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控型小学生人格特征及教育建议

2018-12-18余永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5期
关键词:小学生

余永金

〔摘要〕自从Block于1971年基于自我适应和自我控制的理论,首次将人格划分为适应型、低控型、过度控制型这三种类型以来,针对人格类型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拥有良好适应型人格的人可以成功地适应社会,而具有非适应型中的低控型人格的人往往表现出各种难以适应社会的问题。小学阶段正是个体人格得以健康、均衡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对国内外关于低控型小学生人格特征、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干预建议。

〔关键词〕低控型人格特征;小学生;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5-0004-06

人格是指个体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倾向性和动力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系统[1],会影响个体正常的人际交往、问题解决策略、学业成绩、认知和情绪的发展等。小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人格特征对个体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积极的预测作用[2]。而由于受遗传、教育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人格呈现出鲜明的个体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类型。人格特征一般划分为适应型、低控型和过度控制型。研究发现,拥有适应型人格的儿童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表现出低控型人格的儿童在生活中常出现斗殴、违纪等各类问题。因此,针对低控型小学生的研究对于帮助家长及小学教育工作者采取干预措施,促进低控型小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控型小学生人格的特征

低控型小学生是指对冲动有较低水平的控制,没有能力根据环境需求调节和控制冲动的小学生[3]。综合以往的研究,心理学家对低控型小学生人格特征的描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低控型小学生人格结构特征

目前,对于人格结构的研究,国外已形成具有跨文化普适性的五维度人格结构,即宜人性、责任性、外倾性、开放性和情绪稳定性。基于五维度人格结构描述的低控型人格类型在人格特质上具有典型的特点。Asendorpf等人在五维度人格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法评估发现,低控型人格相比适应型和过度控制型,在宜人性、责任性上得分较低[4]。Germeijs等人对543名被试进行追踪调查分析也得到了与Asendorpf相近的结论[5]。在国内,杨丽珠、张野等人首次使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小学生人格类型进行划分,研究发现在所划分的人格类型中拒绝型小学生在认真自控、亲社会性、情绪稳定性的分数均处于人格类型中的最低水平,他们认为研究中的拒绝型相当于人格三类型学说中的低控型人格[6]。马世超等人通过潜在类别分析和方差分析再次发现低控型小学生人格类型的特征是:其宜人性和责任性低于均值,有相对中等的外倾性,中等或较低的情绪稳定性[7]。即低控型小学生在同情性、考虑别人的情感和需要方面表现差;在控制冲动和执行计划和任务方面的能力表现差;在情绪的稳定性、持续性及情感表达方面表现差。

(二)低控型小学生人格行为特征

以往对于儿童问题行为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化问题,指表现于内在情感上的指向个体内的适应不良症状,例如社交退缩、焦虑、抑郁等;另一种是外化问题,指表现于外在行为上的指向他人的适应不良症状,例如冲动暴躁、攻击反抗、违规等症状[8]。低控型人格显示出较高水平的外化问题。Tackett等人研究發现低控型个体在攻击行为上评估得分最高[9]。Akse等人指出低控型人格显示出更多的违法、犯罪等较高水平的外化问题[10]。而Hart和Dubas等人分别对儿童进行纵向研究发现,低控型儿童表现出更多攻击、冲动、破坏、反社会等的外化问题[11-12]。这与低控型人格较低的宜人性和责任性密切相关。宜人性描述了同情性、考虑别人的情感和需要,而具有低控型人格的人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和权益[13];责任性则代表着控制冲动、实行计划和任务、延迟满足的能力,而具有低控型人格的人受到诱惑时缺乏长远考量,且具有相对低的自控水平,趋向于做出冲动和非规范性行为[14]。

二、低控型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低控型人格的发展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稳定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但人格的发展在受到环境的影响时容易发生转变。Meeus等人通过纵向研究发现,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存在一部分低控型群体的人格类型保持不变,另一部分低控型向其他类型转化的情况[15]。Akse等人定量的分析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Asendorpf等人以100名德国儿童作为被试,研究发现很多儿童在4到10岁期间人格类型会随年龄发生转变,但仍有一半儿童保持了他们的人格类型。可见,低控型人格类型的发展不是恒定的,通过有效的干预是可以改变的。除此之外,人格类型的发展还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Block认为适应型是女孩特有的,而低控型是男孩特有的。在童年中期,有更多的女孩是适应型,而更多的男孩是低控型的[16]。Dubas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我国,杨丽珠、马世超等人以适应型人格作为参考类别,使用无序多分变量Logistic回归法研究发现,低控型人格年级阶段效应显著:与幼儿和初中生相比,小学生中出现低控型人格的概率最大。低控型人格性别的效应显著:男生相比于女生,低控型出现的概率更大。张野等人对低控型人格年级阶段效应量化分析发现,低、中、高年级中低控型学生的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22.8%、39.9%、37.3%,中年级低控型小学生较低年级明显增加 。这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别人格维度得分降低有关[17]。小学中高年级是个体身心发展和学习氛围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反映在某些人格维度的得分逐渐降低,这对于适应性较差的低控型小学生来说更为显著[18]。

