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干预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2018-12-12夏喜华
夏喜华
【摘要】 目的:分析研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抽取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单双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出院后不接受任何护理干预)和研究组38例(出院后接受心理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按时服药、适当运动、合理休息、合理饮食等方面的遵医行为。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按时服药、适当运动、合理休息、合理饮食四方面的遵医行为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总体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心理行为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提高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患者依从性,且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关键字】 心理行为干预; 急性; 心力衰竭; 影响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5.0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5-0-03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比较复杂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该疾病发病率高,且预后差。反复住院及沉重的精神、经济负担等,均不同程度地对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1]。治疗不但应减轻症状,同时应重在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持乐观情绪及延长寿命[2]。为此,急性心力衰竭需长期乃至终生防治,而患者的遵医行为会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为此,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是临床医护人员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此次通过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实行心理行为干预,分析心理行为干预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及预后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抽取76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根据NYHA心力衰竭判定标准对心功能进行分级,患者心功能为Ⅱ~Ⅳ级[3];(2)患者意识清晰,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排除标准:(1)有肾功能、肺功能、肝功能、脑等重要疾病者;(2)患者存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及急性心肌梗死病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研究。按入院单双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7~74岁,平均(57.02±8.17)岁;18例冠心病,12例心脏瓣膜病,6例高血压,2例心肌病。研究组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36~75岁,平均(56.47±9.02)岁;17例冠心病,13例心脏瓣膜病,7例高血压,1例心肌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按照病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治疗。出院时,依据病情医嘱,予以合适的出院带药,并登记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及出院时间、完整诊断、联系地址及联系电话。同时叮嘱患者出院后,需低盐饮食,适当运动、按时服药及合理休息[4]。
研究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患者出院后,建立护理干预小组,小组成员由两名副主任护师、三名主管护师构成。依据患者的联系地址分成五组,每一名护理成员负责一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负责成员通过登门访视的措施对患者心理行为干预。两周访视患者一次,每次访视50~60 min。访视期间,全面实行心理疏导、健康教育、休息干预、运动干预、饮食指导、服药干预,同时鼓励患者家属帮助及监督患者日常护理状况,具体如下:(1)健康教育。小组成员依据患者实际状况实行不同的健康教育措施。介绍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病因、治疗、预后,并详细讲解急性心力衰竭的诱因和病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病情恶化的表现和诊断、预后。让患者了解心力衰竭病情恶化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让患者认识到如何避免病因和避免诱因的重要性,同时让患者掌握可以有效降低心力衰竭症状的方法,例如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时,取端坐位或者半卧位,将两腿下垂,可以将回心血量减少。每次健康教育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评价效果。(2)心理疏导。护理成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需要做到理解、同情及尊重患者,多交谈,态度和谐,对使用亲和语言安慰患者。先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积极干预患者出现急性负面情绪的因素,进行心理咨询,向患者介绍心理疏导的意义,解决患者疑虑。向患者讲解一些案例,可促使患者了解到遵医行为重要性。部分患者对治疗已失去信心,护理成员应耐心了解患者心理活动,并针对性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恢复自信心,采用专业术语解答患者的问题。(3)饮食指导。叮嘱患者低盐饮食,多食用富含有纤维素的食物,少食多餐。(4)运动与休息。叮嘱患者按照病情适当进行合理躯体,以及精神休息。叮嘱患者心力衰竭症状缓解之后,应适当运动,让患者了解,适当运动可以提高运动耐受量,可以改善其生活质量。(5)鼓励患者家属监督及帮助。向患者家属讲解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使其明白提高患者遵医率可以提高治疗效,这是有必要的。同時让患者家属监督和帮助患者可以提高患者的遵医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6)服药干预。护理成员反复宣讲急性心衰的用药原则,告知遵医嘱用药的益处及重要性,不遵医嘱用药的后果,并举例以促进患者自愿遵医嘱用药。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出院之后第5个月,护理小组成员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的登门访视,评价两组病例在关于按时服药、适当运动、合理休息及合理饮食四方面的遵医行为,将遵医行为分为不遵医和遵医两个等级[4]。不遵医:出院4个月内,违反上述四项内容>8次的患者;遵医:出院4个月内,违反上述四项内容≤8次。患者出院时,发放生活质量核心问卷调查表,于出院4个月内收回,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5]。对比两组患者遵医行为、生活质量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对比
