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8-12-21黄晓敏

文理导航 2018年28期
关键词:沟通交流心理健康语文教学

黄晓敏

【摘 要】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儿童心理与所有其他事物一样,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这个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良好品质和个性的关键时期。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变得非常迫切。心理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可能单纯的心理出了问题,找心理医生。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设想,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多,语文文本的多样性决定了这点,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沟通交流

作为一名教师,主要任务是将自己的课程教好便行了,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学生的心理教育也成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近期,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学生欺凌等事件,引发大家思考,这跟孩子们从小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心理,那他什么学科也学不好;相反地,如果学生心态健康,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那学习时会如鱼得水。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三个因素:

1.语文教材的特点决定。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除了“以知教人”“以理服人”外,还一定要“以情感人”。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作也。”文学大师巴金也说:“我是靠感情动笔的。”而所有的语文教材,都是各作家的名篇荟萃,具有血肉丰满的内容,是情感的载体,所以,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文本解读、赏析文本、了解和掌握,定能深受教育。文本中的榜样力量一定会发挥作用,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2.语文教学的目标决定。“在语言文字学习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精神,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思想的确立,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关系到他们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建立。

3.教师的主观因素决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始终离不开情感的因素,而事实上,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都是感情丰富、思维敏捷、知识渊博者,他们具有极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说服他人有很大优势,所以,让语文教师做学生的心理辅导是具有先决条件的。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如一面镜子,教师有心理引导的意向,孩子们在老师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对他们的人格素养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以渗透、涵泳、熏陶等方式,有机、有序地让心理健康教育也协同发展。

1.从“听”中悟情。心理学中说:人的认知从器官中获得,而认知会影响着人的心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听”来陶冶心灵,感悟真情。语文教学,我们一定要布置学生一些“听”的作业,比如:每人设立一本“每天新闻摘要本”,让学生把每天听到的新闻作简要记录,让自己明确是社会中的一份子,自己的命运是与国家息息相关的,这种“国事关心”可以让学生面向未来,放眼世界,心胸广阔,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从“说”中释情。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内在心事如果被压迫得越久、越多,就越容易发生心理变态。学生也一样,如果在课堂上想说的内心话压得太多,就会产生压抑、苦闷、失望、暴躁、不满等种种不良情绪,这既不利于学生学习,不能达到说话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设置一个大胆说、大胆问、喜说乐说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倾诉心中的情。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回答和质疑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在学生解题的时候,教师绝不能用标准答案来衡量和扼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热情,而应让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想象,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二,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把文本内容引出课堂,引向生活,使它们成为学生“说”心声的话题。说出内心的话题,让心声得以展现出来,出现问题即可引导!

3.以“读”怡情。英国著名学者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成,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一是多读,读文学书,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对于读者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电子物品已经占据了孩子们不少的时间,渐渐的,阅读书籍的孩子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语文课堂要充分发挥阅读指导的作用,让阅读成为他们人生的重要部分。恰当的指引会改变不少孩子的一生。

4.用“写”传情。人的心理不健康,大都表现在抑郁、沉闷、自卑、内向、孤僻、不愿与他人沟通等不正常心理,有的人常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一旦遇到不顺便发生心理偏差,以至产生不法行为,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可以用“写”的方法,把学生的“心灵”释放,用笔把心声吐露。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以练笔为出发点,用周记或日记的做法,让每位学生设立一本“成长记錄本”,要学生把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所感、等喜怒哀乐的事都写下来。接着,教师要用心爱学生,让学生相信你是他们最信得过的朋友,然后自觉且乐意把写下来的“心里话”与你倾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倾吐的欲望。我们力主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当是个健康的人,不仅有强健的体魄,也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小学教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是他们成长路上的第一个导航人,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他们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没有身心健康的教师,就谈不上教育的进步。因此,我认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有豁达的胸襟。教师要敞开心扉倾听学生的心声,以大度和宽容对待他们哪怕是错误的或消极的思想和情绪。作为教育者,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交流,因为只有蹲下来,用平视的目光、对等的语言,我们才能获得与孩子们真正交流的机会,我们才真正明白孩子心中所想以及他们行为的真正动机。其实,宽容的实质就是教师的自信:相信自己的人格、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暗示学生,给学生以自我反思的机会,自我选择的空间,自我修正的时间,以平等之心待莘莘学子,以海量大度容纳幼稚天真。雨果说:“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教师只有真心地去爱每个学生,才会换来学生对教师的爱的回报。这个回报不仅是学生对学习的爱,对生活的爱,还能使学生学会如何爱他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对自己、对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心灵对心灵的沟通、理解需要爱。这种爱是超出母爱的更伟大的爱,因为它要无条件地爱每个学生:好的、差的、美的、丑的。我相信,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够对学生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我想,我们将会获得学生更多的“爱”的回报。可见,用健康的心理指导教育在语文教学有着多么重大的作用!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在理智上心悦诚服,这样不但能对学生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对学习语文也大有帮助,可谓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姚本先.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04)

[3]郑莉君.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

猜你喜欢

沟通交流心理健康语文教学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留守儿童与班主任老师沟通交流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之我见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