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学习经验现象学研究

2018-12-12任丽琼

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18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

任丽琼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留学生的国际流动愈加频繁。为深入了解留学生在留学目的国的学习经验,研究选取S高校的4名来华留学研究生进行深入访谈,运用教育现象学的研究视角对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学习经验进行分析,共计形成15种陈述方式,5个共享意义单元。文章选取3个文本陈述、3个结构陈述、1个文本-结构综合描述,揭示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习经验背后的意义。研究发现,在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学习经验中,语言学习是基础,留学成为一种文化适应的方式。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学习经验;教育现象学

一、研究缘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据教育部官网信息,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其中学历生24.15万人,占总数的49.38%,同比增幅15.04%。[1]

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长,一方面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成绩卓著,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心理状态上看,他们处于确立和逐渐定式化本国价值体系和生活习惯的阶段,因此在初次留学中国、接触异国文化时必然有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需要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与当地的主流文化相融合。来华留学研究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与之前在其国内完全不一样的问题和疑惑,这些问题和疑惑是如何解决的?来华留学研究生如何适应学习生活?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教育现象学视角,解释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习经验中的相关行为,并揭示其学习经验背后的意义和本质。

二、研究方法

现象学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Edmund Husserl)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后逐渐发展成哲学思潮。胡塞尔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和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纯粹实践批判”的基础上,以先验唯心主义为主导倾向,提出了现象学的思想。他认为,哲学“不是指对外在事物进行证明和阐释,而是寻求对其内在的把握和理解”[2],他批判用自然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来进行哲学研究,而主张转向“生活世界”,他认为“现象学的全部操作就是对意义的确定、区分和直观的阐明,同时进行意义的比较、区别、连接、分割”[3]。比起自然科学的证明与阐释,胡塞尔更注重对日常生活经验和个体自身认识的关注。“现象学研究是一种系统地试图直接与这些生活世界相联系的研究方法,它揭示和描述这些生活经验背后的意义,并试图去达到其背后暗含的更深层次的本质理解”[4]。此外,现象学研究要求悬置研究者的固有立場、角色定位,避免对于研究对象的刻板印象,提高结论的可信性。

学习作为来华留学研究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难以从量化研究的角度去证明和阐释,只能从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自身认识、对学习行为的反思等方面着手分析。由此,研究旨在通过关注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经验,寻求个体对该经验的感觉和特别事件的叙述的真实性,对其进行深入描述,以揭示经验背后的本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基于研究主题,笔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遵照以下几条标准:第一,研究生对象需为首次来华且在华时间达3个月以上,因为初次接触中国文化者有更直观深刻的学习感悟;第二,研究对象须为在读的来华留学研究生,该群体自身已具备牢固的本国文化观念,同时又受到中国文化的冲击,对他们学习经验的研究更有价值;第三,除母语外,须有一定的英语或汉语表达能力,可以完整描述自身的生活经验并清楚表达内心想法。由此,研究选取了S高校中4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在读来华留学研究生,他们均有自身独特的来华学习经验,且在学习汉语、专业课和其他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可以清楚地阐释自己的学习经验。

(二)资料收集

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

第一,观察法。研究采用非结构式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自然情境中的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日常生活,了解观察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行为表现,并采用轶事记录法对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习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进行记录。

第二,访谈法。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出于现象学研究路径的需要,研究对受访者进行了2~3次的深入访谈,以收集更深层次的研究资料——第一次访谈主要是了解受访者来华后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访谈问题主要涉及来华前对中国的了解、描述在中国第一堂课的场景、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来华后的心情变化等;第二次访谈主要在第一次访谈的基础上补充或重建细节,采访受访者对在华学习的认识与反思,如询问受访者来华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华学习如何改变受访者本人及其生活、自身对这些改变有何感觉等;第三次访谈主要针对受访者在前两次的基础上经过思考产生的想法及对生活经验背后意义的更深刻的反思等。

