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屏”时代大学课程教学方式的调适
2018-12-21王丽娜
王丽娜
【摘 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群体的阅读方式,使其转向“读屏”方式,大学课程教学方式需随之做出调适,这样才能跟上技术和时代变化,适应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为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读屏;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课程教学方式调适
大学生等青年人群是对智能手机等新媒体接受度最高的群体之一,他们越来越多地从各类“微信”公众号和知识付费类APP上获取信息、进行阅读和学习,已然进入了“读屏”时代,在接触更广泛多元信息的同时也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带来很多挑战。因此,需要对其深入研究,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调适目前的大学课堂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应对这些挑战。
一、“读屏”时代的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变化趋势
“读屏”时代是以电视屏幕、电脑屏幕、笔记本电脑、手机屏幕、电子词典、电子阅读器等为阅读载体,它改变了人们从“读纸”获取信息的方法。因此,我们已经跨入了一个“读屏”时代。很多人同时拥有多个屏幕,很多时候是“跨屏”阅读。在“屏阅读”时代,在受众读什么和怎么读等很多问题上都有不同于“读纸”时代的新变化。
1.从有用到有趣的变化
在有关调查中,目前,大学生手机用户最常使用的手机APP类型是社交通讯类(85.12%)、音乐类(72.73%)、手机浏览器类(63.64%)。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娱乐化趋势非常明显。因此,从信息的内容上看,由于海量信息和跨屏阅读,使得受众注意力分散,信息本身的有用性不足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信息的趣味性反而更易于捕捉受众的眼球。这一点,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从单向到多元的变化
就目前大学课程教学方式而言,虽然有多媒体等教学方式,但主要也是基于教材的书面阅读活动,仍是以传统“读纸”方式的单向信息接收为主。而通过阅读客户端等方式可以进行点赞、发表评论并接受回复等信息交流,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的学习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教授者和学习者之间互动便利,有内容多样化、形式及时反馈和互动性等特点。
3.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仍局限于教室的静态学习方式,和新媒体比较,智能手机的便携性使其使用场景动态多变,是一种移动学习方式。大部分研究者认同移动学习(M-learning)是指利用手持式移动设备或技术,进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在很多相关调查中也显示了这一点: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临睡前都会接触手机APP,比例達98%。此外,有94%和90%的大学生分别会在排队等候和乘地铁等交通工具时使用手机APP。其他场景,如:走路、自习、上洗手间时也都会使用智能手机APP。
二、“读屏”方式对大学课程教学方式带来的挑战
1.传统和现代的冲突
传统的教学方式仍以教师教授为主,虽然有多媒体、“微课”和“慕课”等教学方式,但也只是丰富了教师讲授的方式,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而“互联网+”所造就的各种远程教育、网络公开课和知识服务平台所提供的是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它所要求的是学习者自主选择和自主参与。“读屏”时代的新阅读方式变化体现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冲突,后者发展速度明显超越前者,导致对前者造成一种倒逼压力。
2.务实和务虚的矛盾
目前的大学本科生必修和选修课程仍然以教材理论知识教授为核心,整体来说,课程内容较单一。而基于智能手机使用的“读屏”学习范式不同,它完全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准则,不仅提供务虚性理论知识,也供实用性知识。例如:在逻辑思维的知识服务平台“得到”APP中,有能力学院的分类,该学院包括了职场能力、生活亲子等39门课程,除此以外也包括社科学院、人文学院和科学学院等理论课程。后者比前者更好地协调了务实和务虚的矛盾。
3.短期与长期的对比
学校的课程学习有学期安排和学制设置。因此,学校的课程学习是特定时段内的阶段性学习。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方式具有动态发展性,从学校毕业后,学习行为依旧继续,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势。
三、“读屏”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调适
从上述“读屏”时代的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变化中可以看到“读屏”时代的新阅读和学习方式已经对大学课堂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多挑战,导致了大学生课堂注意力明显流失,因此,教师需要适应现实变化,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进行适当调适,赢回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1.不是知识娱乐化而是寓教于乐
虽然移动学习具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内容娱乐化问题导致很多学者认为大学课堂不能将知识娱乐化,不应迎合这种潮流。笔者认为课程教学的调适是必须的,并且调适的方向一定是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平衡课堂内容的有用性和有趣性,不仅要追求课堂内有用信息的输送,而且也要追求这些内容的良好和有效输送,这就要求课堂输送知识的方式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喜闻乐见的,而不是走向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极端,这不是方向性问题,而是尺度性问题。
2.传统的“多媒体”单维度教学转向现代的“融媒体”多维度教学
为了有效应对新媒体技术对课程学习的倒逼压力,大学课堂教学还变单维模式为多维模式。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是相对于早期计算机等教育技术未进入课堂时的一种提法,这个“多”是相对的。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移动学习蔚然成风的背景下,这种“多”显得很有限。基于互联网+学习的“读屏”和“移动学习”含义要丰富得多,它要真正实现休息的交互性、移动化、多维度和融合化。
3.促进学习的外部驱动转向内部驱动
面对互联网上和智能手机的海量内容,和课程配套的教材内容虽然也在竭力跟进,但总是显得更新迟滞。因此,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及时了解后者的内容,扩大知识视野和加速知识更新,并提高内容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外部约束为学生的内部驱动,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课程学习效率。
4.利用新媒体技术达成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的结合
大学的课程教育需顺应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及时调整学习模式,善用新技术,使课内学习动态化。例如:读图内容和视听内容可以适当增加,作业网络提交方式常态化等。另外,也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的链接。大学生群体“读屏”学习的另一特点是碎片化学习。这也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碎片化学习不仅指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也指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碎片化。学习者利用手机客户端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或辅助课堂学习,能够把生活中的点滴时间利用起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因此,要善于利用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完成课外碎片化学习和课程内容学习的对接、整合。
总之,在这样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在各媒介竞争大学生注意力的背景下,课堂内的时段是极为宝贵的注意力聚合时段,如果教师可以深入了解新媒体的特性,提高新媒体素养,善用新媒体技术,调适大学课程教学方式,一定可以充分聚合学生的课内注意力,提高其课堂学习效果,适应信息时代的知识传播方式,促进教学相长,为探索大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个新视角。
【参考文献】
[1]广西国家数据库中文新词语数据中心
[2]周芳,刘雪梅.大学生群体手机APP的使用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9):21
[3]周海燕.互联网+视域下成人使用手机APP移动学习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