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学徒制本土化实践的问题域
2018-12-18姜汉荣
姜汉荣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现代学徒制本土化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但如何实施现代学徒制本土化,人们要以哲学的意境,把握本土化的内涵,深入思考现代学徒制本土化的对象、为什么本土化、如何本土化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真正把握現代学徒制本土化的问题域。这是人们思考与实践现代学徒制本土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本土化;职业教育;问题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C-0006-04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而现代学徒制由于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实施的困难不言而喻。人们需要积极思考现代学徒制的困境及突破策略。而实施现代学徒制,人们会联想到德国的“双元制”现代学徒制,将其作为舶来品是否可行呢?对于实践性问题,思考的方法、思考的理念非常重要,诉诸哲学的意境,是最明智的选择。因此,人们要以哲学的意境(哲学的视阈、哲学的学养、哲学的睿思),思辨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问题,真正把握现代学徒制本土化的问题域。这是主动站到哲学的高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努力把问题思考得更深入、更透彻。面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问题,哲学中关于本质论与价值论,联系论、发展论和矛盾论,以及实践论,是思考与实践现代学徒制本土化的根本理论工具。
一、本土化的认识
本土化(indigenization),也理解为“本国化”“本地化”“民族化”。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本土化是让事物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适应本国、本地、本民族的实际情况,进而具有本国、本地、本民族的特色或特征。从我国的角度界定“本土化”的概念,即将“本土化”在语义上理解为外来的某种事物与本国、本地、本民族存在环境和条件相互适应的程度,以及内化为具有本国、本地、本民族特色事物的适用性程度。[1]对于外来事物的本土化,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本土化的内容是什么,即拿什么来本土化;二是为什么本土化,即为什么要学习外来的事物,不学不行吗?三是如何本土化,即“舶来品”可能“水土不服”,需要多加关注,改造内化适应。这三个问题存在递进关系,前一个问题不弄清楚,后面一个问题更糊涂。同时,本土化的大前提、大隐喻,是该事物在彼国、彼地、彼民族已经行之有效的,价值彰显的,运行稳定的,广泛认同的,是优质事物。只有这样的优质事物,才具有本土化的价值。以此为基础,人们才能回答出外来事物本土化的三个基本问题。从反面看,如果外来事物是处于实验、探索阶段,其负面的东西经常出现、时常出现,那是不能本土化的;或只能作为镜子予以“借鉴”“警示”,不重蹈覆辙,不走那弯路。
基于对本土化的基本认识,那么现代学徒制本土化的命题,是否存在呢?现代学徒制要本土化,那么它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个民族已经有效实践呢?已经形成怎样的完整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而不是在彼国、彼地、彼民族只是一个概念,一个设想,一个实验而已。显然,职业教育界的人士,都知道德国的现代学徒制最典型。因此,本土化的事物明确了。人们首先确定,德国现代学徒制,在德国是可行的,是有效的,不仅是过去,而是在现在,以及可以预期的将来,德国现代学徒制是好的事物。然后,人们要将德国现代学徒制本土化,在中国实践,在中国落地,在中国出成效,就要把握三个基本问题:德国现代学徒制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要拿来本土化?如何进行本土化?这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难以回答。但如果回答不出来,何以谈现代学徒制本土化?这些问题不能回答,现代学徒制实施中问题层出不穷,困难重重,然后再谈突破困境,显然是走了弯路。事物是矛盾存在着的,现代学徒制在德国实施效果再好,拿到中国来本土化,难免“水土不服”,但人们可以努力控制负面的东西,让其降到最低。
二、现代学徒制:本土化什么
关于现代学徒制本土化的具体内容,人们从文献、从政策等途径,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一些,谈论一些。但显然是不够的,如果要谈德国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问题,如果没有到德国考察过职业教育、考察过现代学徒制,是没有发言权的。至少我一直这样认为。从文献、从政策里领悟现代学徒制的模样,很容易“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许有人说,没机会去德国,有没有捷径?那就只能多看看已经去过的专家、学者的论文、专著了,如赵志群、姜大源、石伟平笔下的文章、专著,谈德国现代学徒制的不在少数。笔者这里说的意思是,其实去不去德国不重要,关键要把现代学徒制在德国的真实模样搞清楚,如果搞不清楚,就来谈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那是学术不端,害人害己,冒充专家学者。
