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生学习倦怠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8-12-18刘彦霞
刘彦霞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298位幼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幼师生学习倦怠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试图探寻其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具体包括:合理安排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树立学习目标,培养成就感,等等。
〔关键词〕学习倦怠;幼师生;职业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5-0014-06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深化改革,学前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国家对于二胎政策的开放,学前教育发展之势如星火燎原。但是作为将要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幼师生,他们是否能胜任幼儿教师工作却不受关注。根据笔者的了解及教职工对学生学习情况所述,幼师生的学习状况与蓬勃发展的学前教育环境相比,不容乐观,其学习倦怠现象日趋普遍,这将会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导致学习效果差。学习倦怠主要表现为:学习时易疲劳,时常觉得精力不足,在进行学习活动时表现得消极被动,常常敷衍了事,态度散漫,情绪波动大,常感到焦虑和压抑,对自己缺乏信心,学习效率低,学习成就感低等[1]。长此以往,这种学习倦怠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于学生个体而言:专业基础不扎实,整体素质不高,没有学习动力,白白浪费了大好的青春,浪费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另外,这种学习状态影响以后身心健康的发展。学习倦怠的学生对自我评价较低,自我认知有偏差,缺乏自信。于学校而言,学生的倦怠心理和现象必然会引起学风问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百害无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于社会而言,幼儿正处于好奇模仿的阶段,幼儿教师的不良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以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都非常不利[2]。
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幼师生学习倦怠研究,了解幼师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影响的因素,并“对症下药”——找出改善学习倦怠现状的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及其学习倦怠状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用Excel 2007和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31份,有效问卷298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4.6%和85.1%。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1.调查对象的性别和年级分布
本研究有效调查对象共计298人,其中男生有43人,女生有255人,各占调查总数的14.4%和85.6%。男女人数在各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2.调查对象的生源地
调查对象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占调查总体的66.05%,来自乡镇和城市的学生各占22.07%和1.87%,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农村生源的学生是构成接受职业教育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3.调查对象父母学历
在父母学历的调查中,幼师生父母的学历总体上是以初中和小学及其以下学历为主,其中父亲学历构成中,初中学历的占45.82%,其次是小学及其以下水平占32.27%,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最小,为5.18%;母亲学历构成中,小学及以下水平的占了总体的65.21%,其次是初中学历,比例为25.59%,高中及以上水平的总和不及总体的十分之一。可见,幼师生父母学历普遍偏低。
(二)幼师生学习倦怠状况
1.倦怠总体情况
如表2所示,幼师生学习倦怠总体平均得分3.188,得分总值比中间值3高(t=5.350**,p<0.01),因此被调查地区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倦怠。
在各维度平均得分比较中,低成就感> 身心耗竭 > 学业疏离。各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中间值3,但学业疏离维度没有身心耗竭和低成就感高,相对来说不太明显。t检验结果显示(t=14.878**,p<0.01;t=8.424**,p<0.01),中职生在学习倦怠中,低成就感和身心耗竭表现更为明显,说明被调查对象的学习倦怠主要是由低成就感和身心耗竭引起的。
2.幼師生学习倦怠的差异状况
为探究具体影响学习倦怠的差异情况,本研究将学习倦怠及其各维度在具体变量上分别作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1)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
表3数据显示,幼师生男女性别之间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582,p>0.05),但是男生的倦怠总体得分略高于女生的得分。并且在学业疏离维度上男女之间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3.410**,p<0.01),这表明男生在学业疏离维度上比女生表现更明显,即男生对学习活动表现的抵触和逃避行为比女生严重。
(2)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
幼师生分布在三个年级阶段,为了解每个年级学生学习倦怠的差异情况,对学生及其各个维度在年级变量上做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在学习倦怠总体上,三个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4.641*,p=0.024),三个年级的倦怠水平呈阶梯状分布,二年级总体倦怠水平>一年级总体倦怠水平>三年级的总体倦怠水平。进一步的数据比较表明,三个年级在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上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3)学习倦怠的生源地差异分布
来自农村的学生占被调查对象的66.05%,而城市生源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小。调查数据表明,幼师生学习倦怠总体在不同生源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2.889*,p<0.05),且调查数据表明,来自城镇的学生倦怠得分偏高于来自农村的中职生得分。三个生源地的学生中,城镇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比农村生源地的学生倦怠程度相对严重,主要是通过身心耗竭和学业疏离两个维度体现出来。
(4)幼师生学习倦怠的自我认知差异分布
本研究尝试根据学生对自己成绩优劣的认知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认知包括较好、中等和较差三个等级,认为自己学习较好是调查总体的1.33%,绝大多数中职生认为自己学习中等,也有16.7%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较差。分析结果表明:学习成绩的自我认知良好程度对学习倦怠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F= 45.925**,p<0.01)。无论是从具体维度还是总体情况来看,认为自己成绩属于较好的中职生的学习倦怠得分都大大低于认为自己成绩中等和较差的学生(学习倦怠总体上,认为自己学习成绩较好与较差之间的差值达0.877**)。自我认知越低其学习倦怠得分越高。
(5)学习倦怠与专业认可因素的差异
本研究根据访谈内容对专业认可因素进行了是非选择的调查,通过对专业选择自主、专业知识与就业和社会需求关系、专业前景良好的是非选择反映出中职生对专业认可的现状,具体问题设置如表5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专业认可与否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t=-5.383** ,t=-4.253**,t=-2.778**)。自主选择专业且对专业前景看好的学生,他们的倦怠水平明显低于被迫选择学前专业并认为专业前景不好的学生。
