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城市青年与“小镇青年”的置业观有何不同

2018-12-11吕德文

人民论坛 2018年33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青年

吕德文

【摘要】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青年置业观的复杂性更为彰显,既是被动的,又是成熟理性的。青年关心置业,并不仅仅关心生活质量,更关注阶层流动。青年置业观往往具有延续性,既与家庭发展周期相匹配,又与接力式的城市化相融合。

【关键词】城乡融合 青年 置业观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人素有“成家立业”之说,“成家”和“立业”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欲准确认识当代青年人的置业观,需从这一社会习惯说起。近年来,这一社会习惯内嵌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影响着当代青年的置业观。

青年置业观往往具有延续性,既与家庭发展周期相匹配,又与接力式的城市化相融合

对于绝大多数青年而言,“置业”是“成家”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婚姻缔结不仅仅是两个青年之间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组合,以及一个新家庭诞生的过程。男女双方的父母在子女婚姻缔结的过程中,通过彩礼、嫁妆等传统礼俗,为新家庭的建立提供物质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住房市场化改革,尤其是近十余年间城市化快速发展以来,为年轻的子女准备一套商品房,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自然选择;甚至于很多农村父母,尤其是青年男子的父母,亦将为新婚子女在城里安置一套新房当作新风俗。因此,青年置业观既是家庭置业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机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青年置业观具有被动性。其置业与否、在何处置业,并不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意愿,而是父母和家庭的决策。在很多地方的婚配模式中,提前置业是婚姻缔结的前提,青年人并没有其他选择空间。这些适婚青年的置业行为,虽属被动,却也是一项较为理性的家庭决策。在家庭小型化趋势下,父代和子代之间已经很难“同居共财”,减少了不少家庭矛盾。毋庸置疑的是,这种父辈帮助子代置业的结果,极大提高了子代的生活质量。即便是从家庭财产保值增值的角度上看,提前置业行为都可以算作一种相对理性的决策。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尽管适婚青年的置业行为具有被动性,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置业观。恰恰相反,他们对提前置业投入了许多考虑。对于一般家庭而言,父代为子代提前置业是有限度的,很多家长只能提供房子的首付,按揭还贷得子女自己承担。这就意味着,一开始子女就参与到置业的过程中。他们对房子的区位、大小、户型、小区特点等都有较强的决策权。具体在何处置业,主要考虑年轻人的承受能力和偏好。比如,年轻人一般喜欢安静一点的新小区,但父母亲却喜欢成熟一点的“有人气”的小区,在同等条件下,多半会尊重年轻人的意见。并且,绝大多数青年的置业观和其父辈有共同之处,都是服务于家庭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置业并非“立业”的表现,而首先是服务于“成家”。

因为置业往往和家庭发展周期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一些青年的置业观具有鲜明的特征。简单说来,无论是结婚还是小孩教育,都附着于恰当的置业行为之中;而这些家庭再生产自有其规律,“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很多青年在置业的时候,普遍表现出不从容的状态。一是其事业往往并不稳定,经济基础也不好。故而,其置业行为普遍属于“超前消费”,不仅需要依托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支持,还要提前透支将来多年的工作所得;二是置业过程中普遍出现“将就”心态,即为了赶在适婚年龄结婚、小孩能够上学,哪怕心有不甘,也得将就买房置业。尤其是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青年置业观的复杂性更为彰显,既是被动的,却又是成熟理性的。突出表现是,青年置业观往往具有延续性,既与家庭发展周期相匹配,又与接力式的城市化相融合。

青年关心置业,并不仅仅是关心生活质量,更是关注阶层流动

对于大城市的职业青年而言,是否置业几乎是阶层划分的一道杠杆。因为,只有置业了,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城市居民,享受一系列的城市公共服务。而只要没有置业,则意味着这些职业青年只是“流动人口”,随时可能因为生活成本的提高,以及无法享受完整的公共服务而离开大城市。在这个意义上,所有城市青年都将在大城市置业作为一项人生奋斗的目标,并无可苛责之处。大城市的置业与市场机会和公共服务等密切关联,不同城市、不同区位具有明显差异,青年的置业观也就有延续性。其一是租房。刚刚就业或刚进城务工的青年,是城市的蜗居一族。他们最现实的考量是以较低的居住成本获得大城市的市场机会,积攒一定的资本之后再图发展。其二是买房。只要有可能,职业青年都希望能够在大城市买一套房。某种意义上,是否有一套房,哪怕是小房子,也算是阶层上升的一个重要阶梯。其三是换房。对于绝大多数青年来说,置业并不是一次性行为。实际上,第一次置业行为也许只是为了获得城市永久居民的身份,以及完成结婚等人生任务的考虑。只要稍有可能,换一个更好的房子几乎是青年的共同选择。某种意义上,成功地换上一个区位好的大房子,或拥有几套房,便意味着青年已成功跻身城市白领阶层。

当前,青年关心置业,并不仅仅是关心生活质量,更是关注阶层流动。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居住在三线、四线城市,甚至小城镇的“小镇青年”却过上了安逸生活,他们只要工作稳定,基本上都有房有车有闲,虽生活在小城市,却可以享受和大城市差不多的公共服务;如无太大的想法,他们基本上都可以过上比较舒适安全的家庭生活。大城市白领阶层和小镇青年的两种生活画面,构成了中国城镇化的两个不同层面。

“小镇青年”的置业观较为从容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城市发展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中小城市甚至一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却越来越大。于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小镇青年”阶层开始出现,其置业观表现出和城市白领不尽一致的逻辑。“小镇青年”阶层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在大城市奋斗过一段时间(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积累了一定资本,却并未在大城市立足的职业青年;二是家庭条件比较好,成功进城定居的农村青年。当前的城市化率已到60%左右,已有相当部分农村人口是通过城市化的方式来实现市民化的。客观而言,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只要愿意回到家乡的中小城市,一般都可以有相对稳定而体面的工作。毫无疑问,他们是城市化进程的最大受益者。一方面,因其有稳定而体面的工作,可以享受当地较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亦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过中产生活。另一方面,他们虽然市民化了,却因为离老家比较近而少了进城的包袱。他们的父母不用跟随他们进城,少了不少的养老负担;甚至于,因父母在家有田有地,还可以支持其过上较高质量的城市生活。这些“小镇青年”到大城市的距离也许只有一两个小时的车程,接受大城市最新的信息和生活方式,几乎没什么障碍。同时,他们回农村老家的距离也只有一两个小时的车程,这意味着他们并未完全脱离故土,亦可以过上较为完整的家庭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小镇青年”的置业观较为从容,更多考虑的是生活质量。

当前,城乡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农村和农民获得越来越多的城市化红利。城乡之間可以通过小城市和小城镇有效勾连起来。具体而言,以地级市和县城为代表的中小城市,逐渐缩小了市民与农民之间的差距。这些中小城市是城乡关系的连接点,承担着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是农村公共资源配置的中心。这催生了“小镇青年”,亦催生了一种新的置业观。一些在大城市上升无望的人,退而求其次可以在中小城市过上较好的生活;而一些农民经过接力式的半城市化方式,让年轻人先进城,中老年人暂时留在农村,亦可以在中小城市安居乐业。这样,青年置业观和阶层焦虑适当脱钩,会显得更为理性:置业服务于家庭发展,服务于生活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青年
城乡关系视域下撤村并居社区的融合性治理
关于乡村振兴几个核心问题的判断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城乡分割会走向城乡融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