(三)资料分析

研究采用沙波娜·查尔莱斯(Sebnem Cilesiz)在《空闲情境下电脑在教育中的使用:网吧中青少年的电脑使用经验现象学研究》(Educational Computer Use in Leisure Contexts: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Adolescents Experience at Internet Cafes)[5]中使用的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八个步骤对资料进行分析:第一步,将每个陈述赋予相等的价值并选择与现象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类。第二步,将资料内容转换成表示意义单元的陈述。第三步,为每个参与者制作个人资料,这些资料主要由他们陈述的内容组成。在他们的个人资料中,每个陈述都是一个意义单元。在此研究中,访谈资料包括来华留学研究生来中国前对中国的印象和早期学习经验、当前在中国的学习经验和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沙波娜·查尔莱斯将这些资料称之为个体文本描述。第四步,用“想象变形”(imaginative variation)来解释参与者的文本描述和发现个体行为背后的意义。然后为每个参与者的经验制定个体结构性描述,加入研究者对参与者自身理解的再理解。第五步,辨别发现参与者经验的相似之处,4个参与者形成5个意义单元,沙波娜·查尔莱斯将其称之为共享意义单元(shared meaning units)。第六步,整合个体文本描述的共享意义单元,建立一个整体的文本描述,称之为复合文本描述(composite textural description)。第七步,将个别结构描述与基本结构要素相结合,形成复合结构描述(composite structural description)。第八步,将复合文本描述整合到复合结构描述中,建立一个现象的描述,称之为文本-结构综合描述(textural-structural synthesis)。这个综合论述由基本结构要素和文本要素的详细阐述组成,代表这一现象的经验本质。

四、研究结果

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发现,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学习经验有五种意义,包括学习语言、攻读学历课程、提升就业前景、学习中国文化、比较中外国情。本研究重点对4名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访谈,资料分析过程中形成11个陈述结果,其中包括4个受访者的文本描述和结构描述、1个复合文本描述、1个复合结构描述、1个代表现象本质的文本-结构综合描述。在4名受访者的共享意义单元中(见表1),笔者选取共享意义单元较多的3个受访者的部分文本和结构描述及1个揭示留学研究生学习经验本质的文本-结构综合描述进行分析。

在表1中,学习语言主要指受访者来华修读《标准汉语》课程的过程,与中国人的交流,在电视、电影、歌曲等方面的学习经验。攻读学历课程指来华留学研究生在中国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等。学习中国文化指来华留学研究生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对比中外国情指被访者在华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对中国与母国或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刻思考的过程。提升就业前景指留学研究生来华学习具有较高的职业期望、提高自身竞争力等目的。

在以上提到的陈述结果中,文本描述代表一个受访者对自己在中国的学习经验的详细描述;结构描述指笔者对受访者自身经验理解的再解读,但这些描述是否符合客觀实际仍不确定;文本-结构综合描述指对受访者学习经验的深入描述,并且揭示受访者学习经验的内在本质。

(一)阿尔法的学习经验

1.文本描述

我来自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很好。我们国家的报纸、电视、广播,还有脸谱网这些媒体每天都在展示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所以我就决定去中国学习。

在中国的第一节课非常有趣,刚上课老师对我们说“你们好!你叫什么名字?”……什么?!这是第一节课,她说的是汉语而不是英语。所以她说完以后我很惊奇她到底在说什么!因为我并不知道汉语中的这个词“你们好”是什么意思。之后就开始自我介绍,包括名字、国家、年龄、专业、理想等等。

我刚来中国的时候非常伤心,各方面都不适应,学习也很难。这种心情是怎么转变的呢?是非常刻苦地学习,每天我都在写汉字、和中国人说汉语、听中国歌曲、看中国电影,在与中国人交流的时候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来中国学习的目的就是获得硕士学位。因为家里比较穷,负担不起这么多钱,但是我是奖学金资助的学生,每个月中国政府给我3000元钱,四年后完成硕士学业然后回国。中国的学历证书在巴基斯坦是很有价值的,所以回国后我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2.结构描述

阿尔法在来华前由于国内媒体的影响,对中国形成了一个大致的印象,这些都立足于他自身对国际政策的了解,当前中国和巴基斯坦属于全天候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见国际关系影响国家环境,进而影响个体主观意识。正是由于个体对中国有了这样一种深刻的印象促使阿尔法产生了来华学习的动机。来华学习的过程中,阿尔法的感觉发生了改变,从满怀期望到伤心再到开心,阿尔法作为一个“旅居者”[6],在中国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这基本符合卡勒弗·奥伯格(Kalervo Oberg)的“文化冲击”模式[7]。初期阶段感觉有趣、惊奇,在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察觉困难,难以进行认知整合,后期逐渐适应,这是个体内部处理文化冲突的过程。

