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性学习——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率的实践研究
2018-12-09许晓敏
许晓敏
摘 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常发现课堂旁观者与日俱增,往往会表现出:课堂跟风、思考不深入、课堂探究时间不足、动手实践不充分等。为解决这些影响课堂效率的问题,教师尝试了布置前置性学习活动。根据科学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将三至六年级活动内容分为观察类、实验类、技术类、阅读类。通过与分类相适应的方式布置作业单,最后经过教师的梳理,将相似的归类、将疑问汇集,寻找出闪光点,选择进行交流展示。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个性思考起点更高,生成更灵活;拓展时空探究充分,学习效率更高;亲子共融趣味更足,家校联系更紧密。
关键词:前置性学习;策略;效率
在平时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科学课中不愿参与的旁观者越来越多。由于不同学生思维水平各不相同,前概念起点也不一致。在老师提问或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由于部分学生的思维敏捷,说出了答案,部分学生则不能进行充分的思考。课堂时间的有限导致学生对于一节课的实践不足。为解决这些影响课堂效率的问题,教师尝试布置前置性学习活动。
小学科学前置性学习是将一节课中与教学重难点有关的实验、观察活动,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的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观察行动、实验操作、技术操作、自主阅读等活动。通过前置性学习活动能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在思考探究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起点,展现个性化思考。教师梳理学生前置性作业成果,能够以学生成果解决学生疑问,并为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活动分类,指向科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根据大概念教学理念,我将科学课的实践活动分为观察类、实验类、技术类和阅读类,并根据不同的活动分类,提出前置性活动学习策略。
(一)观察类:自主发现,主动参与
整理、分析每一册科学课本中的观察类内容,如种植凤仙花,养蚕,孵小鸡;观察天气、校园生物大分布图、各种各样的花、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各种各样的岩石等。教师将观察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布置给学生,学生自己寻找观察目标,在课前根据教师的要求和结合自己的思考自主进行观察。
1.珍爱生命——“种养”中发现
将中低段教材中种植和饲养的内容整合出来,设定前置性作业,让学生通过提前饲养、观察,将自己的发现带到课堂中。例如在对蚕的研究中,就需要学生先动手去养蚕,让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结合教师提供的前置作业单,做好课前准备。
2.亲身经历——“体验”中发现
教材中部分观察内容需要学生亲手制作一个装置才可以继续观察活动,这就需要学生在动手中不断发现。
3.回归自然——“寻找”中发现
最适合观察的活动就是回归大自然、回归生活。教材中一部分内容需要学生课外持续寻找,在寻找中发现,收获乐趣。例如,在《蜗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亲自去大自然中寻找蜗牛,在寻找的同时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
(二)实验类:自主探究,动手动脑
整理、分析每一册科学课本中的实验类内容,将实验的布置给学生,但是不布置具体的操作方法,学生自己利用家中的材料,或者组建“家庭实验室”进行自主探究。
1.规范操作——设计中探究
教材中很多实验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中熟悉科学探究的步骤。教材中的实验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所要学习的概念,并且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首先规范学生的操作。
2.真实有效——实验中探究
实验是探究活动采用得最普遍的方式,在实验中进行探究活动最为真实也最为有效。学生在家里建立的家庭实验室中进行一些实验类的操作,按照老师提供的前置性作业单形成实验报告。
3.学以致用——生活中探究
将教材中的探究和生活中的现象、活动联系起来,这样实验探究更为有效。学生可将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拓展,这里可以使用老师提供的学习单,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记录单,自主探究。
(三)技术类:自主设计,积极体验
整理、分析每一册科学课本中的技术设计类内容,造一艘小船、制作一个保温杯、做一个钟摆、只做一个一分钟的计时器、做一个指南针、做一个生态瓶、做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制作小赛车、制作土电话、做框架、建高塔、做一座桥等内容,将设计的目标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利用材料在课前自主设计完成装置。
1.簡单明了——模仿中设计
在设计的初级阶段,学生可以模仿教材中原有的设计方式。老师提供的学习记录单辅助学生模仿设计。
2.激发个性——创造中设计
在模仿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课堂多余时间或者课后自主进行创造,在创造时需要有设计方案,鼓励学生在创造中完成设计。
3.回归生活——实践中设计
回归生活,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设计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设计类活动最终回归到生活中去,学生利用模仿和创造的设计来解释生活中的设计,并尝试和生活中的设计建立联系。
(四)阅读类:自主获取,开阔视野
整理出教材后的阅读资料库,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寻找适合的阅读资料,在每节课的学习之前,布置给学生,学生自主阅读,获取与课程有关的信息。
1.教材资料库——补充性知识
教材资料库中的内容是对每一章节教材内容的补充,学生以此为基础,会对本单元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2.课外科普书——延展性知识
科学教室以及各自教室中都会有一些科普书籍,学生可以借助此类科普书籍完成布置的有关阅读的前置性作业。
3.网络大百科——综合性知识
同样学生可以回家借助网络,通过自主查阅,完成布置的相关阅读的前置性作业。
二、作业把脉,精准目标定位