因此,人们谈现代学徒制本土化,要时时刻刻问自己,德国现代学徒制的模样搞清楚了吗?其实,德国的现代学徒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往往是了解它过去的,对现在正在实施的还很模糊,语言、信息交流等存在障碍,我们对德国现代学徒制现在的模样,不一定有很准确的了解。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更是矛盾运动的。如德国提出“工业4.0”以后,现代学徒制发生了怎样变化呢?你关注了多少,你了解了多少?因为,现代学徒制在德国,不是孤立的事物,不是静止的事物,现代学徒制的内部因素在变,现代学徒制的外部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也在变。显然,我们要把德国现代学徒制拿来本土化什么内容,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西方国家中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以及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CBE),都是现代学徒制的样板,不过德国的最典型、最有效。这就让人们实践现代学徒制本土化的难度越来越大了,要把这么多国家的现代学徒制都学过来、本土化,费劲够戗。既然德国的现代学徒制最好,那就以德国的现代学徒制为主体,进行本土化实践。这样的行动更聚焦,目标更明确,样本更凸出。
十年前石伟平曾指出德国现代学徒制(双元制),在文化上企业家认为参与职业教育是“应该的”;在法律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必须的”;在利益上企业家认为参与职业教育是“有回报的”。 [2]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国的这种状态是否实现呢?职业教育界非常期待《校企合作促进法》,期望它能化解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的困境。其实到真正解决问题,还很远。从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职业教育界看到更多曙光,春天在眼前也需等待。我们在学德国现代学徒制,职业学校学它如何组织实施操作,政府学它如何创设政策环境,让人们感觉本土化在行动,本土化有希望。其实,人们要坚信一点,德国现代学徒制真正的模样,还没有真正搞清楚,还有许多方面要了解。这不是人们一时可以全面了解掌握的,更不是一时可以创造出德国现代学徒制运行需要的环境。比如,文化层面,企业认为是应该的,这不知道需要学习与实践多少年。因此结论是:现代学徒制本土化,首先要搞清楚彼国现代学徒制的模样,而且这个模样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做现代学徒制本土化,要时刻关注彼国现代学徒制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否则,本土化是空谈,拿着别人多年前的做法在国内做试点实验,必定会困难重重。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何况是“机制”或是“制度”的现代学徒制。
三、现代学徒制:为什么本土化
如果人们倡导的现代学徒制本土化,是指向德国的现代学徒制,必须回答为什么学习德国的现代学徒制,研究者已经给出了大量理由:二战后德国再次崛起,经济腾飞;企业大力支持配合职业教育;学生学徒就业前景好;职业教育有地位有声望等等。这么好的事物,我们一定要学,按常识理解,其理由非常充分。向好的学习,向省力的学习,向省成本的学习。其实,这没有学透彻,学的只是表面。德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应该是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达,民族文化的先进,我们从能够接触到的德国产品,可见一斑。这是现代学徒制、发展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试想,一个国家政治动荡、经济萧条、科技落后、民生困难、文化无赖、社会价值体系扭曲,职业教育怎么发展,现代学徒制怎么实施?虽然我国不存在这样的局面,但距离理想的状态总有欠缺。现代学徒制本土化成功与否,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非常明确,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显然是好的外因才能通过内因发生好的作用。
所以,德国现代学徒制本土化,学习先进的东西,方向是对的。人们要通过仔细思考为什么本土化,来发现彼国现代学徒制实施成功的深刻原因、多方背景。这样,人们才能把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行动,落到更实处。因此,现代学徒制试点,不是为了考核评比,不是为了创建验收,不是为了办学政绩,其核心是人才培养,主动找寻培养人才的途径。从小处看,是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创业,回报父母与家庭,实现自立自强;从大处看,是履行职业教育职责,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对现代学徒制,人们不仅需要回答要不要试点做的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做得更好。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学着别人步伐走,力争走出自己的道路,到达自己理想的地方。
四、现代学徒制:如何本土化
人们知道了现代学徒制本土化什么内容,为什么本土化之后,最难的是如何实现本土化,如何把握正确的本土化方向。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中指出,要积极推行的“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试点工作,主要内容是“探索一个机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施一套标准——招生招工一体培养人才标准”,“建设一支队伍——校企互聘共用教师队伍”,“建立一套制度——适应现代学徒制的管理制度”。 [3]从静态看,初步描绘了如何实施现代学徒制。仔细分析,其既有学习借鉴外国的成分,也有自我探索的成分。其目标是实现“三是三有”:学校和企业是办学“双主体”;学校教育标准与企业培训要求是教育“双目标”;学校学生与企业准员工是学生的“双身份”;教育教学有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的“双师资”;人才培养有教室(实验实训基地)与车间(工作现场)“双场所”;人才评价有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4]这也初步具备了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征,是本土化的雏形。其实,要真正做到这些,难度可想而知。