随着年级的增长,低控型小学生人数比例先上升后下降,在小学中年级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但人数相比低年级仍占多数。中高年级小学生面临年级升高、学习内容难度提高、学习压力增大,这使得低控型小学生很难去调节并处理这种情况。与同伴相比,他们的敏感、焦虑、暴躁、愤怒等消极情绪表现更为明显,日常生活中很少表现出温和、愉快的样子。与低年级相比,中高年级小学生在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上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不再完全听从和顺应,对事物的认识方面有自己的见解,经常表现出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此外,低控型小学生中男生比例显著高于女生,这表明相较于女生,男生具有更高的情绪唤醒和活动水平,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产生冒险、冲动和攻击等问题行为。女生往往由于生理差异、角色期望和社会文化影响等因素,更倾向于表现出温柔善良、体贴孝顺、听话顺从和同情利他等优良品质。

三、低控型小学生的影响因素

人格的发展不但受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从布朗芬布伦诺的生态系统论的角度看,对小学生人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微系统环境是家庭和学校[19]。在家庭环境中,过度反应[20]、限制性控制[21]等消极的教养方式、不正确的教育观念[22]、不良的亲子关系[23]等会影响小学生人格的发展;而在学校环境中,教师期望、同伴接纳、友谊质量等也会影响小学生人格的发展[24]。由于成熟的人格发展是以我们与别人相互作用的方式即人际关系来评估的[25],因此这些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应具体到与个体产生直接人际互动行为的人际关系上[26]。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儿童经历的三种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两个微系统中的重要变量。以下介绍这三种重要人际关系对低控型小学生人格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

家庭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儿童在家庭中与父母之间形成的亲子关系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会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发展,不协调的亲子关系既容易导致儿童产生不健全的人格特征,也可能导致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发生。例如,冲突型亲子关系会增加孩子违规、攻击等外化问题行为出现的概率[27]。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Dubas等人通过纵向研究发现,适应型成年或青少年在童年时大多接受了支持、温暖、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养方式。而低控型成年或青少年在童年期大多接受了消极的教养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过度反应的教养方式

过度反应的教养方式是一种敌对的惩戒方式,是以愤怒、沮丧和卑鄙的手段来对待儿童的问题行为,例如打骂或侮辱孩子[28]。低控型小学生由于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友善程度和责任心较低,这种情况使他们难以管理并可能引发更多的过度反应的教养方式[29]。而过度反应的教养方式最终导致他们表现出攻击、破坏、反社会等外化问题行为[30]。

2.限制性控制教养方式

限制性控制是一种高水平的惩罚、忽视和缺乏温暖态度的消极教养方式。而积极控制则相反,它是对儿童良好行为产生期望并给予合理奖励的积极教育方式。Dubas等人研究显示,适应型小学生接受较多的积极控制和很少的限制性控制的教养方式,而低控型儿童接受的则是较少的积极控制和更多的限制性控制的教养方式。这样的教养方式会增加孩子打架、不安分、顶撞他人等外化问题行为[31]。

(二)师生关系

在小学阶段,教师成为孩子心中的权威。在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学生主要接受教师的管理和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研究显示,在小学,温暖与支持的积极性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发展,增强学生对学校气氛的正面看法,从而减少问题行为和抑郁症状的产生[32]。亲密性师生关系的儿童表现出较高的社会交往和自主能力,表现出较少违规、犯罪等问题行为[33]。而冲突性师生关系的儿童则显示出更多的攻击性和违纪问题[34]。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低控型小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Wang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减少低控型学生外化问题,促进低控型学生社会化发展[35]。Dekovi?认为积极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轻因人格类型和亲子关系冲突产生的抑郁表现和问题行为,从而保护有问题症状的儿童免受情绪的困扰[36]。因此,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具有较高水平外化问题行为的低控型小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发展有着长期的积极影响。

(三)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学校环境因素中除了师生关系外另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主要是指同龄或心理发展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健全人格发展的外在表现,同时有利于儿童社会化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有利于获得学业成就和产生亲社会行为[37]。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则会导致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出现,如焦虑、吸烟酗酒、打架群殴等[38]。研究发现,低控型的同伴关系质量显著低于适应型的同伴关系质量,具体表现为低控型个体同伴冲突更多,且在发生冲突时较多采用敌对、攻击、反抗等消极的应对策略化解冲突[39]。

