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御用监太监吴经墓出土文物的一些考证

2018-12-06徐佩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9期

徐佩佩

摘 要:1966年,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考古发掘了吴经墓,墓中出土了大量文物。文章通过墓志、买地券的记载,与史料相结合考证,进一步解读了吴经生平和墓中出土的紫砂提梁壶。

关键词:吴经;御用监;紫砂提梁壶

1966年,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考古发掘了吴经墓。墓中出土文物包括砖地卷2件,釉陶缸7件,影青釉小瓷碟39件,影青釉小瓷碟7件,双贯耳灰釉小瓶2件,双耳开片灰釉小瓷炉1件,灰釉开片小酒杯1件,紫砂提梁壶1件,黑釉陶钵1件,双圈素铜镜2件,“为善最乐”小铜镜1件,小锡瓶1件,陶座2件,铜盘1件,陶灶1件,完整的陶俑、陶骑马乐队俑、陶骑马武士俑、马俑共40件,墓志1合,洪武通宝5件,开元通宝1件,天禧通宝1件,皇宋通宝2件,元丰通宝2件,另有瓷碟碎片若干。其中紫砂提梁壶为目前发现的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嘉靖早期紫砂器,可视为明中期紫砂壶的标准器。同时出土的200余件陶俑也是我国陶器史上目前最后一批完整的仪仗俑冥器。

1 买地券与墓志记载的内容

买地券券文:

維大明嘉靖十二年歲次癸巳七月壬寅朔越十一日壬子,前欽差鎮守山西等處地方兼提督雁門等關御用監太監吳經,伏以經係應天府江寧縣斗門橋南廊地方居住。見在安德鄉三啚烏石王家庫地方新造生宫一處,坐丁山癸向山壠,來去朝迎,係牛首回龍合獅子形勢,堪為久遠陰宅之兆。已出備錢財九萬九千九百貫文,買到壽地一方。其地屬於東南巽宫,出體轉落為宫,三百步到頭。左耳乘氣,沙水合子父財官俱全,以乘净陰净陽。丁山癸向,以納三吉六秀之水。左按護位之沙,右伏拱位之沙,前伏朝位之沙,後有丘陵之祖。內方勾陳,管分掌四域;丘承墓伯,風步界半;道路將軍,齊整阡陌。致使千秋萬載,永無殃咎。若有干犯,並令將軍、亭長轉付河泊水官。今備牲牢脯酒,百味香信,菲供之儀,供為信契。財地交相各以。令工匠脩治以後,永保吉祥。自此造作之後,邪魔遠遁萬里,不得干犯地脉為禍。造完之後,本主福禄綿延,子孫繁衍吉昌。女清真君急急如律令。地契一本給付,永遠存照。章光東方,玉堂西方,紫微中宫,鳳凰南方,麒麟北方。尋龍捉脉仙師郭璞之神,代保之神守牛墳直符使者,掌教祖師楊筠松之神,牙保神東王公西王母之神,點穴上界白鶴大仙之神,交錢神李定度前傳後教之神,知見神歲月主天官之神。秀色乾坤,幾萬秋分,明天為吉。人留朝元,水静歸源去。順勢龍從,逆勢求穴。似金星開半口,形如獅子戲團毬。從今卜後,生英傑任看,君恩賜狀頭。

墓志志文:

明故前鎮守山西御用監太監吴公之墓

公姓吴氏,諱經,字太常,别號静菴,江西餘干人。幼而敏悟,選入禁庭。憲廟召見,嘉其進對有法,歷官至。武宗聖上益愛其勤,第陞御用監太監,鎮守山西。老歸南都,備員司禮。父諱俞玄,母戴氏,繼母鄒氏。弟紳,鄒出。嘉靖甲辰正月十又九日,卒於私弟之正寢。公生之年成化辛卯閏九月七日。擇葬之日則卒之年二月十三日也。公閑居二十年餘,懸罄一室,可見守官守職矣。謹勒其梗概云。南京司禮監右少監竹泉屠良書并題。

2 关于吴经生平的一些考证

史料中对墓主吴经生平的记载并不多,因此世人对于吴经生平的一些解读难免有所谬误。如大多数观点都认为吴经是司礼监太监,这其实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在这种情况下对吴经墓志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将零星的史料记载串连起来,从而尽可能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

吴经墓志的撰写者为南京司礼监右少监竹泉屠良。吴经生于成化辛卯(1471)闰九月七日,嘉靖甲辰(1544)正月十又九日卒于私弟之正寝,葬于卒之年二月十三日。之前大多观点认为吴经是司礼监太监,那么吴经的身份到底是什么,他的生平究竟如何?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明代的宦官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一些特点。

明太祖既定江左,鉴前代之失,置宦官不及百人。迨末年颁《祖训》,乃定为十有二监及各司局,稍称备员矣。然定制,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於内庭[1]。到了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不仅设有内府十二监①,十二监下还设有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明初各监各局编制约百人,至明中后期,多数监局在各省州县,皆派驻直属宦官,主管与宫内所需有关的业务,并监视疆吏民情以密报内廷,宦官人数有数万人。宦官除在内廷任职之外,还能出任各种外差使职,二十四衙门不仅为皇室生活服务,还控制了全国的军政要务。此外,明代在中央机构的设置上有一个特点,即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南京仍保留着一套具体的微型中央机构,但实际的职权是比较低的,基本管辖的范围仅限于南方,一些年高资深或失宠的大臣往往被发配到南京去,以度余年。

