素质会有提高,但后期提高的幅度不会太大,持续时间也不会太长。总之,优秀后备人才的选材需关注水感佳、形态表型好的“大器晚成者”。

4.3 水感与不同阶段选材及夺冠的关系

青少年生长发育和训练的任何阶段,水感都是运动员夺冠的必要因素之一。运动员科学选材时,应考虑无训练基础少儿和具有一定训练年限青少年水感评价方式的不同(表1)。面向无训练基础少儿进行初级选材时,一般通过打腿能力判断少儿的水性状况。由于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以儿童的兴趣爱好为主,因而没有明确的比赛内容。三线到二线的中级选材阶段,青少年通过业余训练具备手划水能力,此时,手划水结合腿打水能力共同评价该阶段运动员的水感。这一阶段教练员会组织一些“娃娃杯少年儿童游泳大赛”。因为身体尚未发育,力量素质尚未启动,儿童少年的夺冠影响因素主要有水感、身材、技术,其中水感占比达90%。从二线到一线阶段,通过大量的训练课练习,加上青少年发育成熟,其身体各项素质得到显著提升,技术和体能的提高与水感相辅相成,使运动员的水感进一步提高。由于内外因素的诱导和促进,该阶段运动员夺冠的影响因素为水感(20%)、身材、技术、意志品质、智商、心理素质及现有运动成绩,运动员要想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以上因素缺一不可。

神经系统发育优先于其他身体系统,心理素质同样是优秀苗子的重要表型。通过青少年训练观察得出,从幼儿园到小学四五年级,游泳成绩较好者往往是能吃苦、勤奋锻炼的人。这一阶段,不管身高、技术等表型如何,意志品质坚定的孩子往往比身体形态条件好的同龄人成绩好。意志品质只能通过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后方可发现与验证,且优秀运动员的智商尤为重要。在身高、力量、技术、训练水平、刻苦精神基本相同时,比赛场上比的就是无形的素质,如心理素质、智商、情商和运动商。顶尖运动员比的是心理素质,赢的也是心理素质。

表1 运动员水感与不同阶段选材的关系

4.4 水感和初选

三线儿童的参与度,取决于儿童的兴趣及其家长的参与度。目前,由于家长对孩子参加体育运动不够支持,我国多个体育项目存在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游泳项目亦然。一些水性或水感好的孩子不能从事专项化训练,招生时面对的多是身材或水性不太理想的孩子。对于水性一般的运动员,应结合其青春发育期的变化和身体形态的优势,开展针对性训练。无基础的运动员的水感表型尚无标准化测量与评定标准。

5 水感的定量评估方法

目前,运动员的水感大部分通过经验丰富的教练员进行主观评定。由于教练员对水感的认知不同,建立水感的客观评定指标具有实际意义。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分类如表2所示。潘佳章对人体在泳池中被推行后水中滑行距离的浮力进行评判。蔡广等通过对3种游效指数和教练员主观评价进行分析后发现,游效指数Y2(公式见表2)与8名高级教练员的非量化评估指标相关度最高。鲍欣等采用3种传统的水感评价指标,每项指标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他认为,蹬边滑行距离体现运动员保持流线型或身体协调的能力,俯卧浮体体现运动员在水中保持平衡的能力,但蹬边滑行距离也与下肢爆发力有一定关系。此外,水感主要体现在人在动态水中维持无支撑的状态,是人体对于流动水的温度和流速的适应过程,不能通过简单的俯卧浮体静止时间来评价。亓海伟通过陆上游泳滑轮拉力器模拟,发现教练员非量化评估的强水感运动员拉动次数多于弱水感人群,拉力速度基本一致,总位移大于后者,而每次位移小于后者。结果表明,游泳滑轮拉力器测试结果与教练员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可用于水感的量化评估。但陆上做功与水中不完全相同,流动的水和空气阻力相比尚有较大差异,因此,该方法还有待商榷。运动员单次游泳成绩的提高不能充分表现其水感提升,而应考虑实际比赛中游进时的划幅、划频、游速,以综合评价运动员的水感。有研究表明,运动成绩与单独的划幅或划频没有对应关系。如自由泳运动员单纯提高划幅或划频,并不意味着能提高成绩,而是在一定的划幅、划频数值内达到最佳游速,从而获得优异成绩。单纯的划幅、划频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通过对划水效果即游速与划幅、划频最佳组合的研究,并将其作为水感选材指标,才具有实际意义。“游泳运动员表型组学研究”在研课题中,严昱民等负责研制的“儿童青少年游泳能力潜质评估表的设计”水感评定内容,加大了游泳项目选材指标中教练员对水感的等级评定[12]。

表2 运动员水感的定量评估方法

6 小结

水感是人对水的感觉,包括每次划水时手抓水和手粘水的能力,总体表现为游进距离或走水能力。在评估运动员的水感前,应确保运动员掌握相对完善的动作技术。水感具有明显的可训练性,如中断一段时间训练就会影响水感,对原有水感较好者则影响更大。

水感表型由速度感和节奏感、肌肉用力感、浮力平衡感、方位感组成,在对水感表型进行量化评价时,应从这4个方面全面考虑。

水性与水感不同,水性是天赋,通过对无训练基础儿童打腿能力的评价而体现,属于粗糙适应能力;水感是在水性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手划水训练后人体对水的感觉,即手划水的能力和手脚配合的协调性的综合体现,属于精细适应能力。

不同选材阶段,水感的评价指标不同。初级选材阶段看水性,即打腿能力;中级选材阶段看水感,即打腿和手划水的综合协调能力;高级选材阶段水感通过实际比赛途中游的划幅、划频、游速等进行综合评价。水感对运动员夺冠的影响随年龄增大而减小。

猜你喜欢

水性表型教练员
基于电子病历的表型分析方法及应用综述
基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理论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衰弱发生机制
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综述
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投入的影响研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中介效应
“印刷圈新星”水性喷墨数字印刷机诞生记
作物表型组学和高通量表型技术最新进展(2020.2.2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水性与常性
我校举办2018年全国舞龙舞狮教练员培训班
合肥市击剑青少年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分析
水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