教师将前置性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作业之后,将作业通过拍摄照片、视频、书面汇报等方式提前将完成的作业发给教师,教师有效分类,找出学生在课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共性,更好地提升实际课堂的教学效率。
1.设计作业单,整合资源
教师在设计前置性学习的作业单的时候,首先应该围绕科学素养,同时设计的问题环节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设计的作业单要紧紧围绕着本节课的重难点。观察类的作业单,要侧重对于观察到的现象的记录;实验类的作业单要有实验过程的描述(可以文字、可以画图);设计类的作业单可以是一张白纸,让学生自己设计。科学活动与探究,不应仅仅局限于纸笔的作业单、“躲”在家里的活动,由于所有的活动方式都可以采用照片或者视频的方式上传,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前置性活动时,可以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发掘身边资源,这也培养了学生知识联系生活的能力。
2.布置作业单,多重并进
设计好了作业单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或者特殊性,采取不同的布置方式,除了传统的纸质作业单之外,由于是前置性作业单,还应该有一些特殊而有效的载体。在一些简单的活动中,教师在设计好前置性学习的作业单之后,采用纸质学习单下发,要求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前置性活动的同时,按照记录单的要求进行记录。如果需要学生课前就上交,可以将电子版的学习单发给家长,家长帮助学生填写好记录单之后,在课前发还给教师。在自主设计类的活动中,单独将一张学习记录单布置下去的学习任务,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本课活动的关键点,制作点拨的微课,微课通过QQ群发给家长,家长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微课的提示下完成前置性活动作业。
3.梳理作业单,因“材”施教
教师将学生作业中相似做法的归为一类,并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前概念,并从其中选取典型。也可以将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过程中的疑问搜集起来,从而确定学生还未掌握的概念、方法,有效指导课堂中需要着重强调的内容和操作方法。通过课前问题的收集,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就是本课内容的重难点,解决了这些重难点,学生的概念就基本建立了。同时教师特别注意作业中采用的不同方法和创新的思路,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个别的展示,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群体创造性。为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对此类作业进行课前指导和课后追击,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得出的结论和采用普通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善于观察身边的一物一景及开动脑筋,且能想出与众不同的好方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少不了老师的归纳总结,我们的老师也要寻找出孩子们上交的前置性作业中的闪光点。
三、多样交流,凸显学生主体
教师完成对作业的整理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基于前置性作业的开展,在课堂上将着重进行以学生前置性作业为主的交流活动。可以丰富交流方式,如汇报式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前置性作业的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其余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补充记录,或者修改自己的前置性作业。在群体汇报的过程中,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思考。辩论式交流,学生根据教师对于前置性作业的分类,分成两类或者几类,突破了传统的小组分组模式,同一类的学生分成一组,在课堂中进行辩论式的交流。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说服对立面的学生,促使全体学生进行更为深度的学习。纠错式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各抒己见,小组成员相互提出前置性作业中的问题,纠正其中的不足,进而记录自己小组的作业情况,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其余小组提出自己的意见,纠正小组中、小组间的不足,提升全体学生的认知。
同时可以结合实验室布置,以多样交流载体进行展示优秀成果。教师不定期地将学生交流得到的优秀成果或是记录单展示到科学教室门口的《科学天地》板块中,使得每一位来科学教室上课的学生都可以学习到不同年级、不同领域的知识。学生看后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留言板上。教师也可以将学生交流之后的成果整理出具有代表性、有特色的交流成果,以学校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继续在公众号里直接留言,教师可以在评论区里解答或当面给学生解答。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个性思维起点更高,生成更灵活。提前布置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去进行实践,可以有效缓解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学生利用家里的材料进行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与科学的联系,学习效率更高。将实践活动作业带回家,家长负责配合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并且在学生做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亲子共融趣味更足,家校联系更紧密。
参考文献:
[1]洪明,余文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实施条件:基于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3).
[2]张刘祥,金其生.课堂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松波.小学数学实施前置性学习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4(8).
[4]李开国.初中数学教學前置性学习任务设计例谈[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