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脑外伤并发失眠患者睡眠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效果分析
2018-12-12关敏
关敏
【摘要】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对脑外伤并发失眠患者睡眠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效果。方法 共选择68例脑外伤并发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研究方案的基础上,再予心理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结果 两组患者的PSQI总分、SDS评分、SAS评分等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 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外伤并发失眠患者的睡眠适量,同时可减轻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效果理想,故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外伤;失眠;心理护理;睡眠质量;负性情绪;影响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6..02
脑外伤是一类由于外界暴力或外物所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头部可见伤,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包括头皮裂伤、血肿、脑震荡、颅骨骨折等,受伤后患者多会出现头晕、头痛、呕吐、恶心、意识及感觉障碍等表现[1],给患者的健康及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当患者出现脑外伤后,应给予积极的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而在感情的恢复期,患者多会合并一些并发症,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失眠[2],不仅影响患者病情的恢复,又会引起一些负性情绪,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近年来笔者针对脑外伤并发失眠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措施干预,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2月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脑外伤并发失眠患者共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34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39岁~61岁,平均年龄(47.6±3.4)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8例,中学学历15例,大专及以上11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40岁~63岁,平均年龄(47.8± 3.3)歲,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7例,中学学历18例,大专及以上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选择t检验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干预
2.1 对照组
在给予常规治疗方案的同时,实施常规护理,如告知患者按时服用药物,必要时可给予安眠药;注意摄入合理的饮食,食物中应富含维生素、纤维素及无机盐等,有利于改善睡眠,注意忌食辛辣、刺激、油腻性食物,忌烟忌酒;注意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是否出现某些不适,如出现时应给予及时处置;注意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避免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及护理方案的同事,再予心理护理措施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2.2.1 心理疏导:此类患者的负性情绪以抑郁、焦虑为主[3],护士应重视与患者的交流,多倾听患者的诉说,并鼓励其说出心中的想法,给予积极的应对,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多给予心理疏导、安慰和支持,使患者感受到被关心、被爱护,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对患者提出的要求尽量满足,同时注意言语柔和、态度和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接受并配合治疗。
2.2.2 音乐放松法:音乐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具体病情,为其选择合适的曲目进行播放,以舒缓、柔和,且具有催眠的曲目为主,注意调节音量,避免声音过大。
2.2.3 认知行为干预:重点告知患者一些注意事项,以及自身病情和一些影响睡眠的因素,使其有充分的认知,避免不切实际的幻想,睡眠的改善是逐步的,不可操之过急而加重失眠。
3 结 果
3.1 观察指标
①睡眠质量:选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4]评定总分。②负性情绪:选择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进行评分。
3.2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及负性情绪比较
4 小 结
综上可见,针对脑外伤并发失眠的患者,应在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干预的同时,重视心理护理,并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减轻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效果理想,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海燕.颅脑外伤患者优质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2):141-142.
[2] 应水仙,程维芬,张翠芬,等.康复期心理干预促进脑外伤并发失眠患者的睡眠康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4):102-105.
[3] 卢远新.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重症患者康复期恢复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2):62-64.
[4] 余慧兰,李友仙,彭夏,等.心理护理对脑外伤并发失眠患者睡眠及焦虑情绪的疗效[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1):158-161.
本文编辑:李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