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融入
2018-12-09马曜
马曜
摘 要: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更是体育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教师是体育教学的引导者,更是体育游戏的组织者,因此在做体育游戏编排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了解体育的运用价值,将其融入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之中,发挥出更为积极的作用。基于此,对小学高段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融入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可以给相关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段;体育;游戏;融入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体育体力和智力的融合,可以不断地激发出学生的游戏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更加广泛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引入游戏,不仅积是为了让学生的兴趣更为浓厚,也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高段的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较好选择。本文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可以更好地改变以往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体育游戏的认知
体育游戏是一种以身体训练为根本方式,增强体育娱乐性、陶冶学生情操的方法。游戏在新教学改革之后已经成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借助于游戏可以发挥出学科的更大作用。游戏在小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作用十分突出和明显。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在游戏当中可以享受到体育课程更多的乐趣,给学生带去更多的情感体验,这样才可以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欲望和要求。教师可以给学生编排不同的游戏插入到不同的课程之中,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能够制造出一种相对活泼、轻松和自由平等的体育教学环境,享受体育带来的更多快乐,践行快乐体育的教学宗旨。另外体育游戏也具有竞争性,在竞争中学生学习的欲望更为强烈,這样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进取心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游戏在小学高段体育教学中的融入分析
1.游戏在高学段体育教学中准备部分的融入
在体育课程教学开始之前就需要体育教师安排相应的体育教学准备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身体器官让学生的身体处于一个适合运动的状态,避免突然的运动产生拉伤现象或者其他不适应的问题。那么在准备阶段就可以使用游戏的方式,一方面调动起学生的上课情绪,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身体机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身体运动准备的状态之下。在传统课堂上的热身运动主要是慢跑或者定位操,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并且还有一些学生处于不动的状态下,身体未活跃起来。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使用一些适度性的奔跑趣味游戏,例如,蛇形跑或者是接力赛以及换位跑、撕名牌、贴膏药等等,女生可以是找队友、踢毽子,不同的体育游戏趣味性不同,但是都可以起到热身的效果,让学生投入到良好的体育课程学习氛围当中。
2.游戏在高学段体育教学中基本部分的融入
体育教学质量如何,基本部分十分关键,还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课程安排,学生是否接受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引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基本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给学生传授一些体育技能,或者给学生做素质训练,否则学生会感受到体育课堂的乏味。在体育项目练习中融入游戏可以更好地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无论是篮球简单运动还是排球的简单技巧,教师都可以融入游戏。
例如,在男生学习足球运动的过程中,关于射门的练习还需要加入一些有针对性的游戏。如控球游戏或者是抢占控球门的游戏,圆圈抢球也是十分突出的足球游戏,这些游戏可以给学生带去不同的兴趣和感知。若是为了锻炼学生体能做跑步运动,那么就可以创建一个“谁最快占领地方高地”的游戏,学生在不同的游戏氛围之中会有不可想象的体育潜力发挥出来。
3.游戏在高学段体育教学中结束部分的融入
在体育课堂教学的结束部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激烈的状态中恢复下来,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下,让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得到休息。体育游戏在结束环节中也具有一定的功效,趣味性和放松性,因此教师要尽量选择一些比较活泼的、轻松的或者幽默的体育游戏,缓解学生的紧张学习状态。例如,教师带领学生来一段舞蹈,男女各一组,并且相互观看相互评价。还可以玩报菜名的游戏,错误的学生会受到相应的体育训练惩罚。更可以融入智力游戏,如猜成语,打人链等等,让学生可以在相对轻松愉悦的氛围下结束体育课程的学习。
综上所述,本文对小学高段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融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传统的体育课堂是一种非常乏味、单调的体育课堂,但是教学改革之后为了创建高效率和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堂还需要教师融入更多的游戏,激发起学生的潜能。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将其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之中无论在准备部分、教学部分还是在结束部分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教师要关注体育游戏方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彬.小学体育教学融入体育游戏的成效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32):167.
[2]李巨庆.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的融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6(z1):145.
[3]龙艳.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的融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