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课堂生成资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15-09-10林茂赐
林茂赐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课堂“错误”是一种教育资源。结合这种资源进行充分剖析、巧妙引导、大胆延伸,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地位;批判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现在的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动态课堂中不断绽放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张扬学生的个性。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不同,一些“精彩”纷呈的生成往往是难以预设的。学生正确的生成是“锦上添花”之举;而针对学生“错误”的生成尚缺一股“雪中送炭”之气。笔者认为,学生的课堂“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利用其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良好思维的发展。
一、充分剖析生成资源,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常常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了某些问题,却又说不清其中缘由,缺乏思考的自觉性。结合这样的生成资源,进行充分剖析,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思路,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的习惯,促进学生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时,计算35+2=37,问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总是表述不清,甚至认为是凭感觉的。面对这样的课堂生成资源,剖析其中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凭着生活经验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觉得计算的目的达到了,缺乏深层思考的自觉性。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将不利于以后的计算学习。在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成,要求学生弄清:35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而2又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35+2要先算什么(5+2=7),再算什么(30+7=37)?鼓励学生思考:竖式中为什么2要和5对齐,而不是和3对齐?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真正了解了算理和算法,为将来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结合课堂这样的生成点,鼓励学生不断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了解到知识背后更有价值的内涵,体验到这些知识的重要性。不断地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感受到思考带来的新收获,有助于学生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
二、巧妙引导生成资源,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小学儿童由于年龄特征及个人知识背景等原因,他们经常盲目地信任他人,大多时候选择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缺乏主见。面对课堂上经常出现的表达不严谨甚至产生曲解的现象,往往缺乏批判精神。针对这样的课堂生成,要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人教版(2013年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0.1=0.10=0.100,想想从中发现了什么?汇报时有的学生发现:在小数的后面添上或去掉“0”时,小数的大小都相等。如:0.1后面添上0为0.10,0.100后面去掉一个0为0.10,去掉两个0为0.1,它们的大小都相等。
大部分学生都会认为是对的,究竟对不对呢?针对这样的生成资源,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不断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在思考、辩论中学生有了不同的声音:0.1的后面添上0是0.10,这时0.1等于0.10。0.1的后面添上0也可以是0.01,0.1可不等于0.01。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统一了意见,明白了“后面”与“末尾”的区别,深化了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面对这样的生成,不要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也不要越俎代庖,直接加以纠正。教师要利用这样的生成资源,进行巧妙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辩证。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了质疑,在质疑中体会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发展了思维的批判性。
三、大胆延伸生成资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固有知识的影响,无法摆脱思维定势,思考问题不全面,解决问题往往缺乏灵活性。课堂上学生面对新问题没有灵活分析,抓不住问题的核心,理解片面化,难以发现问题存在的根源。面对这样的生成资源,可以大胆延伸,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人教版(2013年版)五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中,当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进行转化计算7.65÷0.85时,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习惯性地先把被除数转化为整数,再把除数转化为整数。直接给予否定,相信部分学生不会心服口服,甚至无法接受,因为这样转化在这里也是可以的,只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何突破局限性寻找通法性,学生的问题在哪里?教师可以大胆延伸这一生成资源,让学生继续通过转化计算76.5÷0.85。按照上面的转化方法,转化后的结果是765÷8.5,除数还是小数,无法直接进行计算。有了这样的困惑,学生通过对比、思考、讨论、交流,发现了把未知(除数是小数)转化为已知(除数是整数)是转化的关键,弄清了问题的根源。
大胆延伸课堂的生成资源,不断经历这样的学习探究过程,学生的学习经验丰富了。在不断探究反思中有了新的感悟,学生慢慢学会了排除思维定势及受固有知识的影响,养成了抓住问题核心深入思考的习惯,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中提到:小学儿童思维缺乏自觉性、批判性和灵活性。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课堂生成,充分利用课堂的“错误”生成资源,我们的课堂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林锦秀.小学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