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癌细胞的隐身术

2018-12-19袁越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49期
关键词:隐身术唾液酸适用范围

袁越

前段时间有篇网文刷了屏,标题大意是说,美国FDA刚刚批准了一种新的抗癌药,治愈率高达75%。其实看到这样的标题就根本不用点进去看文章了,因为目前的抗癌技术根本达不到这么高的治愈率。

如果你实在忍不住好奇心点开了文章,你会发现这是一款针对某种特定致癌基因的靶向药。了解癌症机理的人都知道,目前已经发现的致癌基因有将近500个之多,另有将近900个不同的肿瘤抑制基因。也就是说,人体内有大约1400个基因和癌症有关!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出了差错都有可能导致健康细胞发生癌变,这就是癌症之所以那么难治的主要原因。

通常情况下,一种靶向药只能针对其中的某一个癌基因,适用范围不可能很广。美国FDA批准的这个新药针对的是一种名叫NTRK的基因,而且只针对这个基因的某一类突变,适用范围更是有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药甚至可以归到专治罕见病的“孤儿药”范畴里去,这当然也很好,但并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

一旦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几年前刚刚出现的癌症免疫疗法会被视为一场革命了。这个新疗法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付癌症,适用范围大大增加。诺奖委员会之所以这么快就给出大奖,就是因为这是个全新的抗癌思路,克服了癌症靶向治疗精准有余但适用范围不足的缺点。

话虽如此,这几年的实践发现,目前的癌症免疫疗法也仅仅适用于五分之一的癌症病人,其余五分之四都不管用。究其原因,免疫疗法的本质就是揭开癌细胞的伪装,好让免疫系统认出它们。但癌细胞进化出了好多种不同的隐身术,目前的方法只涉及其中的一种而已。

为了找到更好的方法破解癌细胞的隐身术,科学家们需要解放思想,尝试新的领域。就在2018年11月底召开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上,一家美国创业公司“盘龙制药”(Palleon Pharmaceuticals)向与会者报告了一种全新的技术,初步实验证明效果不错。这家公司把注意力从细胞表面蛋白受体(比如大名鼎鼎的PD-1)转移到了细胞表面多糖上,这是一类非常复杂的糖分子,就像羊毛一样覆盖在细胞表面。研究人员重点关注了其中一种名为唾液酸(Sialic Acid)的多糖分子,发现它就像标签,告诉路过的免疫细胞自己是好人,不要对自己发起攻击。

癌细胞表面也有很多唾液酸分子,它们就是依靠这个逃过了免疫细胞的攻击。既然如此,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撕掉这层伪装,就能让免疫细胞发现敌情,进而发动攻击,直到将癌细胞彻底消灭。于是,这家公司研制出了一种酶,能够将癌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分子消化掉。这就好比说有头披着羊皮的狼混在羊群里面,有人想出办法将这层假羊皮剥掉了,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怎么样?这个思路听上去很不错吧?估计此时已经有自媒体公号开始写文章吹捧了。但实际上,这个思路也有自己的问题。要知道,正常细胞也是靠唾液酸来保护自己的,因此这家公司还必须找到一种癌细胞特有的标记物,将这个标记物和自己研制出来的酶连在一起,才能保证这个酶只作用于癌细胞,而不对正常细胞下手。

换句话说,这个思路相当于把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结合起来,希望能借助免疫系统的强大力量来增加靶向治疗的效果。但这样一来,免疫治疗的广谱性优势就没有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公司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很容易地把所需要的任何癌细胞标记物和这个酶连在一起,以此来扩展新药的适用范围。据公司创始人吉姆·布罗德里克(Jim Broderick)博士透露,該公司最早将在2020年开始人体试验。但即使试验不成功,这个思路也是值得关注的,因为它提醒科学家们注意细胞表面的糖分子标记物,这种堪称“癌细胞隐形衣”的糖分子因为研究难度太大,此前一直未受重视。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这层披在狼身上的羊皮终于到了该脱掉的时候了。

猜你喜欢

隐身术唾液酸适用范围
论犯罪公式及其适用范围
叉车定义及适用范围探讨
微生物来源的唾液酸转移酶研究进展
厉害的隐身术
唾液酸在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血清唾液酸测定对新生儿及幼儿期细菌性肺炎的临床意义
城市地下车行道路功能定位及其适用范围研究
聚唾液酸和唾液酸寡糖的生物合成及其在营养食品中的应用前景
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