我國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现代学徒制本土化,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现代学徒制利益相关者行动方向趋同性明显。从国家层面看,《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大力倡导现代学徒制试点,为现代学徒制本土化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直接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本土化的进程明显。同时,各省市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政策,如《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江苏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要求招生招工衔接,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校企业“双主体”,学历与技能并重。因此,我国现代学徒制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职业学校看,实施现代学徒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接行业企业人才需要,职业学校的认识深度、行动力度非常好。但是职业学校教师队伍,适应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建设与管理,需要高度重视。职业学校想搞现代学徒制,职业学校教师不一定真的想投入进去。
而实施现代学徒制本土化,关键是解决企业从“局外人”向“局内人”的转变,人们规划设计的现代学徒制,涉及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培养学生学徒、校企互聘共用教师,建立管理制度体系,等等。可以说,现代学徒制试点离开了企业,根本行不通、做不了。企业如果不从“局外人”向“局内人”转变,谈何现代学徒制试点与本土化?其实,现代学徒制试点与本土化,应该说本土化在先,试点在后,有了本土化,人们可以“依葫芦画瓢”“摸着石头过河”搞试点,尽量少走弯路。这是本土化的核心要义。其实,让企业从“局外人”向“局内人”转变,实现“同频共振”,不是嘴里说说,协议签签就可以的。而是要付出实际行动,找到企业的利益需求点。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假设为理性经济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最关注的是投入与产出、付出与回报。职业学校是社会公益性组织,提供职业教育公共产品,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必须主动找到企业的利益需求点,让企业在实现利益追求中自觉愿意投入与付出。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第一利润源泉是产品,第二利润源泉是人力资源(包括技术技能人才)。如果企业能够发现、认识到现代学徒制可以为企业带来实际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那让企业成为现代学徒制的“局内人”,是可以实现的。如果辅以财政补贴手段,如《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明确“对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的企业,根据不同职业(工种)的培训成本,按规定给予每人每年4000—6000元的培训补贴。”[5]那么,越来越多被职业学校看中的企业,将完全可以成为现代学徒制的“局内人”。现代学徒制如何本土化是一篇大文章,职业学校需要做出大手笔,才能距离理想中、希望中的本土化越来越近,本土化的愿景才会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怡.是“本土化”问题还是“主体性”问题?[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本刊编辑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课题与问题——访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J].教育发展研究,2008(9).
[3]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EB/OL].(2014-08-25)[2018-08-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408/t20140827_174583.html.
[4]张丽颖,张学军.基于双元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本土化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4(32).
[5]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EB/OL].(2018-06-25)[2018-08-10]http://www.jsve.edu.cn/articles/2018/07/12/59603.htm.
责任编辑:冯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