阿尔法将在中国学习硕士课程视为他在中国学习的主要目的,同时将高层次、高价值的学历视为未来提升就业竞争优势的保障。他通过对比国内外的教育成本和考察教育奖助政策,发现中国可以为其提供一个受高层次教育的可能性。他选择回国就业,是意图在国内获得满意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可见受访者本人将在中国留学的经历视为他之后就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对他自身来说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二)卡尔文的学习经验

1.文本描述

我觉得学习汉语的目标很多,因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现在我们国家有很多中国人办企业,会汉语很容易找工作。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所以我非常渴望了解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

变化很多,现在我都适应了,比如说我现在知道中国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习惯。而且我刚来中国的时候还不太会用汉语交流,朋友也不多,有一种孤单的感觉,但是现在好了,还有了一些中国朋友。

我来中国留学的目的就是学习汉语。要学习一种语言需要看环境的影响,在中国有很多跟中国人交流的机会。在我们国家汉语课一个星期差不多上两三天,一天两个小时,平时都说母语或英语,没有学习汉语的土壤。

要申请我这个学校的奖学金读汉语硕士,先要签合同,毕业以后要在孔子学院工作五年教汉语,五年以后,如果觉得这个工作满意可以继续,如果觉得不满意就辞职去做别的事。我当然想教汉语了,一是因为我们国家现在工作很难找,二是现在教汉语工资也不算低。

2.结构描述

对卡尔文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行对他自身生活的环境和主观意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他的母国,由于国家的鼓励政策,中国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增多,对掌握汉语的人才需求增多,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他产生了来华学习提升自我价值的想法。除此之外,卡尔文好奇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好奇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引起他自身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而且由于母国教育资源有限,对汉语没有深刻研究,致使受访者无机会学习,只能出国留学。而且在中国学习有利于提高受访者的语言适应能力。美国语言学家卡罗尔·迈尔斯·斯珂腾认为“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双语者进行语码交换,可被看作是一个双语者或多语者将自己纳入交际范围的努力”[8]。也就是说,受访者的语码转换和交际环境关系密切,更有利于提高其语言适应能力。

卡尔文把在华学习视为对未来就业的投资,国内就业难的现状和中国的奖励政策使他产生了在孔子学院教汉语的就业期望,因而在华学习付出的时间、精力、国际迁移费用等就构成了其在华学习的教育投资。卡尔文在做未来长远打算的过程中,将个人兴趣作为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其个人来说,他享受学汉语、教汉语的过程。孔子学院目前在全球普遍设立且数量日益增多,对汉字和汉文化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就业市场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为包括卡尔文在内的广大汉语爱好者提供了一种就业可能。

(三)丹尼的学习经验

1.文本描述

中国现在很受欢迎,在埃塞俄比亚有许多中国人,并且很多中国朋友找的工作都很好,所以我的目标是在中国完成心理学博士学业和学习汉语。汉语是一个大语言。在中国学习对我来说很重要,中国在埃塞俄比亚很有名,中国的经济、政治都很好,并且影响力很大。以前影响力大的是美国,现在中国和美国一样了。但是中国和美国的经济不一样,美国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是社会主义经济,美国与英、法、德国的关系比较好,而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关系比较好。在中国读博士很好,中国是一个大国家,各方面发展都很快,教育也很好,所以大多数埃塞俄比亚人都想来中国留学。

我来中国以前是大学老师,等完成学业就回国继续当大学老师。因为好多人都在外面求学获得博士学位,如果我没有博士学位,就没办法和他们竞争,所以我必须提升自己。

在中国学习改变了我的生活,因为在来中国前,我觉得中国人有一点严肃。不想与人交流,但是当我来到这里之后发现中国人非常喜欢社交。在葡萄牙完全不一样,我的硕士是在葡萄牙读的,葡萄牙人非常严肃。比如我在中国的公交站等车,我们互相不认识,但是我可以说“你好,这个地方怎么走?”但是在葡萄牙不可以,你不可以询问其他人。中国人很热情,葡萄牙人很严肃冷漠,他们不想接触你也不想讓你接触。我读硕士的时候邻居是一位法国人,我们没有说过话,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他们都是这样,可能是因为中国人生活在大家庭吧……

