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护理模式对骨折术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

2018-12-11曾迎迎张燕丹任慧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34期
关键词:满意率护理人员骨折

曾迎迎,张燕丹,任慧琳

(解放军第174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3)

骨折是骨科常见多发病之一,诱发因素包括暴力作用、交通事故伤以及其他因素等,因在外力作用下破坏了骨骼原有的完整性,进而造成骨骼部分或者完全断裂,易引发机体一系列生理以及病理反应,造成机体活动受限以及功能障碍等[1]。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骨折部位疼痛、压痛、淤斑以及肿胀等,肢体活动受限,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显受到影响,同时骨折还给患者的心理上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容易出现焦躁、抑郁以及发怒等不良情绪,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负担与痛苦[2-3]。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骨折,但术后若护理不当,容易引发如骨不连、感染等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恢复及患者的自理能力,因此如何选择有效护理措施成为护理研究的重点。笔者比较了优化护理模式与骨科常规护理对骨折术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2017年8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4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均经X线平片检查确诊为骨折;均采取手术方法治疗,治疗依从性较高;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家属或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临床资料不全者;骨肿瘤、骨结核者;合并重要器官疾病及功能障碍者;严重精神类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者;依从性差、无法配合治疗者。随机将142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71例,男41例,女30例,年龄24~64(45.04±4.18)岁;骨折位于上肢21例,下肢18例,骨盆17例,其他部位15例。观察组71例,男40例,女31例;年龄25~65(46.12±4.34)岁;骨折位于上肢20例,下肢19例,骨盆16例,其他部位16例。2组年龄、性别、骨折发生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入院后,2组患者均行常规检查,给予骨科常规干预,包括饮食、睡眠、治疗、体位以及生活等基础性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优化护理模式进行干预。

1.2.1入院宣教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耐心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病房环境及相关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办理住院手续,主动向患者讲解骨折相关诱发因素、目前院内的主要治疗方法、住院过程中注意事项及常识,同时告知骨折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等。

1.2.2病情干预指导 以患者为本,护理人员为患者调整夹板,注意多询问患者感受,松紧适宜,在自我愈合期,要细心为患者预留合适的活动范围;康复期,护理人员要主动了解病情、疼痛及肿胀状况,观察其他肢端有无障碍。

1.2.3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态度要耐心亲切,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掌握患者情绪上的变化,及时告知患者病情进展,让患者了解病情,向患者讲述成功病例,缓解其心理压力,从而树立治愈信心。可为患者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转移注意力,从而达到较好的护理效果。

1.2.4饮食干预 嘱咐患者调理饮食结构,多食用高钙食物、蔬菜,可定期户外日晒,提高钙质的吸收,促进骨骼快速愈合,有利患者早日恢复。

1.2.5锻炼干预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肌肉收缩训练,在每次锻炼过程中按摩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1.2.6出院指导 出院时,护理人员要细致耐心地向患者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主动为患者制定出院后的康复方案,指导进行有效的出院后训练。在后期,护理人员要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做好随访记录,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做好后期的护理服务。

1.3观察指标 ①护理干预前及出院后1个月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定[4]自理能力,内容包括运动功能(91分)与认知功能(35分),FIM评分≥126分为完全独立,≤18分为完全倚赖。②术后3个月统计2组患者骨骼愈合情况。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机体功能完全恢复,经X线片检查可见患者骨折部位愈合良好;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机体功能明显恢复,X线片检查可见骨折愈合情况较好;无效:仍有临床症状,机体功能未恢复,X线片检查显示骨折愈合情况较差。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③出院前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率调查问卷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以非常满意+满意为总满意。④统计住院期间感染、压疮情况及术后1个月骨不连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2组护理前后FIM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FIM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护理前后FIM评分比较分)

2.22组护理后骨骼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愈67例,有效3例,无效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8.59%;对照组治愈49例,有效11例,无效1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4.51%。观察组骨折愈合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32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42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非常满意60例,满意10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率为98.59%(70/71);对照组非常满意29例,满意30例,不满意12例,护理满意率为83.10%(59/71)。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骨折的治疗多以手术治疗为主,通过及时治疗及恰当处理,多数患者均能够恢复机体功能,只有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当遗留后遗症。但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长,患者会出现诸多负面情绪,较长的恢复期也会增加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5-6]。而在患者骨折手术治疗期间及术后给予有效护理干预,合理安排康复训练,刺激患者运动器官,从而更好地构建运动反射功能,能够促进患者生理功能的快速恢复,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7-8]。因此临床护理中,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护理策略,通过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康复是十分必要的,这对加强术后恢复效果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均有重要意义。

骨科常规护理干预虽然可以满足患者的基本护理需求,但护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护理关注度不够,护理人员无法较多关注到患者的心理状态,临床护理不仔细等[9-10]。为了克服常规护理措施的不足,本研究观察组选择了优化护理模式进行干预。优化护理模式是一种以患者为核心,以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参考,制定出完全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强调在常规干预的同时,优化落实护理职责,深化护理内涵的模式,能够在满足患者基本护理需求的基础上,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同时也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心理层面需求,更能够体现出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11-12];且优化模式中护理更加细化规范,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制定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案,能随时观察调整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比常规干预更加完善,让患者在整个治疗以及护理过程中充分享受到了医院的良好服务,使就诊更加安全,护理质量得到保证。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自理能力FIM评分、骨折愈合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优化护理模式能够促进患者的骨折愈合,这是因为优化护理模式在满足患者基础需求的同时给予专业的优化干预,做到监督及时、照顾及时、主动配合,从饮食营养到生活护理均给予护理关怀,可提高患者机体的抵抗能力,促进骨折愈合,尽快恢复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发生;且优化护理模式完全以患者为中心,无形中提升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

综上所述,优化护理模式较常规干预更加全面化、系统化,能够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促进患者骨骼愈合,加快康复速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满意率护理人员骨折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兰州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达94.14%
同时伴有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成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不能在满意率百分比上盲目乐观——四川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首次评议代表建议办理情况更重实效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调查分析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
一例犬骨盆骨骨折病的诊治
提高96659热线服务满意率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