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超声诊断在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2018-12-13江渭洁
江渭洁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超声科,江西 南昌 330006)
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CCAM)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症,从组织学角度分析,其是一种以细支气管组织过度增生为特征的肺错构瘤,发病率非常低,且女性少于男性[1]。随着产前超声诊断在临床中的普遍运用,关于产前超声诊断CCAM的报道越来越多。通过产前超声诊断,能够对胎儿肺部病灶大小、位置以及是否存在纵膈转移、羊水过多、其他畸形予以观察,同时还可以为异常胎儿预后予以评估,临床价值非常高。为了进一步探讨产前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本文现对2014年6月~2017年10月在本院确诊为CCAM的40例胎儿予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4年6月~2017年10月在本院确诊为CCAM的40例胎儿选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胎儿20例。对照组中,孕妇年龄20~36岁,平均年龄(27.6±4.1)岁;孕周20~28周,平均孕周(24.0±2.1)周。观察组中,孕妇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7.2±4.2)岁;孕周20~27周,平均孕周(24.1±2.2)周。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为单胎。排除标准:双胎。
1.3 方法
1.3.1 检查方法 对照组胎儿给予产前MRI诊断,采用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梯度场强度33 mT/(m·s)。选择二维快速平衡稳态采集序列,参数设计:TE(回波时间)1.0~1.8 ms,TR(重复时间)3.6~4.2 ms,翻转角55°。每层扫描速度0.5~2.0 s,单次扫描时间10.0~20.0 s。取孕妇仰卧位,扫描时保持孕妇呼吸平静。先定位扫描孕妇中下腹冠状面,之后扫描胎儿颅脑及胸部横轴面,最后采用FIES-TA序列扫描胎儿胸腹部,予以SSFSE序列扫描。
观察组胎儿给予产前超声诊断,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胎儿进行检查,探头频率在3.5~5.0 MHz之间。具体操作如下:取孕妇仰卧位,给予二维图像扫描,对胎儿头围、腹围、双顶径、股骨长度等指标进行检测,并详细观察胎儿脊柱排列、内脏结构等情况。在常规扫描中,主要对胎儿头颅、胸腹部、颜面部、肢体等进行详细观察,并对胎盘、脐带、羊水是否异常进行监测,一旦发现胎儿胸腔出现异常回声,应详细观察异常回声大小、位置、形态及血供来源,同时对胎儿纵膈是否移位、胎儿是否水肿、是否伴有胸腹腔积液、是否合并其他畸形等进行详细观察,从而采集图像,录入工作站。
1.3.2 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组胎儿漏诊率、囊肿体积及不同性别的发病率。
1.3.3 CCAM超声分型标准 依照Sanders分型标准予以超声分型,Ⅰ型(大囊泡型):胸腔内存在以大的无回声区为主的混合回声区,边界清晰,伴有分隔,囊腔直径在20~100 mm之间;Ⅱ型(中囊泡型):胸腔内存在多个小的无回声区为主的混合回声区,囊腔直径不足20 mm;Ⅲ型(微囊泡型):胸腔内存在均匀的团块状增强回声区[2]。
1.3.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 22.0处理两组观察数据,计数资料表示为百分比(%),给予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给予t检验,以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胎儿CCAM分型及漏诊情况 对照组胎儿检查显示Ⅰ型9例,Ⅱ型6例,Ⅲ型5例,其中漏诊1例,漏诊类型为Ⅰ型,漏诊率为5.0%;观察组胎儿检查显示Ⅰ型10例,Ⅱ型5例,Ⅲ型5例,经MRI随访证实,漏诊2例,漏诊类型为Ⅲ型,漏诊率为10.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胎儿囊肿体积大小 两组胎儿囊肿体积最小值、最大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胎儿囊肿体积大小(mm)
2.3 比较两组胎儿不同性别发病率 对照组胎儿男、女性发病率分别为75.0%、25.0%,观察组胎儿男、女性发病率分别为80.0%、2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胎儿不同性别发病率[n(%)]
3 讨论
CCAM是一种比较罕见的临床病症,临床特征为支气管气道异常增生、缺少正常肺泡,即正常肺泡发育受阻[3]。现阶段,CCAM病因尚不明确,有关专家学者认为,妊娠15~16周时,胎儿肺发育假腺泡型阶段发生细支气管结构成熟障碍导致的。所以,妊娠16周前,CCAM诊断难度非常大。通常而言,在妊娠18周之后,可经由产前超声诊断,确诊CCAM。
超声诊断就是一种将超声检测技术应用于人体检查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生理或者组织结构数据与形态的了解,及时发现疾病,并给予相应的提示。一般而言,超声诊断具有直观、便捷、无创、无痛等优势,在疾病诊断中得到了普遍运用[4]。在产前超声诊断CCAM中,主要对胎儿肺部进行观察,重点为四腔心切面。
CCAM病变体积较大,易致使纵膈移位,导致正常肺组织受到挤压,造成肺部发育不全;在血管与心脏受到挤压时,易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出现水肿、胸腔积液等症状[5-6]。在此形势下,易出现胎儿宫内死亡。当病变肺组织不断减少、水肿不明显时,表示预后良好,可有效降低死亡率[7]。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CCAM预后与疾病病变范围、分型密切相关,对于单纯Ⅰ型、Ⅱ型CCAM胎儿,预后效果良好,尤其是Ⅰ型CCAM。对于Ⅲ型CCAM胎儿来说,易出现很多并发症,甚至累及整个肺叶,预后效果不佳。所以,在产前超声诊断中,应对胎儿分型情况予以详细观察,并分析病变范围,定期复查,从而动态了解病变情况,不可盲目终止妊娠[8]。
综上所述,产前超声诊断对CCAM分型及预后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