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广博的爱温暖孩子们的心
2018-12-09侯严冰
侯严冰
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教育的重要内容。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又具有挑战的世纪,高速度、快节奏、高科技、高竞争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作为新一代的儿童,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更应具有健全的心理,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经受住意想不到的挫折,战胜逆境,勇敢地拼搏,真正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着众多的优越条件,他们处在最富朝气的年龄阶段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在众多人宠爱下,尽情地放纵自己。在他们的背后,还有一部分学生遇事退缩,缺乏耐力和毅力;有的自卑感强,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有的缺少集体合作意识,也有的学生有占有心理,等等。
作为实施基础教育的小学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尤其是班主任,应洞察学生的一切,看到学生心灵世界的方方面面,看到他外表的喜怒哀乐和心灵变化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项复杂的艰难的工程,教师要用自己全部的爱去筑造它,激发学生的动情点,启发学生的醒悟点,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去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
一、爱可以沟通师生感情,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催化剂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单亲家庭,这样的孩子本身没有一个健全的家庭,他们也就愈加盼望在学校能找回家庭残缺的那部分爱。如果他们在某一方面没有受关注和爱护,他们会更加孤僻自卑。家庭的变故给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造成很大的创伤。由于家庭环境的变化,他们不能同时得到父母的抚爱,一旦某一方面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放纵心理。
我班有一位男孩和母亲一起生活,刚入学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特别之处。他有时上课不注意听讲,我常常用眼神去暗示他坐好,他却总坚持不住。几天后,从家长联络单中看到了家长只写了母亲的情况,于是放学后,便去家访。孩子的母亲向我讲述了家庭的变故:孩子几个月时,他爸爸由于意外事故过早地离开了她们,经过那个残酷的事件之后,她便对孩子特别小心照顾,尽量让他像有父亲的孩子一样幸福。听了这些,我的心一下缩紧了,既为他们曾经受那样的打击而同情,同时,也为她对孩子的溺爱而深感忧虑。
在孩子的心灵上,他受到了创伤,由于母亲的过分溺爱,使他逐渐产生了放纵心理。他的个性具有倾向性、有意性等特点。作为班主任老师,我认为只纠正他的行为是不够的,要从他的心灵深处找到思想根源,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当他在学校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对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生活上处处关心他,有了进步及时表扬,犯了错误,耐心地进行教育,并用信任的口气表示他一定能做得更好等等。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的放纵心理在学校渐渐有了转变,当他有时控制不住自己违反纪律时,我有意识地停顿,用信任的眼神巧妙地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促使他做出积极的反应。
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的行为正是他们心灵健康与否的直接反应,要想转变他们的不良心理,必须开启他们心灵的“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作为班主任教师要关注他们的点滴变化,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
二、爱可以让学生信任老师,是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礙的动力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个性很强,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但任性、偏激,容易产生对抗情绪,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老师批评时,暗地里产生不满情绪,更有甚者产生悲观情绪,认为老师不公平,自己怎么做,也得不到正确的评价,渐渐地在内心留下了种种阴影,使其优点掩盖起来,形成逆反心理。
我班里有一个小女孩经常告诉我,她的同桌总打她,甚至每天往她的书桌里扔废纸。我批评了同桌的男生几次。从那以后,他上课举手时,我一旦没有叫他,便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了,上课也不注意听讲了,经常偷着做些小动作或故意往书上多写内容,提问时不再积极举手发言了。一次下课,我随意出几道口算题考学生,问到他时,不但20以内的加减法对答如流,连60以内的加减法也能很快正确说出得数。我一阵惊喜,并及时利用这个机会,把他表扬了一番,并要求同学们向他学习。
一天数学课上,讲5的加减法时,学生明白了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我把它引申为两位数的加法,出了一道“27+45”,我试探问学生“谁能答出来?”他第一个举手,并很快说出了正确答案,我接着问,那么“45+27”呢?他马上说出了同一得数,明白了“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的道理”。这一刻,我看到了他那自豪的表情,重新又恢复了往日的自信。这一开放式习题的设计,不仅引申了课文内容,同时也鼓励了一个学生的自信和勇气,转变了逆反心理。从那以后,他总感觉我在注意他,即使没提问他,也能注意听讲了。
可见,班主任老师应把每一位学生看成有待开发的人才,全面了解学生,多接触学生,及时鼓励学生是班主任首先应该做到的。爱不但使学生克服了不健康的心理,而且使学生更加信任自己的老师。班主任在教学的同时,要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帮助学生转变不良心理。学生是先亲其师而后受其道的,教师善于运用这一点,它会成为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