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前测”的“百分数认识”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2018-12-09程东

新课程·小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学情教学设计

程东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学活动。以“百分数认识”一课为载体,通过两次教学反思,认为概念教学需要“学前测试”,切实掌握“学情”,基于“学生”设计的教学才能更具针对性,才能达到高效,才是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的教学。

关键词:前测;学情;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常考虑的是“如何教”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学”,应该进行“学前测试”,切实掌握“学情”,基于“学生”去设计的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达到高效,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的教学。

“百分数认识”是一节种子课,它是小学阶段“数概念”课的一个新的发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认识。百分数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小数、分数、比的相关知识方法与技能后进行的学习,是后面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本文以“百分数认识”一课为载体,通过两次教学的反思,将自己的思考与想法进行展示。

一、初次“实践”发现“问题”

笔者由于参加市青年教师比赛,经过同事的指引及汲取网上名家的经验,确定了从关注百分数的“读”和“写”开始切入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花在理解、归纳、建构百分数的意义上,同时把百分数的作用教学也作一个环节特别教学,以下就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落实读写

1.读一读屏幕上含有百分数的材料。

2.强调读作与写法并再写一个百分数,对比。

(二)研究意义

1.“四年级一单元测试成绩优秀的占80%”,看这个信息,请用一幅简单的示意图来表示这个分数。(学生作图)

2.反馈:投影学生作品,分析80%表示的意义。

3.展示其他同学不同的表示方法。

4.说一说生活中其他百分数表示的意思。

5.小结:现在你明白百分数表示什么了吗?

(三)体会作用

1.来看一组信息,老师想从10名同学中选3人参加校投篮比赛,你觉得依据什么来选比较好?

2.完成表格,分析百分數有什么好处。

3.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

(四)巩固练习

虽然笔者在处理教材时花了不少心思,从读写入手,通过数形结合,利用学生自主作图,建构百分数意义,在实际实施中却暴露了许多问题:

1.学生的学习起点没得到关注。学生其实早已见到过百分数,甚至对百分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还需要像新知识一样去教百分数的读写吗?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

2.课堂作品反馈比较乱。让学生通过作示意图来理解百分数比较有新意,但实际操作中对学生作品的选择、反馈问题的节点、学生对问题的表述等方面没能做到心中有数,造成课堂节奏比较乱。

3.教学素材选择过于单一。教学中展示的学习材料基本来源于老师提供,过于单一,感觉学生不太感兴趣,学生接触的素材基本是分子小于100的,而对于分子大于100的百分数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方面体验不够。

二、源于“问题”设计“前测”

源于前面的认识,重新研读教材,反思出现的问题,认为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了解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学习百分数知识上的困难是什么。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为了掌握实际“学情”,笔者设计了教学前测。

三、分析“前测”掌握“学情”

“教学前测”设计第一、二题是为了解学生对百分数读写情况及学生学新知前会如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第三、四两题是为了掌握学生对百分数的了解程度。第五题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为了能掌握实际情况,在学生不知情的状况下,要求不得翻阅相关书籍,不得讨论,且规定了5分钟的前测时间。

在相同的条件下,选择了昌化一小、二小共178份测试题中前四题的结果进行分析:

“前测”分析及思考: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对比统计数据,进行前测分析,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突出“写作”

明显看出百分数的“读作”学生基本已会,但对于“写作”应该关注。每个班都有一大部分学生把百分号的两个小圆写得太平或写得太大了。学生基本都写整数的百分数,像12.2%这类百分数只在一个班级中有出现,因而在教学中应该“写作”比“读作”更加重视。

(二)强调“理解”

大部分学生能用线段图及方格图表示出40%的意思,说明学生通过分数的意义对百分数意义已有了初步的理解,更出人意料的是学生表示方式的多样化,这就为我们的课堂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资源。学生不愿意用文字表述,正是因为他们对百分数意义的模糊,还只是一种初步的感知,从而教学设计时应该强调“图”理解,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凸显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比的结果。

(三)贴近“生活”

从前测中发现,有50%左右的学生能写出含百分数的信息,有趣的是城镇小孩子一般写电脑文件下载、手机电量的比较多,而农村的学生写食品含量、衣服含量的较多。在教学设计中应该从前测中提取接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来帮助学生建构百分数的意义,效果会更好。

四、基于“前测”重新“实践”

对于教学的一些学习材料,则可以从每个班的“前测”材料中去截取有效信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加以整合、裁剪,这样充分利用“前测”练习,应用每个班学生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站在学生真正认识的基础上去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学习由于都是以自己班里同学的材料进行的,相信这样的学习学生会更有兴趣,而教师有目的地选择内容,在展示学生材料内容时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根据分析后的思考,结合“前测”材料,形成下面改进后新的教学设计:

