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源自生命始,一花一叶总关情
2018-12-09周小杭
周小杭
摘 要:小学科学本是一门致力于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而在此过程中,若教师能再额外組织一些长周期的观察性活动,则势必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继而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养殖活动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致力于启蒙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而该活动的主要开展途径则是设置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对此,探究活动既是该学科的主要开展方式,又是该学科学习目标及任务达成的有效载体,故活动该如何设计,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一、围绕科学概念进行设计
何谓围绕学科概念的探究活动设计呢?就以《蚕的一生》为例,该探究活动的设计围绕的科学概念便是“蚕的生命周期”。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养蚕的相关工具带入课堂,让学生能直观地观察蚕从卵到幼虫、再到蛹最后成蛾这几个不同发育阶段的生长过程,并总结记录下蚕在这四个阶段中外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引导学生总结出蚕的一生。基于此,当学生见到其他生命体时,亦将结合“生命周期”的概念去解释所观察的事物及现象。
二、注重前概念,发现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
(一)通过前概念,确定探究主题
所谓的前概念,简言之,即学生对事物已有的认知与理解。但由于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尚处于较为片面或琐碎的状态,故若教师可以以该事物为探究主题的活动,则能进一步补全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知识。当然,基于学生本身已有的部分认知,当教师再以此为主题时,能对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如针对植物,学生普遍有着一定的理解,但其理解仍相对较为片面、琐碎,且对植物的认知兴趣大多集中在花香以及形态之上,而未能对植物的整体形成有效认知。对此,教师便可组织一期以“认识一株完整的植物”为主题的科学探究活动,而为了深化学生对植物整体的认知,教师可购买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植物,如金弹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以四人一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而后为每一小组发放一株完整的植物。随后,为确保学生观察的全面性,教师可要求每一小组画出一幅植物花香图。而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其前概念将再一次暴露,如部分学生会将植物的“茎”称之为“树干”,而将“果实”称之为“果子”,至于何谓“种子”与“果实”,学生则无法分清。故基于此,教师可将探究内容再度细化为对植物各组成器官的认知,诸如“果实、种子、茎”等。如此一来,基于学生原本已有的认知,其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将更加深入与透彻,从而可促进学生对植物整体这一科学概念的认知与理解。
(二)根据前概念,调整探究活动的内容
如教师在“鲫鱼与青蛙”的教学时,针对“小蝌蚪是如何发育为青蛙”的问题,学生往往存在这样的争议,即青蛙是先长前腿还是后腿。基于此争议,教师可顺势将探究重点推移到前后腿的生长顺序上,由此引进本章节的探讨重点。随后,通过对蝌蚪运动的分析,学生发现,若蝌蚪先长前腿,则运动会不方便,可通过对标本的观察来验证此猜想。通过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教师了解到,学生此前并未接触过标本,甚至有部分学生从未听说过,故也不知道标本有怎样的作用以及该如何去观察。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知道对标本的观察需注意前后顺序,此本是学生接触学科所必须经历的一课,而对标本的正确观察亦是帮助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正确使用标本的基础。
三、探究活动程序的设计
探究活动通常有着既定的程序,包括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猜想与设置、制订验证问题的计划、以具体的实验区验证问题以及验证问题后的总结。而以“金鱼”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教师可根据以上原则设计如下探究活动程序:
1.提出问题:金鱼身上长着什么?它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猜想与假设:基于教师此前的分组,各小组学生可各自提出猜想,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3.制订计划:首先了解学生分别作何猜想?随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去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当然,在此过程中,有关验证的计划需学生自主提出,方式亦由学生自主选择。
4.验证:基于此前的前概念调查,教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不谙标本,故此次探究互动可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标本来完成验证。
5.交流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务必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积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设置长周期的课外观察活动尤为重要。教师也应对此给予足够重视,并积极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切实发挥长周期观察活动的教学效力,继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任伟.以科学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J].考试周刊,2016(15):172.
[2]马伟.浅议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与方法[J].学周刊,2015(35):86.
[3]许春花.浅谈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小学科学课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