四、干预低控型小学生的教育建议

(一)依据低控型小学生的人格特征干预

低控型的人格特征是小学生产生攻击、冲动、违规、人际关系冲突等外化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对宜人性、责任性和情绪稳定性三方面着重进行培养和干预,低控型小学生人格能够健全地发展。根据国内外研究,我们发现移情训练能够使小学生在同情性、考虑别人的情感和需要、亲社会行为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角色扮演、榜样示范和言语指导能够使小学生在控制冲动和实行任务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学业情绪辅导小团体能够使小学生在情绪的稳定性、持续性及情绪表达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邹若萍等人通过移情训练使儿童更为准确地捕捉和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40]。杨丽珠等人通过榜样示范和言语指导策略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41]。顾沁麟等人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责任情感[42]。因此,教育工作者对低控型小学生进行移情训练,角色扮演、榜样示范和言语指导、学业情绪辅导小团体可以使他们宜人性、责任性和情绪稳定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依据影响低控型小学生发展的因素干预

家庭和学校是低控型小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源。依据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低控型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我們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童年期,温暖、积极的教养方式会大大提高对低控型人格干预的有效性。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人格特征及其行为表现,采用恰当的教养方式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发展。首先,家长应对儿童良好行为产生高期望,并对行为进行及时的鼓励与支持,让儿童体会到家长的爱与温暖。当低控型小学生出现暴躁、冲动、攻击他人等外化问题时,家长应在包容和理解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教导和榜样示范,以培养孩子较高的自我控制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给儿童提供一个和谐、友好的成长环境。小学阶段,低控型儿童容易模仿他人的行为方式,家长应避免儿童接触具有攻击、反社会、违规等情节的视频,家长自身也应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以免给孩子造成不当的行为示范作用。

2.培養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学习指导中的积极评价和及时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更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容易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并使孩子获得更好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当知觉到积极的教师期望时,低控型小学生就会产生良好的情绪,会更加努力地克服自身的不足并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除了给予孩子较高的期望,教师应及时与孩子进行眼神之间的交流,这样孩子更能体会到老师真诚的情感,并对老师产生亲密的心理联系,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

3.改善不良的同伴关系

儿童与同伴之间发生关系是在互动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家长和学校教育者应给儿童创造互动、交流的条件。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与其他家庭的小朋友交流和玩耍,为孩子们提供安全的互动空间,让孩子有机会去向同伴表达想法,交换玩具和分享快乐。老师应积极组织室内外活动,让儿童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和互动。例如,通过进行角色扮演,容易冲动和攻击他人的低控型小学生能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并体会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和情绪给他人带来的伤害。通过这样的移情训练活动,儿童慢慢地学会捕捉和理解别人的情感反应,会在以后相似的情境中抑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做出友善的,促进同伴关系的积极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孩子交流的技能,比如学会倾听,善于表达,虚心学习,控制情绪冲动等。

(三)依据低控型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干预

中高年级是低控型小学生发展的敏感期。众多研究表明,在敏感期对小学生进行干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时期人格特别易容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在这个时期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和干预低控型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低控型小学生的发展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的低控型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女生。家长和教师在教育男生时,应该让其更多参与日常管理工作,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能规范男孩的日常行为和提高自我控制水平。在学校,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孩子进行课外活动,通过户外运动,使那些精力旺盛、活动水平较高的男生得到充分释放,通过人际互动,让情绪容易暴躁、冲动的男生学会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人际关系变得融洽、和谐。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幼儿个性发展与教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

[2]杨丽珠.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Robins R W,John O P,Caspi A,et al. Resilient,overcontrolled,and undercontrolled boys:three replicable personality typ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6,70(1):157-171.

[4]Asendorpf J B,van Aken M A. Resilient,overcontrolled,and undercontrolled personality prototypes in childhood:replicability,predictive power,and the trait-type issu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9,77(4):815-832.

[5]Germeijs V,Verschueren K. Indecisiveness and Big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Relationshipand specificity[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1,50(7):1023-1028.

[6]张野,杨丽珠.小学生人格类型及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205-208.

[7]杨丽珠,马世超.初中生人格类型划分及人格类型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14(6):1377-1384.

[8]Achenbach T M. What Is[J]. Children,1987,11.

[9]Tackett,J. L.,Martel,M. M.,& Kushner,S. C. Temperament,externalizing disorders,an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M. Zentner & R. L. Shiner (Eds.),Handbook of temperament,2012,562–580.