(一)落实读写

1.展示从前测中选取的四条学生自己的百分数“读写”作品,请同学们进行点评。

2.强调读作与写法并再写一个自己的百分数,对比。

(二)建构“百分数的意义”

1.展示从前测中学生写的百分数信息中选取大家喜欢的四条信息进行展示。

2.请大家思考这些信息中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3.对于第一条信息,部分同学表示方法展示(有图形的和文字的)。

4.先分析图形表示方法,同桌讨论,你能看懂同学们表示意义吗?说一说。

5.分析三幅图表示40%意义上有什么相同点,数形结合,初步建构百分数的意义。

6.通过一个对比问题,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不同。

7.小结:百分数的概念。

(三)体会作用

1.展示“前测”中学生对百分数作用的描述的部分作品。

2.出示:5人中选2人参加投篮比赛,怎么选?

3.学生计算命中率(用分数)。

4.电脑将它们化为百分数。

5.你认为百分数有什么优点?

(四)巩固练习

1.小结。

2.展示三个巩固习题。

对比原先设计,在处理教材及实施过程中,最大的不同是教学中融合进了许多“前测”中出现的学生自己的材料,通过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在设计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借用“前测”落实“读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得到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针对“前测”分析得出的学生读写这块内容的问题,教师巧妙借用“前测”材料,从收回的答卷中有意截取有代表性的四份材料,有书写好的和不好的,读得对的和不对的。

这样直接展示学生作品,这时只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针对班里学生“读写”的作品进行评价,而只需要做一点引导,就有效解决了读和写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对“写”的建议非常到位,这一下子就将百分数的“写”掌握到位,相比之前的教学显得简洁、高效很多。

(2)巧用“前測”建构意义。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百分数意义的建构,针对这一重点内容,从前测学生自主写的百分数信息中选取大家喜欢的四条信息进行展示。

学生对自己的信息非常感兴趣,而对于第一条信息,从前测中选取了部分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这样让学生通过分析图同桌讨论,结合分数的意义,从而完成对40%意义的理解。

(3)“数形”结合突破难点。

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只有对意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百分数意义”建构这一难点。从前测中知道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喜欢用图来表示,说明数形结合对意义建构很有帮助,本课通过学生对“40%”这一材料几组图示材料的分析,通过“数形结合”,力求从图形出发,理解百分数本质,从而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这一大难点。

五、结合“前测”反思“教学”

在教学中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学生自己的材料,结合多途径、多层次的环节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把握整个过程,教师在其中只起引领作用,而学生则是一个个的“小老师”角色,在互相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建构百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丰富的内涵。结合本次实践,反思平时教学,形成以下几点思考:

(一)设计“前测”关注学情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否能真正关注学生,关注学情?是否能真正从学生实际展示教学?是否能让学生自主去建构概念?相信这对每个老师实践过程中都是各不相同的。平时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前测问题,掌握学生实际学情,从学生自己的“数学现实”(即已经拥有学习“百分数”相关的数学知识基础及数学活动经验)出发引入,这样应该有效地开启新概念教学的大门。后面的设计由于有了前测,展示学生实际的四个读和写材料,只需要在学生互相评价中就可以将百分数的读写进行落实,这样设计符合了学生的实际认知需要,相对而言目标达成上也容易很多。

(二)巧用“资源”解决重点

数学“前测”应该不只是为了了解学生,而更是为了应用于课堂,通过本节课的实践说明,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前测资源”作铺垫,将“前测”中形成的一些结果应用于课堂教学,相信学生学起来一定更有兴趣,而对老师突破难点、把握核心、达到教学目标上也更为自然、容易。就像实践中学生对“40%”的图示及文字说明,通过这样的学习材料,“百分数意义”的建构对学生来说就容易很多。

(三)强化“对比”突破难点

数学教学不是教“形式化的定义”,而要追求思维上的真理解。在教学中许多知识都是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形成的,许多难点也应通过学生的操作,对比应用,才能顺利突破,为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像本节课,多次利用“前测”材料的展示进行对比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对比应用,加以突破。

新教材往往只有一个情境,而实际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设计时去关注和强调。结合前测,设计相应的练习,通过适时的提问,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练习发挥更大作用,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

总之,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是一个由点状向线状、面状、体状建构的过程。而学习“前测”的介入,使整个学习过程变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学情”,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及时有效地将学生实际材料展示于课堂,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强化对比应用,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工作,从而扎实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猜你喜欢

学情教学设计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选择教学内容的两翼:“课文”与“学情”
让学情分析贯穿教学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