根据这些特点再看吴经墓志,首先墓志的撰写人是南京司礼监右少监竹泉屠良,那么墓志上提到的吴经备员司礼,实际上是吴经后来在南京司礼监分司的职位。再结合明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南京也保留有一套具体的微型中央机构,可知南京司礼监只是一个形式上的机构,实际上并没有实权。其次,备员司礼也只是一个闲职,这与老归南都的说法也相吻合,可能吴经晚年只是在南京司礼监做事。出于隐讳的说法,写墓志的时候说他在司礼监当官,备员司礼,墓志这样写也很正常。再看志盖,上题也是御用监太监吴经。一般墓志所署皆为墓主最高品位,可知吴经生平最高职位就是御用监太监,正四品的官职,至于他晚年发配南京司礼监的闲职并不能完全概括其生平。

以往的资料以同时出土的砖地券判断吴经的生卒年月,认为他死于嘉靖十二年(1533),但吴经墓志上的志文否定了这一说法。墓志明确提到公生之年成化辛卯(1471)闰九月七日,嘉靖甲辰(1544)正月十又九日卒于私弟之正寝。因此不难判断,吴经生于成化七年(1471),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买地券的时间较早,这也与实际情况相符,可能吴经生前就看中这块地并买了下来。他买这块地的时间是嘉靖十二年(1533),即他在死前十年就买了这块地,这从逻辑上来说也是成立的。

吴经是江西馀干人,从小就选入宫做太监,到了武宗时候递升御用监太监,镇守山西,达到仕宦生涯的顶峰。御用监作为十二监之一,掌造办宫廷所用围屏、床榻诸木器,以及紫檀、象牙、乌木、螺甸等玩器,当时多数监局在各省州县皆派驻直属宦官,主管与宫内所需有关的业务。明代宦官能出任各种外差使职,到明代后期甚至能掌握全国军政要务。吴经当时与御马太监张忠的关系较为亲近,《明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张忠,霸州人。正德时御马太监,与司礼张雄、东厂张锐并侍豹房用事,时号三张,性皆凶悖。忠利大盗张茂财,结为弟,引入豹房,侍帝蹴鞠。而雄至怨其父不爱己致自宫,拒不见。同侪劝之,乃垂帘杖其父,然后相抱泣,其无人理如此。锐以捕妖言功,加禄至一百二十石。每缉事,先令逻卒诱人为奸,乃捕之,得贿则释,往往以危法中人。三人并交通宸濠,受臧贤、钱宁等贿,以助成其叛。宁王反,忠劝帝亲征。其遮王守仁捷,欲纵宸濠鄱阳,待帝自战,皆忠之谋也。是时,又有吴经者,尤亲暱。帝南征,经先至扬州。尝夜半燃炬通衢,遍入寡妇、处女家,掠以出,号哭震远近,许以金赎,贫者多自经。先是,又有刘允者,以正德十年奉敕往迎乌斯藏僧,所赍金宝以百余万计。廷臣交章谏,不听。允至成都,治装几余,费又数十万,公私匮竭。既至,为番人所袭。允走免,将士死者数百人,尽亡其所赍。及归,武宗已崩,世宗用御史王钧等言,张忠、吴经发孝陵卫充军,张雄、张锐下都察院鞫治、允亦得罪。世宗習见正德时宦侍之祸,即位后御近侍甚严,有罪挞之至死,或陈尸示戒。张佐、鲍忠,麦福、黄锦辈,虽由兴邸旧人掌司礼监,督东厂,然皆谨饬不敢大肆。帝又尽撤天下镇守内臣及典京营仓场者,终四十余年不复设,故内臣之势,惟嘉靖朝少杀云[2]。

从这段记载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知道吴经最风光的一段时间是武宗朱厚照在位的时候。这个明史上有名的荒淫皇帝嗜酒而荒其志,好勇而轻其身。著名的豹房即为武宗收藏美女、纵情声色之所。皇帝不问政事,大权旁落于宦官手中,重用富有勇力的流氓式人物,在其怂恿下,到处巡游,进行儿戏式的出巡、征讨,致使朝政极端腐败。以至于王守仁已经平定了朱宸濠之乱,这位皇帝还要用征讨朱宸濠为名南巡,开展了一场空前的南下出巡游乐活动。一路上游山玩水,捕鱼打猎。每到一个地方,文武百官需戎装步行迎送车驾,随行的幸臣还不时传旨征索财物,稍不如意,则羞辱、殴打地方官吏。又派兵士四出至百姓家,矫传上旨,索取鹰犬、珍宝、古玩,甚至夜半闯民宅抢夺妇女,造成江南一带民间汹汹不安、苦不堪言。吴经就是这群流氓式人物之一,既而山西镇守吴经随上南征至临清[3],替武宗打前站,在扬州物色搜罗美女。在《弇山堂别集》中,有一段更为详细的记载:

