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推进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8-12-18王昕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审视溯源重构

王昕明

摘要:职业体验课程是中职公共选修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落实全市职教“做学教合一”的课改实验理念,南通市教科院以区域共建职业体验课程包为抓手,着力推进中职选修课程教学改革,旨在引领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生态,帮助学生在一个项目或活动的体验中,了解一门职业,感受一种文化,增长一份兴趣,拥有更多获得感,增进学习信心,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和赢得一份职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适合的课堂;溯源;审视;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C-0048-04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驶入快车道,南通市职业教育为契合中职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以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职公共选修课程课例开发研究”为抓手,在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之上,顺应新时期南通职教课程改革需要,全面落实全市职教“做学教合一”的课改实验理念,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区域推进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为引领,组织全市中职学校协同开展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十二五”期间,针对全市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公共选修课程功能弱化、公共选修课程设置与实施不能较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及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课题组开展了中职公共选修课程课例开发研究,提出了“课程定制”“课例组构”等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新理念,在《南通市中职公共选修课程课例开发指南》指导下,选编了《中职学校公共选修课例集》,区域内推动了教学改革,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16年,课题组在对全市12所中职学校13692名学生公共选修课程网络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学习需求更多趋向于人文素养、文化艺术、健康休闲、手工制作等多个领域,这种需求一头连接着自身的学习现状和生活,一头连接着后续的学习深造和未来就业创业的素养积淀,而且他们对选修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愿意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到学习内容的采集、编辑中去,更多地接受小组走班、线上移动学习和线下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自主建构学习模式。因此,经过梳理和研讨,课题组商定在公共选修课程分类中单列出职业体验课程,采取师生协同定制、借助网络平台、区域共建模式,建设职业体验课程包,更好地帮助全市所有中职学生共享课程决策主权、共享课程建设资源和共享课程实施效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习需求,协同定制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基础。

二、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的内涵

课题组历时一年多的探索,梳理出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的内涵,主要内容包括:职业体验课程包是一类主要呈现在网络或移动学习平台上的项目课程或活动课程,是学习者能从一个项目或活动的体验中,了解一门职业,感受一种文化,增长一份兴趣,拥有更多获得感,增进学习信心,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和赢得一份职业奠定基础的公共选修课程。

该课程的建设不是传统意义上或应试教育的课程建设,也不是指向某一专业或专业群的课程建设,包含资源开发和课程实施两个方面建设,其中资源配置路径多元化、立体化、数字化,突出课程资源的综合性和生活化。[1]课程实施过程包括激趣思学、认知助学、观摩仿学、体验乐学、赏评励学和拓展延学等6个环节,通过学生的学习建构,最终建成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职业体验课程包。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旨在赋予学习者对课程的决策权,引导学习者主体参与到课程建设与学习之中,从学习者兴趣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出发,从被动选择走向师生协同定制课程。

职业体验课程包要能充分体现“三性三化”的个性特征,即体验性(做)、职业性(专)、普适性(趣)、生活化(情)、课程化(环)和信息化(新)。其中,“项目”定位主要是行业、职业领域里的典型性、可选择性和渐进性的项目,包含典型任务、技能和方法等。“職业”定位主要是课题和项目要与一门职业相关联,学习者在体验时要符合职业规范和基本标准。“文化”定位主要是充分体现职业道德、情操和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三、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的实践

为了推进全市中职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南通市教科院两次在全市从中职学校管理、公共选修课程教师和学习者等层面开展了线上主题问卷调查,随后,于2017年11月下发了《关于征集职业学校职业体验课程包开发选题的函》,真正启动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研究,解决公共选修课程供需矛盾。

(一)基于需求,协商定制

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公共选修课程供给矛盾突出,全市各中职学校公共选修课程资源匮乏,与学生学习需求严重不匹配。一般都是采取学校提供现有课程菜单,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选择的做法,实际上是将大多数学生置于“被选修”的地位,很难兼顾班级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所提供课程数量很有限,大多数课程主要是学科类课程,没有典型性、普适性、短小性和易学性的项目化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内容老套陈旧,与所学专业和社会生活联系不够,与学生兴趣爱好不相吻合;课程实施方式也极其简单,不能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相呼应,教学效果很差。

课题组认为,职业体验课程包的建设应从“向学生单向提供课程”转向“与学生协商定制课程”。一是从教师的兴趣和课程开发能力转向以学生的学习意愿、已有经验以及兴趣爱好为起点,由此决定课程及内容的选择方向。二是从学校、教师牢牢把控课程决策权和选择权转向学校、教师和学生协商建设课程,将课程与学生融为一体。三是从老套的学科性课程转向创生的活动化课程,将学习活动课程化和课程实施活动化,在实施中建构,在实施中创生。将职业体验课程包建构成以一个或几个易学能做的项目或活动为载体,融相关职业知识、技能、文化和道德情操于一体,既适合个性化体验现场实践操作和小组走班学习,又能制作成数字化学习资源,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在线自适应学习和智能化检测的动态课程建设。

(二)区域联动,共建共享

在前期的课题研究中,全市各中職学校已基本建成了公共选修课程教学团队,学校和教师也都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的意义,教学团队基本能把握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的内涵,但各校独自进行公共选修课程建设难度较大,出现了教学资源有限、师资力量薄弱、课程重复建设、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区域推进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步伐。