2.结构描述

丹尼来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攻读博士学位。他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学习心理学博士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他的职业竞争力,提升自我的专业技能,所以来华留学对他来说是一种职业前景投资。此外,他渴望与中国人交流、对汉语很感兴趣,认为学会这个“大语言”可以与更多人交流,一定程度上使个人生活更加便利。丹尼和前几位受访者一样,将就业放在母国,来中国深造只是为了提升学历和进一步完善自己,提升在职场中的就业竞争力。

丹尼的人生阅历相对其他人较为丰富一些,思考问题也较为深刻,因此他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将中国与埃塞俄比亚、美国、葡萄牙等国的国情进行比较。他采用的思维方式是求异比较法,即把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家庭结构等方面都作了对比,得出中国的国家影响力比较大,而且对中国人的整体特质、生活方式的看法也发生了转变。在中美对比中,主要是将中美的经济制度、外交关系做比,指出中国的优势与独特之处;而在与葡萄牙对比的过程中,主要是从国民特质和家庭结构两方面来比较的,指出中国人热情、喜欢社交,与葡萄牙人严肃、冷漠相反,而且中国家庭是大家庭结构,葡萄牙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可见丹尼来华学习的意义主要是获取学历、了解并比较中外国情。

(四)文本-结构综合描述:经验的本质

文本-结构综合描述主要描述的是来华留学研究生在中国的学习经验,具体解释了如何从经验中寻找出代表这些经验的本质成分。而且这些本质并不能代表全部的事实,它只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下的本质体现,是从多个个体经验中体现出来的。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习经验的本质总的来说由三个成分组成,分别是个体的角色领会、人力资本投资和增进文化理解。

第一,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角色领会的过程。来华留学研究生来华后几乎都经历了角色转换的过程,像卡尔文在来华前觉得“都准备好了”,可是来华后吃饭时不会用筷子,还有“这里‘巧克力叔叔(指肤色呈棕色的人)不多,所以他们走路一直看着我、问我、摸我头发,”卡尔文“由刚开始感觉不好意思,到后来发现他们只是好奇,最后慢慢地就适应了”。在这个过程中,受访者在刚来华时自我角色模糊,定位不明确,因此在随后的生活中产生角色冲突,感到“震惊”(丹尼)、“伤心”(阿尔法)、“困难”(贝塔),然后慢慢地进行角色调适,适应“旅居者”的角色,最后达到“角色领会”。当代互动论者斯特莱克认为“角色领会是对某种社会行为中他人的反应进行揣度”[9]。也就是说,在中国学习的过程中,留学研究生们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不断揣摩当地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调整自己的角色,从而真正达到“角色领会”的程度。来华留学研究生们经历了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调适、角色领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学习经验也不断丰富。在初步进入新环境时,他们无法理解本土人的言语和行为,因此未能根据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进行适时的互动,在身份定位上产生模糊感,既无法融入当前的生活环境,又无法回归熟悉的母国生活。鉴于此种情形,“旅居者”必然会产生内部心理的不适和抑郁,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个体内部产生角色冲突。在无法改变外界条件的情况下,个体被迫进行内部修正与调适,试图揣度他人的行为反应,使在言语、行为上与他人达成一致,这个阶段是角色调适的过程。最后随着经验的累积,对他人外显出来的行为符号的理解速率逐渐提高,并能根据他人的态度及时部署自身行动,达到一种熟练化的社会互动,这就达到了“旅居者”对当地文化适应的最高水平——“角色领会”。

第二,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习经验的本质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舒尔茨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力资本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态,表现为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健康等”[10]。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不仅在于物质资本的积累,更在于提高人的生产技能,因此对教育的投资就成为其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关键举措之一。而对于来华留学研究生来说,他们来华是为了攻读学历课程,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因为“中国的学位证书在国内很有价值”(阿尔法)、“我们国家工作很难找”(贝塔)、“提升自我”(丹尼)。因此来华接受教育对他们来说就构成了一种教育资本投资。教育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主要成分。留学研究生们为提升就业前景和提高自身竞争力而进行的这些教育、国际迁移等方面的直接费用,以及为了获得高层次的教育而放弃的就业机会,都构成了人力资本投资。由于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生产能力,从而在未来职业中增加个人收入,因此接受高级层次的教育可以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提升薪资并改变薪资结构。此外,对于中国来说,为留学研究生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政策也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方式,中国政府通过资助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扩大中国影响力,也不失为一种隐性的教育投资。

