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2018-12-09赵志新
赵志新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继承和发展了1995年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强调教育在实现“两個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教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的过程,更是心灵感化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教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的过程,更是心灵感化的过程。
当今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科技在不断地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更新,社会大环境日趋复杂,促使现在的小学生要面对许许多多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方面的种种压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平时过度的疼爱,犯错误时严厉地指责或打骂;课业负担过重、竞争压力巨大等这些都会给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我们要预防、减少和彻底解决小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那么,如何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态呢?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首先,精心设计并且上好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课堂教学还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并非只传授系统心理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更需要各科老师的配合。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原则,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将教材作为参考资料,将学生的心理表现、生活中的故事等作为课程资源开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得到学生的喜欢。而且我时常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来,做到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把生涩难懂的知识和理论生动化、形象化,使学生易于接受,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了解自己、懂得别人,既学会了社交技能,又明白如何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还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其次,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渗透到老师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学校是孩子们心理发展的大环境,富含底蕴、完善健康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班主任作为思想工作先导者,能较早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通过启发、引导等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调控自我,逐渐形成健康的心态。
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孩子什么样的心态。要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逐步培养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重点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这个大家庭中倡导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要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舞其勇气,使孩子们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地去面对,要学会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例如,我班的阮×同学,课堂上经常爱动,每次作业都不完成,不愿学习,更不肯接受批评教育,学习成绩一直很差,我试过很多办法,都没有起到作用。但偶尔的一件事却让我找到了契机。我发现他对集体的事情是很关心的,他每天早上一到学校,就帮值日的同学扫地,擦桌子……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因此,我抓住这次机会找他谈心,课上课下积极交流。在班级表扬他的优点,鼓励教育他在学习上如果也能这么积极的话,成绩肯定也会很棒的。同时也鼓励其他同学都来帮助他,使他树立学习目标,改变自卑心态,重拾信心。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喜欢被人鼓励和夸奖的,鲜花和掌声永远都会让人觉得自己是最棒的。
最后,家校互相配合,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现在许多孩子由于父母离异或外地工作常常不在家,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缺少沟通。毋庸置疑,很多孩子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也有一些父母在宠溺和百依百顺中把爱传递给孩子,他们以为这才是爱,其实错了,这是错爱。这种爱让孩子产生偏激、自私、缺少责任感的不健康心态。其实,爱是教育,是心灵的沟通,只有心灵的指引,才是真正的爱。因此我创造条件,定时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我要求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利用电话让留守孩子多与父母聊天,休息日尽量抽时间与孩子玩……另一方面,告诉学生父母的难处,让孩子知道并不是父母不理她,而是真的有难处,父母也是很爱他们、关心他们的,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学生只有有了健康的心态,才能不偏激、不特性,才能纯净地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这些教育者的不断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质,让孩子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从容不迫,在风雨中勇敢前行。
参考文献:
[1]傅文弟.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