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组织开展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2018-12-09孟祥胜

新课程·小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策略

孟祥胜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实施德育的基本载体,这门课程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与个人素质的形成。在组织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个性特征,选择能够对小学生心灵产生震撼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生活资源影响下接受道德教育的洗礼。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看做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涉及的是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率的最关键因素便是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参与程度越深,教學效果就越好。下面,笔者将从转变观念、角色扮演、开展辩论、实施实践、换位体验、生活教学几个层面来讨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更新理念,转变教学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为了在上课的时间里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经常会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以教师的传授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或是一遍又一遍抄写,只要学生能把自己教的知识记住即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只注重会不会的结果,无法起到净化心灵与熏陶道德的作用。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转变旧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而教师只是指导者,在学习活动中把上课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能在活动参与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二、角色表演,引发共鸣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主题鲜明的故事,故事情节生动、完整,可以组织学生扮演角色,以课本剧的形式来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角色表演更易于让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其中的内涵,从而深受启发。如《我想要我能要》讲的是星星和他的爸爸妈妈在逛商场时一边吵一边买东西。教师可直接利用这篇课文来引导小学生展开角色扮演。在学生表演之后要进行评议,评议之后再让学生重演。在“表演—评议—表演”这种循环模式下,小学生能够借助于课本剧来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还可通过“星星”与父母的争吵意识到“能要”与“想要”的区别,从而在共鸣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识。

三、开展辩论,深化明理

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组织教学辩论,可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来明辨事理。俗话说得好,“理越辩越明”,辩论不仅可帮助小学生解决自己原有疑惑,还可让小学生在积极思考与探索中明辨是非,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例如在学习《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放学路上,一个陌生人从一辆车上下来,对小红说:“我是你妈妈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妈妈吗?”小红应不应该跟陌生人走呢?我不让直接回答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同学们按照同意不同意分开来坐,教室瞬间变成了一个辩论的会场,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从中受到启示,明白了生活当中有很多不安全的事情,存在危险,遇到危险就要拨打110报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对道德的认识水平。

四、开展实践,知行统一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除了要结合课堂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还要寻找各种教育时机,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例如,在上《我的劳动感受》这课时,笔者便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如教课的老师,收拾卫生的教师,陪宿的老师等工作岗位,自愿选择相应的岗位体验任务。这种实践体验可让学生在学校中参与劳动体验,如让学生收拾小操场,为学校的田地拔草等,感受劳动的辛苦与收获劳动成果的快乐,同时还可让学生学会尊重劳动人民,树立劳动本无贵贱之分的正确意识。

五、换位体验,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方式是以小学生的角色体验为主的,能够极大地提升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参与度,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体验中反思与优化自身的道德素养。例如,在上《有多少人为了我》这课中,有这样一幅漫画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回忆在平时的生活当中那些利己损人的事;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想象自己是劳动者时的心理感悟,以及自己成为那些劳动者时可能出现的举动。在换位思考中,小学生能够体会到凡事要为他人着想这种品质的可贵之处,以此来加深学生的道德意识。

六、贴近生活,实现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在教学当中,教师要结合每节课的内容在生活当中寻找相关内容与课堂教学融合起来,以此拉近生活与学习的距离,使“说教”与实践结合起来,以此缩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以此实现知行合一。

总而言之,要想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的道德品质,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所有的教学因素,设计以学生体验与积极参与为主的多种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启发、辩论中深化自己的道德意识,从而不断优化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富贵.新课改下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探析[J].考试周刊,2018(26):24.

[2]田素芳.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2018(2):67.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