(6)学习倦怠在教师因素上的差异分布
教师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向导,也是学生学习的“活教材”。就统计结果而言,学生的学习倦怠在教师因素方面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t=-3.353** ,t=9.535**)。如有63.9%的中职生反映“大部分老师不能把课程内容讲得生动形象”,53.0%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与学生互动太少”。
(7)学习倦怠在学习环境上的差异
本研究所指的学习环境不仅包含了学生学习发展所用到的硬件设施,还包括其发展所处的人文环境氛围。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幼师生学习倦怠在学习环境方面尤其是人文环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3.987**,t=-7.480**,t=-4.125**)。其中,学生对于来自亲友和教师的支持、鼓励方面的均值差相差最大为0.40,说明亲友及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在缓解学习倦怠中所起到的作用较为明显。另外,班级小环境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小气候群”,它可以让学生乐于学习,同时也能起到让学生厌恶学习的作用,被调查对象有76.4%的学生认为班级学习氛围不良,影响其投入学习;除此之外,学校为学生成长发展所提供的硬件设施是学生发展的平台,也会在学生学习倦怠中起到作用,有62.4%的学生同意“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便于学习、个性发展的机会和平台”。
二、幼师生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课程安排不合理
调查显示:81.9%的学生对于实践技能课程的喜爱程度要远远大于对理论课的喜爱。但是78.9%的学生认为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却仍然是偏重于理论的学习,关于实习实训课程安排的课时也相对较少。
幼师生对理论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其理解能力相对不强、对学习没有太多耐心,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科目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而理论性的科目恰恰需要去深入思考,并且逻辑比较缜密,所以学生“看过一遍之后就再不想翻开课本”。加之学生青春年少、喜动,比起在教室里听老师讲理论,他们更喜欢去学习一些能动手操作的实践性知识。
(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次调查有63.9%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式死板,所讲内容不生动。也有53.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讲课中与学生互动不足。
教师缺乏赏识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常常是恨铁不成钢,对学生缺少关爱和鼓励,吝啬表扬鼓励的语言,随意批评打击学生。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同时,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环境待改善
没有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良好的班风、校风是学生学习的隐性课程,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外动力。本研究的调查显示,有76.4%的学生认为,班级学习氛围不浓重,影响自己进行学习。有37.6%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做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平台。学校应该积极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学习发展的环境,包括班风和校风。
心理支持系统不健全。学习环境的软环境还包括心理支持系统,即学生得到的心理支持,包括教师的支持和鼓励,父母的关心和支持以及朋友的帮助和支持。有79.6%的学生认为亲友的支持和老师的鼓励是自己学习的强大动力。
(四) 幼師生主观能动性较差,学习态度须扭转
调查中选题“我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学习”得分3.13,高于均值3。由此可推测部分学生对学习态度不端正。还有部分学生受到错误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职业学校就是末等学校,跟普通高中、大学教育没有可比性,只是收留中考失败者的集中营。所以,在学校学习时会觉得自己希望渺茫,前途“无亮”。带着这种偏见学习自然会处处觉得不顺心,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很差,索性就不再学习,就好像这种现状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逆转,因此会随波逐流,放纵自己,以至于对学习愈加反感。
(五)幼师生自我效能感低
选题“在学习方面,我体会不到成就感”得分3.39,在学业疏离维度中得分排第二。学生缺少对成功的体验,自卑心理严重。大部分学生在初高中时学习成绩就比较差,对失败的体验较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较少,受到老师的漠视和批评较多,获得的鼓励和表扬很少,上课听不懂老师所云,下课不会做课后作业,考试时一塌糊涂。这些经常受挫折的学生的学习意志会慢慢被消磨殆尽,变得自卑、沮丧和失落,最后把失败归根于自己的无能。这种错误的归因会使他们更加不自信,自我效能感会很低,以致最后会泛化到生活的全部,学习更是不加例外。所以,幼师生产生学习倦怠也是在所难免。
除上述原因外,学习倦怠对于部分幼师生来说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据笔者访谈所知,幼师生在入学之前十有八九是“学习不如意者”。初中甚至是小学时就可能因为学习方式不良、教师的教授方式不合理、学校对于文化知识的单一评价方式,或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等等原因,他们对学习活动热情不再了。之前学习没有获得预期的成效,反而是挫败感,当他们进入高职院校要继续进行漫漫求学路,这种学习“后遗症”可能会加剧学生对学习的倦怠感甚至产生厌恶和逃避。
三、改善幼师生学习倦怠状况的策略
(一)增强专业吸引力,课程安排合理化
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除了强调服务市场的首要原则之外,还必须考虑学校自身条件是否能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管理下,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对待与周围学校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要慎重考虑,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建立特色专业。
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职业规划,进行自主创业培训,开展创业模拟实践大赛等等,给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就业信息和机会。在入学之初就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使学生明确将来就业的方向,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信念,增加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同时要加强对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大对毕业生就业的服务,帮助学生认清专业发展前景,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把就业指导与学业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和用人标准,帮助学生分析自身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并为之努力学习。鼓励在校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平添羽翼[3]。
为使学生学习活动张弛有度,可以尽量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穿插安排,专业课和文化课、考试课和考查课交替安排。专业理论课方面,为了帮助幼师生更好理解相关专业理论,应该开设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人文和自然科学交叉的课程,还可以通过专家讲学、讲座和素质课教育多种形式将课堂教学延展,吸取先进的设计教育观念和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适度加大实训的比重。与此同时,还应该与时俱进,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4]。
