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学术信用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2018-12-07钟新周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高校教师诚信

钟新周

(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诚信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学校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使命,应该是良好社会诚信的引领者和示范者。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高校教师需要有较高的信用意识和素质,这是社会赋予的使命。信用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基础,也是学术的前提。

一、高校教师学术信用问题现状

高校教师科研的信用问题主要在弄虚作假方面。中国进入了以科研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直接与职称评定、工资待遇挂钩。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励高校教师的科研创新,但现实中不少教师抛弃了科研的求实精神,触碰学术信用道德底线,投机取巧,出现了不少学术腐败行为。一些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急功近利地撰写论文;有的论文伪造数据、剽窃抄袭,将别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包装加工变成自己的成果。高校教师学术信用失真违背了学术发展和创新的初衷,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术的发展和创新。

(一)学术管理行政化、权力化

衡量高校老师学术水平高低和贡献大小,必须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科学、合理的评价依据,遵循学术研究的发展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目前对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已经违背了学术的本原。向上级主管部门要项目和资金已成为高校提高知名度的捷径,学术活动成为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和手段。学术功利化日趋严重,难出成果的基础研究被束之高阁,短平快项目被重点支持。学术管理应该与行政权力划清界限,但实际上行政权力往往置于学术权力之上。行政机关不仅掌握了学术评价的权力,而且确立评价标准,对学术管理拥有绝对权力。学术管理的官本位制度造成不公开的暗箱操作,学术评价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备受质疑;普通教师没有学术评价的话语权,有志学者被边缘化。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自由、自主、自治缺乏有效制度的支撑和保护,权学交易、权钱交易等“学术腐败”现象屡有发生,教师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而是为了升官发财而制造学术垃圾,失去了学术的本心。

(二)学术评价简单量化

学术研究在于质量不在于数量,衡量研究成果的标准应是能否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有益参考。由于学术管理行政化,行政管理者往往习惯效率优先,自然地把行政管理的量化指标和级别引用到学术评价管理中,例如:科研项目级别和数量、论文发表数量与刊物级别、论文引用率等简单量化的指标。简单量化指标的优点是以数字来说话,在数字面前人人平等,标准统一、直观明确。但是一味追求数字化标准,造成了学术评价的SCI化现象,不在乎质量只在乎能不能发表在SCI刊物上。学术研究跟经济管理一样讲速度拼效率,变成了跨越式发展。量化指标很少考虑学科差异性,实用性强的学科很难在理论上突破或者改进,空洞无用的学科得到大力发展。简单的学术量化评价体系导致高校学术的无序恶性竞争,产生大量学术垃圾,教师的教学精力被大量占用,无法在教学上思考和创新。

(三)学术监督机制不健全

高校教师学术监督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评价的透明度不高,存在一些忽视管理程序、不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没有实行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其次是缺乏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监督机制,没有形成学术监督的社会氛围。学术评价掌握在少数权力人手中,没有内行的监督,没有社会舆论的制约。第三是没有学术问责机制,学术不端的违规成本太低。出了相关的事情得不到严肃处理,以后学术腐败行为会愈演愈烈、学术诚信会每况愈下。

(四)科研造假屡见不鲜

造假是学术研究的天敌,如果学术研究都造假,这个这个社会就根本不会存在诚信。科研造假主要有篡改及伪造数据、项目造假、随意署名、论文发表商业化等形式。数据的真实性是科研的灵魂,篡改和伪造数据直接违背学术诚信。项目造假表现为多次重复申请、申请书造假等方面,关系好了可以得到科研项目,有权利的能够优先。随意署名是指某些高校的教授和博导,没有参与科研,但是利用名气或者地位等“隐性”权力在科研成果上署名。通过“剪刀加糨糊”的方式拼凑论文,速成自己的科研成果。论文发表商业化是指某些SCI杂志社只要给钱就发表论文。现在发表论文已经成了一个产业,特别是核心期刊和SCI刊物,还水涨船高。论文发表商业化直接侵蚀学术研究,因为大家不再以论文质量为准,而是以发表费高低为准。级别越高的课题论文越容易在高级期刊上发表,纯粹的论文发表根本没有出头之日。

二、高校教师学术信用问题的成因

(一)缺乏诚信理念

诚信是公民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学术诚信更是高校老师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目前,大学德育的政治功能较强,但是缺乏配套社会诚信的教育。一些高校教师的诚信缺失行为,一方面是由于缺乏诚信意识,主要源于系统性诚信教育的匮乏。有的老师诚信理念非常淡漠,虽然高校有岗前培训和入职培训,但是诚信教育内容很少,内容陈旧,毫无新意,引不起教师理解和掌握的兴趣。目前高校最关注科研的刚性考核,而缺乏对失信行为的防范与约束制度,很难使教师有诚信的意识。另一方面,现有薄弱的师德教育,强调的是政治思想内容、一味的政治说教,不能反映市场经济和诚信社会的要求,不能解决新形势下教师的道德困惑,无法让教师梳理清晰的道德评判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最需要的道德是信用,因为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谈不上市场经济。有的高校老师并非不懂个人信用的重要性,但缺乏恪守个人信用的精神和操守。

(二)中国社会的不良诚信环境

高校并非“象牙塔”,社会的个人诚信消极能量必然影响高校的老师。讲诚信、守法律、有道德的人容易吃亏,个人失信行为必然影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高校也不例外。高校教师学历水平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也有自己的价值观,但是面对社会拜金主义和腐败万象的冲击,一些教师降低了自我修养的要求,急于摆脱“精神富有而物质贫乏”的现状,突破了个人信用底线,使自己的人格屈从于金钱和权势,没有清正严明的学术风气,高校老师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三)生存压力的增大

目前高校教师的福利待遇并不高,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这些政策要求高校自筹资金、自我解决。前几年高校因扩建、扩招而背负巨额债务,每年还本付息都是一笔巨额支出,使得高校老师待遇无法落实、福利待遇得不到明显改善,有的地方高校教师还不如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好。除了极少数知名学者和教授能拿到高薪,绝大部分教师的待遇偏低。生活的拮据会使一些教师急功近利,做出违背个人诚信的行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巨大的挑战。

(四)学术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对高校老师的评价采取重科研轻教学的管理模式,不公平、不公正、不科学的评价制度必然产生不诚信的教育。高校老师的学术成果与职称评定、工资福利、工作条件等切身利益挂钩。这种评价体系可能忽视对教学活动的监督,重视学术研究能力,忽视学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对于学术管理没有形成科学健全的评价体系,造成不少心浮气躁的教学氛围,为了提高待遇而抄袭、剽窃或捏造数据。

(五)缺乏信用监管体系

高校的科研管理和教学服务是一种无形的知识产品,很难像有形商品那样得到有效监督。对论文的研究质量完全依赖杂志社的查重管理,但是市场化的出版社运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学术不端行为的违规成本太低,守信得不到鼓励,仅仅受到象征性的处理而已。有的高校管理将教育当做产业,仅仅用冷冰冰的数字来衡量,急功近利,给师生在信用操守做了消极示范。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以和为贵”,对个人失信行为强调思想教育为主,对失信惩戒力度不足。信用监管体系的缺位也体现在缺乏系统信用档案管理。各高校自己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由于没有高校统一的信用档案管理制度,各高校之间信用档案参差不齐,无法互联互通,造成信用档案分类、鉴定、保管和利用上的困难。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高校教师诚信
论研究生的学术批判素养
辽宁兴城觉华岛历史学术研究综述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