第三,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增进文化理解的过程。文化理解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异文化进行感知、理解和评论的过程。每个个体都有其特殊的成长环境,因此会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角,在和异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会形成文化理解,而且理解的程度不同,结果不同,比如会形成文化误解、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文化误解指的是个体用自己原有的文化背景去看待异文化,或是受其他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对异文化形成一种错误或片面的理解。像丹尼在来华前在葡萄牙攻读过硕士学位,在他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外国人都是严肃冷漠的,因此他认为“中国人都有一点严肃,他们不想与人交流”,经过不断地了解,发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文化冲突指的是个体在与异文化接触的过程中,由于自己原有的文化背景与异文化之间存在矛盾而引发冲突的过程。像贝塔在中国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学生“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学习”,他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只会造成“无趣”“沮丧”,他觉得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贝塔对比了中泰两国的学习方式,异文化与本我文化产生了矛盾,因此形成了文化冲突。文化认同是指个体主动积极地去认识、了解异文化,并将异文化以一种新的文化视角的方式纳入自己的本我文化中。无论是文化误解、文化冲突还是文化认同与整合,均是文化理解的尝试,都是试图认识异文化、接纳异文化的过程。

五、讨论

(一)中国影响是留学的主要吸引力

根据对受访者的文本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留学研究生均是慕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中国高层次的硕士、博士学历而来的。尤其现今“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沿线国家与中国共搭友谊之桥,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串联起共同繁荣的发展之路。孔子学院的广泛设立,汉语及其他中国文化的传播,激发高学历人才的来华留学热情。因此,大批沿线国家的学生来到中国钻研学问、研习技术,丰富其学习经验。中国影响是吸引外国学生留学的关键因素,不断扩大的综合国力是彰示中华文明和提升国际影响的关键推动力。同时也可以发挥留学的作用,通过留学扩大中国影响,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二)留学是一种文化适应的主要方式

根据对受访者学习经验的分析发现,所有的受访者在中国学习的过程中都经历了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指的是“旅居者”对异国的生活、交际等方面的适应程度。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最基础的是语言适应,因此在来华留学研究生攻读学历课程之前都有为期1年的汉语学习预备期。除此之外,在他们对学习经验的描述中,尽管各受访者的适应程度不同,但都经历了期望、困难、习惯的文化适应过程。留学研究生是典型的“旅居者”,他们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必然要经历“旅居者”在异国的角色领会、身份认同等过程。因此,留学是文化适应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局限与展望

由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只是某所高校的几名学生,他们的学习经验反映出来的本质只能体现他们自身,并不能把他们的经验本质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加之访谈对象大多都来自非英语国家,因此英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在表达的时候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而且在資料分析的过程中,笔者亦需要通过语言转换对被研究者的文本材料进行分析,在解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主观误差。由此可见,英语是笔者和受访者之间交流的中介语言,信息的传达需要经历两次语言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会造成某些信息的流失和误读,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此外,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可注重对来华留学研究生的跟踪了解,关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以更好地为留学生个人的生涯规划服务,助益来华留学政策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柴葳.来华留学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8,3(31):001.

[2]李元.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1.

[3]苏宏斌.观念、对象与方法——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概观[J].浙江社会科学,2000(2):113-117.

[4][5]SebnemCilesiz.Educational Computer Use in Leisure Contexts: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Adolescents Experience at Internet Cafes[J].AmercianEducatinal Research Journal ,2009(1):232-274.

[6]陈向明. 旅居者与“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4.

[7]Kalervo Oberg. Cultural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Anthropol, 1960(2):177-182.

[8]赵阿茹娜.语码转换的社会及心理动因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46-148.

[9]邱玉函.从大学生到“村官”:角色领会中的冲突与调适[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10]江涛.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84-87.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

猜你喜欢

来华留学生
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与特点
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探讨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来华留学生使用汉语电商平台意愿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
来华留学生中国古典舞蹈文化教学初探
互联网时代来华留学生文化调适研究
高校来华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高校来华留学生“校企合作”模式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