(二)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没有好老师,就没有好教育”。幼儿师范教育更是如此。它不仅要求教师教学能力水平高,更要求教师对学生具有极大的耐心和关爱。教师的教育态度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学校要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由于学生成就感低、学习能力差,所以在综合素质方面要求职业学校教师关爱全体学生、尊重并信任学生、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努力起到引路人的作用。明确课堂中学生是主体,从内心去体验、了解学生的情感。与此同时,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去肯定、鼓励和表扬学生,多给学生正面强化,这也是中职学生内心深处最缺乏并极其渴望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不妨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去看待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5]。
教师还应该提升专业素养,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教学知识,珍惜参加培训、参观学习的机会,主动进行进修或者参加技能培训,定期深入企事业等部门进行专业挂职锻炼,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交流和教学能力比赛,从而自觉提升自己业务水平和能力。
(三)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正面隐性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现,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优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彰显学校特色、增加学校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方面主要是指教学设备条件和办学条件,学校要合理调配、整合现有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所需资源的配备,如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图书馆、舞蹈室等。充满艺术氛围的校园建筑和人文景观也能够营造蓬勃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收正面影响,以此降低学生的倦怠水平。
在制度文化方面,努力寻找并建立起适合本校学生发展比较人性化的教学和管理机制。减少正处于青春期学生的一些逆反情绪,使之更大限度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及时对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和反馈,提高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在考核制度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适当地降低考试的难度,减少学生失败的机会,多让学生体验成功,以此降低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
精神文化方面,学校要引导学生自行组织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根据各个专业特色来开展相关的文娱活动,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主题班会、共青团活动、志愿者服务、歌咏比赛和运动会等,以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和公平竞争的多种活动焕发学生拼搏上进的自信心,避免倦怠情绪。开设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把现实的压力、苦恼等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上进的动力,使学生乐学想学。
(四)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归因,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自我的教育”。幼师生是学习倦怠问题的主体,要想克服学习倦怠还得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解决学习倦怠问题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毕竟“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正确面对学习倦怠存在的现实同时,不逃避也不放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应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之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利用锻炼机会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客观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充满热情。学习倦怠较为严重的学生,不能一味沉溺于倦怠中逃避现实,应主动寻求心理健康老师或专家的帮助,缓解自己学习倦怠的症状。要加强自我锻炼,优化人格特征。正确认识并妥善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受外界评价的干扰,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更要时刻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用积极的情绪来提高学习效能。在这种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心态下,克服学习倦怠才会有可能。
(五)培养学生成就感,树立正确目标
青少年时期是学知识和技能的黄金时期,而学习是储备知识培养技能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青少年体验成就感的重要途径。学习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活动,只有做好合理规划并付诸行动才能在这场活动中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只有拥有了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才会有强大的动力以前进。制定学习目标应该注意两点:首先应该切合自身实际情况,其次是要与学习活动相结合来制定学习计划,这样制定出来的目标可行性更大。
太大的目标容易变得遥远和抽象,最后难免成为泡沫。可以先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制定一些阶段性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满足个人发展的学习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通过不懈努力实现小目标获取成功体验,最终达成大目标的实现,从而最终获得大的成功体验。这样可以在学习上保持信心和动力,也易于在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习倦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白佳慧.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及解决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3):91-93.
[2]鲍英基.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32):70-71.
[3]王梓.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18):57-60.
[4]柯婧秋,高红梅,石伟平.面向2035:职业教育现代化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7):17-22.
[5]张曼娟.论现代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职业素质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8(12):74-77.
(作者單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铜仁,554300)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