[10]Akse J,Hale B,Engels R,et al. Co‐\occurrence of depression and delinquency in personality types[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0,21(2):235-256.

[11]Hart D,Hofmann V,Edelstein W,et al. The relation of childhood personality types to adolesce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a longitudinal study of Icelandic children[J]. Dev Psychol,1997,33(2):195-205.

[12]Van Aken M A G,Dubas J S. Personality type,social relationships,and problem behaviour in adolescence[J].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4,1(4):331-348.

[13]Xie X,Chen W,Lei L,et al.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personality type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nd aggression in Chinese adolescents[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6,95:56-61.

[14]Caspi,A.,& Shiner,R. L.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W. R. M. Lerner,N. Eisenberg,& W. Damon(Eds.),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Social,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2006(6):300–365.

[15]Meeus W,Van d S R,Klimstra T,et al. Personality types in adolescence:change and stability and links with adjustment and relationships:a five-wave longitudinal study.[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1,47(4):1181-1195.

[16]Block J,Haan N. Lives through time[J]. Berkeley. Calif:Bancroft Books,1971.

[17]杜文軒,杨丽珠.初中生人格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1(2):38-43.

[18]Galambos N L,Costigan C 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M]// Handbook of Psychology. John Wiley & Sons,Inc. 2003,211–240.

[19]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20]Al V D A,Dekovi? M,Prinzie P. Transitioning to adolescence:how changes in child personality and overreactive parenting predict adolescent adjustment problems[J]. Development & Psychopathology,2010,22(1):151-163.

[21]Dubas J S,Gerris J R,Janssens J M,et al. Personality types of adolescents:concurrent correlates,antecedents,and type X parenting interaction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2,25(1):79-92.

[22]孙岩,马亚楠,杨丽珠.父母教育价值观对儿童人格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5):522-530.

[23]Sameroff A J,Peck S C,Eccles J S. Changing ec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conduct problems from early adolescence to early adulthood[J]. Development & Psychopathology,2004,16(4):873-96.

[24]孙岩,刘沙,杨丽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接纳和教师期望对小学生人格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6(2):343-349.

[25]Hogan,Robert|Roberts,Brent W. A Socioanalytic Model of Maturity[J].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2004,12(2):207-217.

[26]Neyer F J,Mund M,Zimmermann J,et al. Personality-relationshiptransactions revisited[J].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3,82(6):539.

[27]Dishion T J,Kavanagh K. Intervening in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M]. 2003,53-68.

[28]Arnold D S,O\'Leary S G,Wolff L S,et al. The Parenting Scale:A measure of dysfunctional parenting in discipline situations[J].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993,5(2):137-144.

[29]Bates J E,Schermerhorn A C,Petersen I T. Temperament and parenting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M] .// Handbook of temperament. 2012:425-441.

[30]Shiner R,Caspi A.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Measurement,development,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2003,44(1):2-32.

[31]Steinberg L,Lamborn S D,Darling N,et al. Over‐\Time Changes in Adjustment and Competence among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tive,Authoritarian,Indulgent,and Neglectful Families[J]. Child Development,1994,65(3):754-770.

[32]Rudasill K M,Jr T G R,Stipanovic N,et a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quality,difficult temperament,and risky behavior from childhood to early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10,48(5):389-412.

[33]Crosnoe R,Erickson K G,Dornbusch S M. Protective Functions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School Factors on the Deviant Behavior of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Reducing the Impact of Risky Friendships[J]. Youth & Society,2002,33(4):515-544.

[34]Runions K C,Shaw T.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child withdrawal and aggress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peer victimiz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3,34(6):319-327.

[35]Wang M T,Brinkworth M,Eccles J. Moderating effect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in adolescent trajectories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adjustment[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3,49(4):690-705.

[36]Van d A A L,Dekovi? M,Asscher J J,et al. Personality types in childhood:Relations to latent trajectory classes of problem behavior and overreactive parenting across the transition into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13,104(4):750-764.

[37]Sturaro C,Lier PA C V,Cuijpers P,et al. The Role of Peer Relationship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School-Age Externalizing Problems[J]. Child Dev,2011,82(3):758–765.

[38]Cappella E,Kim H Y,Neal J W,et al. Classroom Peer Relationships and Behavioral Engag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 Equity[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13,52(3-4):367–379.

[39]Yu R,Branje S J T,Keijsers L,et al. Personality types and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conflict with friends[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4,28(2):156-167.

[40]鄒若萍,黄三忠.加强移情训练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J].中小学德育,2004(3):41-42.

[41]杨丽珠,姜月.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6):4-8.

[42]顾沁麟.当前我国小学生责任心养成的问题与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小学生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编辑部的一群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美国小学生YY的暑假生活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