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谈初中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
2018-12-11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广洋湖镇中心初级中学马亚允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广洋湖镇中心初级中学 马亚允
创新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传递出的重要信息,这是未来我国人才发展的一个趋势,也为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创造性思维是一个人和一个社会智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也是产生更多具有社会意义成果的基石与来源。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成为新时期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发散思维则是测定学生是否具有创造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借助初中数学的学科优势,着力培养中学生发散思维,值得每个数学教育者关注。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引导学生探究一题多解,对于发散思维的培养,思维灵活性激发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全面解析。
一、探究一题多解,发展发散思维
一个问题只能有一种解法的思维定式,导致了中学生思维僵化,很容易在题型稍加变化的情况下出现无解现象。数学是锻炼学生思维多样化的一门学科,通过探究一题多解,在让学生了解到常规解法之后,引导他们再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审视与,找到更多方法,并从中筛选出最优、最佳方案,是帮助他们提高解题效率,培养中学生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多边形内角和”一课为例。
师: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是我们都了解的,但是四边形呢?大家知道吗?
生1:应该是360度,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们四个内角都是直角90度,所以内角和是360度。
师:不错,但这两种图形在四边形中是比较特殊的,不具有一般性。想想看怎样将特殊问题转化成一般问题?并由此推测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
这时可以鼓励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并在讨论之后以小组为代表进行发言。
小组1:四边形可以先连接对角线,使一个四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那么从三角形内角和就可以推导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五边形可以以一个点为顶点,向它对应的两个角边接,使一个五边形转化成三个三角形,那么五边形内角和就是3个180度,即540度。
小组2:我们的方法相似,六边形内角和就是先将它分成四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相加,即720度。
师:不错,大家都找到了一个简单又有效的方法,那么从这个方法中是不是可以将多边形(假设是个n边形)内角和进行归纳?
小组3:通过观察我们通过一个表格进行了归纳。
师:归纳得很到位,那么对于多边形内角和的解法就没有别的方法了吗?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继续更深层次的挖掘和讨论。
图1
小组4:我们还想到了两种方法,如图1,一种是可以在n边形里取任意点和所有顶点进行连接,就能够得到“180°n-360°=180°(n-2)”。另一种就是在多边形任意边上取一点连接所有顶点,可以得到“180°(n-1)-180°=180°(n-2)”。
二、探究一题多用,碰撞思维火花
发散思维一方面是锻炼学生思维灵活性,让他们的思维不会停留在某个点或者某个面上,而是能够跳出思维定式,多方位和多角度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思维的创造、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是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用”将数学与现实连接起来,让学生通过举一反三,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价值,从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如在探究:“△ABC中,∠ABC的平分线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O点,∠A=40°,求∠BOC的度数是多少?”时,就可以通过一题多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图2
应用①:△ABC中,∠ABC的平分线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O点,∠A=a°,如图2,那么∠BOC的度数是多少?它与∠A之间是否有数量关系存在?
应用②:△ABC中,∠ABC的平分线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O点,∠BOC=a°,那么∠A度数是多少?
应用③:△ABC中,∠BCE和∠CBD两外角平分线相交于O点,∠A=a°,如图3。那么∠BOC度数是多少?它与∠A之间是否有数量关系存在?
图3
图4
应用④:△ABC中,∠ACE外角平分线与∠ABC的角平分线相交于O点,∠A=a°,如图4。那么∠BOC的度数是多少?它与∠A之间是否有数量关系存在?
结合中学生当前认知能力和水平以及数学思维的递进性和层次性,秉承逐渐深入、逐步递进和环环相扣的原则,设计多种题型进行“一题多用”,体现了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们由简到难,由一般至特殊地对题目中隐藏的数学规律进行发现探究,对数学“建模思想”进行了渗透和强化。在这种训练下,学生们的思维越来越灵活,也越来越深刻,完成了知识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融合和统一。
我国教育无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知识在老师手中一遍遍“填满”学生脑海,而学生则通过不断背诵复习让其成为自己终身记忆,扎实的基础知识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思维,让他们失去了创造与创新的机会。教育不应该是填满学生的脑袋,而是要让他们的思维“飞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的模式是对学生思维最好的训练,但同时教育者也应该积极探索更好的方法,让中学生在知识的同化与建构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提升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