十二月辛酉朔,上至扬州府,前是太监吴经至扬,选民居壮丽者改为提督府,将驻跸焉。经矫上意,刷处女寡妇,民间洶洶有女者一夕皆適,人乘夜争门逃匿不可禁。知府蒋瑶诣经恳免,经大怒曰:汝小官敢尔,汝头顾欲斫耶?瑶不为动,徐曰:小官苟逆上意自分必死,但百姓者朝廷之百姓,倘激生他变,恐将来责有所归。经犹未解,挥使去。经密觇知寡妇及娼户家,夜半忽遣骑卒数人,开城门,軭呼驾至,令通衢燃炬光如白日,经遍入其家,捽诸妇以出,有匿者破垣毁屋必得乃已,无一脱者,哭声震远近,寻以诸妇分送苑寺寄住,有二人愤恚不食死,瑶为具棺殓之。自是诸妇家皆以金赎乃得归,贫者悉收总督府云[4]。

武宗南巡回途中不幸落水染病,次年驾崩。世宗即位后整顿前朝宦官之害,张忠、吴经发孝陵卫充军,此时吴经大约五十岁,之后就在南京司礼监分司任闲职,享年七十二岁。从时间上来看,这与墓志中记载的“公闲居二十年余”也相吻合。

3 关于吴经墓中出土的提梁紫砂壶

墓主人吴经生前地位显赫,大权在握,死后墓中出土文物也堪称精品,如随葬的仪卫俑群是明代陶俑的上乘之作,另一件提梁紫砂壶更是目前有年代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器。这把提梁壶属于紫砂史早期的作品,通高17.7厘米,口径7.7厘米,底径7厘米,容量450毫升。器型较大,质地较粗,壶为球腹,流与腹衔接处贴塑四瓣柿蒂形纹饰,肩上捏接提梁,提梁后部还有一个用来拴绳系盖的小系,造型端庄,做工规整。柿蒂形紫泥片装饰很有艺术性,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件完整的带有装饰性手法的早期紫砂壶。

中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历史,唐代茶圣陆羽创导的品饮法,带来一整套庞杂的茶具体系。宋代则基本沿袭了唐代的体系,更显富丽堂皇,流行使用金、银等金属制作茶具。到了明、清,则呈现一种返朴归真的趋向,成为紫砂史上百品竞新的鼎盛时期。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发展流行与当时士大夫阶层盛行的饮茶风尚是密不可分的。饮茶发展到明代中期,已经摒弃了把茶汁榨干制成茶饼的旧习,改为最能保持茶叶本色和原味的方式——沸水冲泡散茶。新的饮茶方式的出现必将带动和产生新的相适应的茶具(表1)。泡茶最理想的器具是用宜兴特产的澄泥陶制成的紫砂壶。《阳羡茗壶系》中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李渔也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由于紫砂外表不挂釉,气孔率介于一般的陶器和瓷器之间,冷热急变性好,热传导性低,用来泡茶则“色香味皆蕴”,使茶叶越发“醇郁芳沁”。

紫砂是中华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宜兴特有的文化符号。当地特有的一种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的特殊陶土制成的无釉澄泥陶细器,颜色绛紫,制品通常称做“紫砂器”。成熟紫砂器的历史不过400余年,多为传世品,出土的比较少见。陶质的紫砂茶具在正德年间开始广泛流传于民间。通过前面对吴经生平的考证可知,这件紫砂提梁壶制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以前,其时代下限并不是之前大多观点认为的嘉靖十二年(1533),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目前发现的唯一的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嘉靖早期紫砂器,可视为明中期紫砂壶的标准器。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明人周高起在天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的记载,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龚春是把紫砂艺术推进到一个新境界的、最早的著名民间紫砂艺人。相传龚春又名供春,与嘉定濮仲谦的刻竹、苏州陆子刚的治玉、姜千里的螺钿器,同为明代士人所推崇。因为供春壶存世极少,其传世品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标志,其历史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吴经生活的年代与供春较为接近,这把提梁壶的质地、制法与宜兴丁蜀镇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出土的某些器物颇为相似,对于鉴定供春生活时代制作的紫砂器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这把壶的形制与明代画家王问的《煮茶图》中的煮茶非常相像,提梁把手和壶腹几乎一模一样,而王问正是嘉靖年间的进士,也符合16世纪中后期茶叶从煎煮到砌泡的变化过程,自然对茶饮方式的改变和紫砂壶的起源具有认知意义。紫砂器多为传世品,鉴定真伪存在着不少困难,年代确切可考的纪年墓出土的紫砂器对于鉴定传世紫砂器起到了很好的比较作用。明代是太监擅权的朝代,而陪葬之物一般又是死者生前最宝爱的东西,吴经墓出土的这把紫砂提梁壶对于我们了解早期紫砂器的形制、特征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廷玉,万斯同,朱彝尊,等.明史:宦官传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张廷玉,万斯同,朱彝尊,等.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杨廷和.杨文忠公三录:卷三[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九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