课题组认为,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应从“各校单打独斗的重复建设”转向“区域共建共享课程资源”,必须契合职教特质、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打破校际壁垒,构建共建共享、互惠共赢新机制。一是实行市域统筹,立体开发,协同建设。市教科院统筹安排,确定市域协同开发职业体验课程包的课程类别,落实课程建设任务;依托市职教公共选修教科研中心组,集聚全市公共选修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智慧,带领和指导学生协商建设职业体验课程包,实现师生参与度、目标达成度和效果满意度最大化,鼓励校际间互补和互动交流,全市职业学校教师可以互为兼职,承担课程实施或指导任务。二是市域层面构建中职学校职业体验课程包教学平台,使之成为“共建共享”的开放性课程资源平台、教学互动平台和学习成果展示平台。三是与社会联动,与有关部门、行会合作,聘请社会名流、贤达担任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兼职教师或指导专家,充实学校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力量,实现课程与行业、职业规范和社会时尚的无缝对接。

(三)稳步推进,扎实建设

自2017年11月启动职业体验课程包市校共建工作以来,市教科院按照既定方案稳步推进,各职业学校教师积极申请承担建设任务。2017年12月,市教科院首批立项了62个职业体验课程包,对其中重点立项的30个项目拨付建设启动资金,主要用于课程包规划、内容设计、资源开发、数字化课程制作以及课程平台服务等方面。2018年1月,在市职业学校公共选修课程教科研中心组牵头组织的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观摩与研讨活动中,4个重点立项职业体验课程包展示了阶段性建设成果。课题组解读了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的理念、内涵和操作要点。与此同时,市教科院搭建了课程建设网络平台,平台技术人员做了专题培训。通过这次研讨活动,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课程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对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的理念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初步掌握了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课程建设的操作要领。

为了深入了解62个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现状,进一步解决理论和实践上的疑难问题,2018年3月市教科院组织几位专家走进全市中职学校,听取了各课程负责人的汇报,查阅了职业体验课程包在线课程建设情况,并提出指导意见。从这次专题调研情况来看,四分之三的课程已经在平台上搭建了框架,选定了项目,设计了教学过程,开发了部分课程资源,有的已进入实施阶段,并产生了一定效果。但建设情况参差不齐,理念把握、课程与项目选定、课程结构与内容组构、资源采集与编辑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需要做较大程度的修正,诸如在线课程架构不规范、素材质量不高、体验活动不多、学习评价简单、平台控件使用不熟练等。另外在制度、人力和技术等方面也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

四、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的思考

从目前建设情况来看,课题组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明确建设意义

市教科院组织推进的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工作,主要是顺应中职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而开展的课程改革活动,也是顺应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落地生根的要求,顺应了“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市职教“做学教合一”的课改实验理念。同时也是引领区域共建共享适合的职业教育课程,进一步增强职教吸引力的有力推手。

(二)编制建设方案

学校层面需要有一个较为周全的推进方案,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支持等方面要做具体统筹和部署。每个课程负责人就团队建设、内容设计、资源开发、数字化课程制作和平台上课程实施等方面,都要有一个通盘思考,形成较为详实的建设方案,否则会直接影响建设进展和质量。

(三)组建建设团队

除了课程负责人统领本课程包建设工作之外,还要有专门技术人员采集和编辑图片、音视频等素材,也需要几个学校的教师协作建设同类别、相似性较大的课程。课程还需要与社会、职业紧密联系。因此,在组建建设团队时要注意吸纳信息技术人员、他校教师、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贤达人士,以此解决理念理解不深入、建设思路不宽广、资源呈现形式单调、操作方法呆板和不专业不内行等问题。每个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团队成员一般以5—6人为宜,包括课程负责人1人,校内骨干教师2人,校内教育技术人员1—2人,外校骨干教师和社会贤达人士1—2人。

(四)掌握建设要领

在充分认识“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内涵基础上,每一位团队成员都要准确拿捏“个性化定制课程”“项目和内容选择”“资源呈现设计”“学习者体验设计”“师生交互设计”和“多元评价设计”等方面建设要领。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优化课程结构。职业体验课程包要符合课程基本规范和形式,脉络要很清晰,具有逻辑性,多形态呈现丰富资源,学习者主体不仅能自主参与“做学教合一”体验,还能流畅进行网络化学习与交互。二是合理呈现内容。要从个性化学习需求出发,选择简单、易学内容,将PPT、音视频、动画和游戏等,整合为“微课堂”“微测试”“微互动”和“拓展阅读”等形式,不能将纸质教材、教案、学案的内容和形式直接搬进平台。

(五)坚持建用并举

目前,不少职业体验课程包还是以教师视角建构,学生还没有真正参与到共同建设课程中来。为此,需要注重师生协作定制,边建边用,建设、使用以及修正完善同步进行。因为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会有学生体验学习活动与反馈,才能检验出原先课程建设方案的可行性、学习效果和课程建设优劣,才能发现新问题,引发新思考,采取新方法完善课程。

(六)加强统筹管理

为了稳步推进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工作,需要加强统筹、监管,把控市校共建、区域共享进程,需要继续做好理念辅导和技术培训等工作,需要依托公共选修教科研中心组,督促和指导各职业学校开展校本研训活动,争取在2018年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成果评选中出现更多优秀等级的课程。

(七)提供有力保障

结合市教科院立项职业体验课程包的建设,各学校也要给予人力、物力、技术和经费支持和保障,加强校内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积极推进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与改革,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区域共建中职职业体验课程包南通实践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创新,不断打造区域职教课程特色,促进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明明.中职校公共选修课程形态转型探析[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5(12).

责任编辑:章跃一

猜你喜欢

审视溯源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有机RFID标签在农产品食品溯源中的应用
未经旅行“审视”过的设计,是不可信的
“箪瓢陋巷”典故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审视与当代发展探析
“时务文体”溯源
关于国际法渊源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