研究组患者在按时服药、适当运动、合理休息、合理饮食四方面的遵医行为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心理行为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存在长期的心脏负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治疗的难度。为了应对这种慢性病的长期侵扰,只有在深入研究和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下才能完成,而且必须遵从医师的意见和建议[6]。患者在出院后的预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是否严格遵从医师的指导。为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并使医师的指导能够切实落到实处,对患者的遵医行为进行护理干预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应该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特别是着重突出护理干预和遵医行为对于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性[7]。使患者牢固树立遵医的意识和观念,从而在此基础上切实按照医师的指导和建议前行。其次,应该制定严格的量表和标准,并以此来检查患者是否遵医及护理干预的效果。例如,对患者是否违反医嘱的行为进行记录,制定红线,超过红线就应该提出警告;再者,对患者的身体恢复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观察,一旦出现反常则立即请求主治医师的帮助;分析患者身体恢复与遵医行为和护理干预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相关程度[8-11]。若确定相关系数,则可以更加科学地向患者提出遵医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其将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整体病情的走向,给患者和医师双方明确的硬性分析。其包含心理行为干预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及预后的影响,从而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身体康复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12]。最后,应配备专业素质优秀的护理人员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跟踪护理。条件允许则可以进行24 h的观察和追踪报告,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防止意外的发生。如果医疗资源不足或患者并不能承担昂贵的治疗成本,可以采取家人陪同护理的方法。在陪同护理的过程中,患者家属应该十分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适时向医师进行定期反馈,以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要十分熟悉遵医行为的相关条款和限制,注意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既要保证营养,又要注意进食的时间和次数,尽量保证少食多餐。每天安排合理的运动,有益身心健康,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应该避免剧烈或者身心负担较大的运动[13]。比如篮球、足球、游泳等体育运动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身体对抗,从而加剧患者的心脏负担,导致心脏供氧不足,进一步加剧患者的急性心力衰竭的程度,从而造成危险。应该代之以散步、太极拳、听音乐等一些舒缓的运动项目。这些活动有利于舒缓人心,陶冶情操,从而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有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14]。在日常的作息时间安排上,尽量放慢节奏,早睡晚起,获得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在睡眠过程中,应保持环境的相对安静,卧室环境的干净整洁和气氛和谐。在这样的整体环境的影响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以获得很好的安全感和舒适度,从而对自身的恢复起到良好的有益作用[15]。
综上所述,心理行为干预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及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行为干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恢复情况,是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保证。遵医行为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也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大多数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否遵从医嘱和进行良好的心理干预,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能否快速恢复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张玉芝.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和遵医行为干预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3):84.
[2]牛家兰.护理干预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7):110-111.
[3]刘润华.优质护理干预在急性左心衰抢救中的应用分析[J/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22):203.
[4]杨文笔.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5):1064-1065.
[5]刘艳妮,侯雪,陈世健,等.强化健康管理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服药依从性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5):3686-3688.
[6]彭佳华,谭巧霞,肖玉光,等.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不良预后负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4,21(5):354-359.
[7]杨丽珍,蒲宏伟,郑瑞花,等.优化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4,35(32):115-118.
[8]王艳.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3):27-29.
[9]邱方玲.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有创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及护理[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16,44(4):98-100.
[10]唐梅芳,潘海燕.高血壓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急救措施与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2(6):1429-1431.
[11]张健,王运红.2015年急性心力衰竭指南解读[J].临床内科杂志,2016,33(1):5-7.
[12]齐丽伟,刘达瑾,韩清华,等.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选择与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2):2658-2661.
[13]唐娟.20例心衰患者护理干预效果[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6,10(1):230-231.
[14]黎向萍,陶春梅,龚敏如,等.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2014,28(12):408-409.
[15]王莹.急性心衰患者康复的护理干预分析[J].饮食保健,2015,2(17):121-122.
(收稿日期:2018-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