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鲜活文本,助力批判性思维的高效发展

2018-12-14霍晓玲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批判思维

霍晓玲

【摘要】在思维能力的范畴中,批判性思维是较为高级的思维度,需要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大胆质疑的思维魄力作为支撑。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载体作用,引领学生在深入质疑、提出见解、完善印证的思维历程中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本文提出,要拓展资料,在开阔视野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尊重体验,在呵护个性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多维表达,在真情倾吐中发展批判性思维,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拓展资料 尊重体验 多维表达 批判思维

语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中,包含了“思维的提升与发展”。著名语言学家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思维能力的范畴中,批判性思维是较为高级的思维度,需要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大胆质疑的思维魄力作为支撑。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载体作用,在深入质疑、提出见解、完善印证的思维历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拓展资料,在开阔视野中发展批判性思维

1.同质深化,向文本深处漫溯

随着教学思潮的不断发展,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语文教学决不能局限在教材固有的文本中,而需要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通过相同类型材料的拓展补充,在原有认知的层面中进行深度开掘,使学生的认知思维朝着认知的深度迈进。

如《牛郎织女》中,牛郎与织女从相遇到相知,再相守,最后到相望的过程,就是为学生奠定正确爱情观的极好素材。最后,当牛郎与织女只能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时,不少学生对这样的生活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这样的状态还是正常一家人的生活吗?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学生的关注范畴局限在了教材中,为此教师为学生补充了秦观著名的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组织学生运用秦观的观点对课文中牛郎织女的情感经历进行评价与深化,从而强化了学生对文本主题的价值认知。

从生命个体的认知规律来看,单个的内容往往难以形成应有的认知体验,只有将同质类型的材料进行整合和串联,对文本表达的主题形成更加深入而透彻地感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解读主题的认知意识。

2.异质多元,向文本横向延展

当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信息和主题意蕴形成深入有效的质疑时,教师就必须要借助其他拓展的补充材料。正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仅仅阅读某一篇文本,读者的思维往往会不自觉地顺应作者的表达思路,自然陷入文本的内核中,形成“偏听”的局限性。而教师有意识地拓展一些异质类文本有助于学生在对比辨析中进行反思,在批判中形成对主题的广泛感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个典型的爱国单元,编者分别编选了《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等课文,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中人物的爱国情怀上。教师则以“爱国”为主题,引领学生分别从郑成功、肖邦、杜甫、陆游等文本人物最为典型的爱国事件中提炼出他们爱国的言行,丰富学生对爱国的深入感知。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尝试进行批判性思维,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事件中有着不同的爱国言行,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名人爱国故事,并进行深入思考: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爱国呢?

在这样的拓展和反思过程中,教师对爱国行为的体察就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文本人物的故事中,而是在广泛地洞察中形成了文本的横向延展,在异质多元的思考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尊重体验,在呵护个性中发展批判性思维

1.“推波助澜,”在批判中肯定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容易陷入文本设定的思维逻辑中,这种不自觉的自主意识是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最大障碍。俗话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要善于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认知思维,在激活认知意识的状态中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从而在欣赏肯定中让学生享受到愉悦的认知体验。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教学之初,直接交代了爱因斯坦的身份,凸显了爱因斯坦作为伟大科学家的巨大成就,学生也被其取得的丰硕成果所震撼。但阅读文本之后,教师却话锋一转,询问学生初步阅读课文之后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很多学生纷纷表示课文中的爱因斯坦不修边幅,连自己的衣服都收拾不好,又怎么可以称为伟大的人呢?

有了这样的质疑,就表明学生的认知思维已经得到了根本性改善,成为当下认知的成果,随着教师“推波助澜”,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根本性落实。

2.多维链接,在批判中升华

从哲学认知的角度来看,生命个体对于某一现象的认知需要在不断质疑、不断否定的过程中扬弃,一味地顺应只能使得自己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促发认知上的发展和质变。为此,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在体会中质疑,在质疑中反思,在反思中扬弃,充分运用批判性思维来促发自我认知的质变。

还以《牛郎织女》的教学为例,当很多学生都对故事中王母娘娘棒打鸳鸯之举咬牙切齿时,一位学生却语出惊人:我觉得王母娘娘是铁面无私、大义灭亲的正面人物,天庭早有规定天神不能与凡人来往,牛郎织女知法犯法,王母娘娘只不过是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并没有什么错啊!这位学生想常人之不想,说常人之不说,其批判性意识值得点赞。但其认知的方向与民间故事的创作初衷背道而驰,教师则应相机组织全班同学共同探讨:天庭的制度合理吗?对于不合理的制度,引导学生再来审视牛郎织女的行为,你会形成怎样的感受?这样的问题直接涉及人文、常理、制度等多个层面,从而使学生对这一民间故事的体悟迈向了全新的境界,让学生的思维认知在批判性思维的架构下形成了独特的升华。

三、多维表达,在真情倾吐中发展批判性思维

1.引发争鸣,在辩论中深入批判

思维认知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解构的最高级形态,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认知体验,保留他们对于自身认知的独特个性;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鼓励学生敢于从阅读中寻找论证自己观点的信息依据,为学生搭建争鸣辩论的平台。

如《军神》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元帅在年轻时为了保护自己的脑神经,在做手术时忍受巨大痛苦,坚持不使用麻醉药的故事。对于正处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刘伯承如此考量的合理性难以形成正确的把握,为此教师引领学生围绕着“刘伯承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的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在前后对比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批判,明晰认知体验,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正所谓“理越辩越明”,只能促发学生的争鸣体验,学生的认知意识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走向文本的本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核心意识的高效发展。

2.理性撰写,在实践中深入批判

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都存在着一个认知上的误区,即只要学生会说,就一定可以写好。为此,他们很重视说的训练,而忽略了写的实践。事实上,从读到写有着很大的思维落差,说好并不代表能够写好,用文字进行撰写需要表达者对自己的口头语言进行理性的删选和整理,需要伴随着高度的理性思维。为此,借助于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训练,绝不应该限定在口头表达的维度,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向理性迈进的转化。

如《船长》一文中,哈尔威船长最后救出了所有的乘客与船员,自己却还是坚持选择了与船共沉,这让很多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哈尔威船长已经完成了他作为船长的所有使命,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学生对这一做法的质疑,就已经表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经形成,此时,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对错的评判,而是通过给哈尔威写信的方式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质疑、思考和评价,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深入反思。

由说到写,表面上看是一种形式的转变,但关注其内在本质就会发现,这关系到学生内在思维能力的高效发展,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生命个体生存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就是能够进行自主、自由地思维,就是不要迷信权威和书本,要学会用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感知问题,形成屬于自己的思维意识。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载体性价值,鼓励并历练学生对文本的质疑意识,在反思与解决中真正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批判思维
以《美苏争锋》为例谈课本的批判性解读
培育批判思维 增强创新意识
《高级英语》课堂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
结合常用会计知识,浅谈会计学习方法
批判思维,语文教学的应然选择
巧借课堂生成资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发掘乡土历史资源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大学生的批判思维对创造性的影响:幽默风格的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