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气管封堵器在胸腔镜下右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8-12-07魏雯欣李汝泓通讯作者张子龙周腾

医药前沿 2018年35期
关键词:单肺时点胸腔镜

魏雯欣 李汝泓(通讯作者) 张子龙 周腾

(1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 河北 承德 067000)

(2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麻醉科 河北 秦皇岛 066000)

随着胸外科手术的发展进步,胸腔镜手术已成为主流[1]。在胸腔镜手术中,需要麻醉医生熟练使用单肺通气(OLV)技术。这既可以保障健侧肺实现正常通气和免受感染,又能使患侧肺萎陷为手术操作提供清晰、广泛空间[2]。对于右肺叶切除手术,目前实现OLV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使用左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法和支气管封堵器(BB)法。基于左肺的解剖学特点,左DLT前端开口可快速、准确地对准左肺上、下叶的开口,故行右侧胸腔手术时,多数的麻醉医生还是倾向于应用它。近些年,由于BB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使其在胸科手术中渐渐流行[3]。本次研究是比较BB与左DLT在胸腔镜下右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7年8月—2018年7月在该院行胸腔镜下右肺叶切除术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B组和DLT组,各20例。患者ASAⅠ~Ⅱ级,BMI 20.1~28.5Kg/m2。术中封堵器封堵效果不佳者、严重心肺疾病者、困难气道者被排除在外。术前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行左侧桡动脉穿刺术,常规监测心电图、有创动脉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两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患者的麻醉、插管、纤维支气管镜(FOB)定位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完成。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2mg/Kg,舒芬太尼0.3ug/Kg,顺式阿曲库铵2mg/Kg,3min后使用可视喉镜进行气管插管。BB组先插入内径7.5mm单腔气管导管,再使用FOB将9Fr的BB置入右主支气管开口处并固定。DLT组应用左DLT,男性插入37Fr左DLT,女性插入35Fr左DLT,均在FOB下定位并固定,末端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呼吸参数设置:潮气量7ml/kg,呼吸频率12次/分,吸呼比1∶2,单肺通气后各参数不变。麻醉维持:1%~2%七氟醚吸入,静脉泵注丙泊酚50~100ug/(kg·min),瑞芬太尼0.1~0.3ug/(Kg·min),间断静注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术中维持BIS值40~60之间。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插管及定位时间、插管前后的MAP和HR、在双肺通气10min(T1)、单肺通气30min(T2)、单肺通气60min(T3)采集左侧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PaCO2和Ppeak、肺萎陷时间、体位变化和术中导管移位次数、术后48h声嘶和咽痛出现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用(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一般情况和手术部位的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部位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附表1。

附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手术部位的比较(n=20)

附表2 两组患者插管情况、术中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的比较(n=20)

2.2 插管情况、术中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BB组插管及定位时间明显短于DLT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B组肺萎陷时间长于DLT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B组体位变化及术中导管移位例数多于DLT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B组术后48h声嘶和咽痛出现的例数显著少于DLT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2。

2.3 插管前后MAP、HR的比较

两组插管前即时的MAP、HR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插管后即时的MAP、HR较插管前均升高,并且DLT组升高较BB组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插管前后MAP和HR的比较(n=20,±s)

表3 两组患者插管前后MAP和HR的比较(n=20,±s)

注:①与同组插管前即时比较P<0.05;②与同时点DLT组比较P<0.05。

2.4 双肺通气10min(T1)、单肺通气30min(T2)、单肺通气60min(T3)两组的Ppeak和血气分析的比较

两组在T1时点的Ppeak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T2、T3时点的Ppeak和T1时点比较均升高且BB组在T2、T3时点的Ppeak均小于DLT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T1时点的PaO2、PaCO2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T2、T3时点的PaO2和T1时点比较均降低,在T2、T3时点的PaCO2和T1时点比较均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Ppeak与血气分析的比较(n=20,±s)

表4 两组患者Ppeak与血气分析的比较(n=20,±s)

注:①与同组T1比较P<0.05;②与同时点DLT组比较P<0.05。

Ppeak BB 13.40±3.07 20.85±3.66①② 24.45±4.99①②(cmH2O) DLT 13.05±2.99 23.75±3.48① 29.25±3.01①PaO2 BB 330.70±71.93 190.60±25.83① 188.70±22.25①(mmHg) DLT 323.85±76.16 186.60±22.94① 182.70±21.06①PaCO2 BB 39.50±3.61 43.45±4.20① 44.65±4.40①(mmHg) DLT 40.30±2.79 42.70±4.69① 43.15±5.00①

3.讨论

近些年来,研究BB与DLT的课题很多,但究竟哪种方法是肺隔离的最佳方法还尚未达到共识。本文就胸腔镜下右肺叶切除术中应用BB和左DLT作比较,探讨研究各自的优缺点。

BB组插管及定位时间明显短于DLT组,这使得临床操作更省时。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困难气道的患者插入DLT相对不易,有时会有左DLT插入右主支气管的现象,这不仅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调整位置,并且对患者气道造成二次伤害。BB组相比DLT组,对插管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所以更适合应用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可以降低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众所周知,OLV时气道压较双肺通气时会升高,主要因为通气面积减少,气道阻力和有效通气面积成反比,故而气道压力高[4]。OLV时,BB组的气道压比DLT组升高幅度小,所以BB可减少气压伤的发生,更有利于肺保护。BB组术后48h出现声嘶和咽痛的并发症少,这是由于DLT管径较粗、材质偏硬易造成声带及气道黏膜损伤。有学者研究表示插入DLT会出现气管支气管破裂、创伤性喉炎、杓状软骨脱位等并发症[5],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舒适度。

但BB也存在一些缺陷,研究结果显示其肺萎陷时间明显长于DLT组,这与BB管径细长释放肺内气体缓慢有关,临床解决措施可通过单肺通气前将气管导管和呼吸机断开,并用吸引器吸引肺内残气来加速肺萎陷。体位变化和术中操作、牵拉易使BB套囊移位,有时导致套囊疝出阻塞主气道,所以应用BB时应严密注意患者气道压和通气情况。理论上,使用BB存在右上肺封堵不全可能,这是由于患者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过高,有甚者会超过气管隆突,这时需要更换左DLT。但在本研究中未发现此种情况。为避免上述情况出现,建议术前常规检查胸部CT。

综上,对于胸腔镜下右肺叶切除手术,应用BB更具优势,可以为患者提供安全又舒适的保障。

猜你喜欢

单肺时点胸腔镜
O2O模式下我国网约车企业收入确认的探析
不同单肺通气模式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呼吸力学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呼吸病学、结核病学
论“前后”的时间义
建造中船舶特定化属性分析
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方法再探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老年单肺通气患者中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临床应用研究
胸腔镜下T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80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