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有效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2018-12-06李桂英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元素符号教学质量化学

李桂英

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概念混淆等难点,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下面,就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体会.

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会对化学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便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原有的兴趣就消失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呢?为此,我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化学与现代化建设、生活的密切关系等,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这样一来,学生会感到学好化学知识很重要,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中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比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27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对此我从讲序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还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以帮助学生记忆.

另外,我还根据初中生的学习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等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是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他们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只有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做到.在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45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够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教师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和吃透教材,同时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浅出、画龙点睛地讲.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确立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但练就要练到点子上.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凡是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或口头表达的,就应当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来实践.例如,学完“碳”这一章后,我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驗后把二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其中的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30多种元素,70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若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为学生点拨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归纳对比,让学生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加深了理解.

实践证明,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做,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元素符号教学质量化学
优化初中化学元素符号教学“三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让元素符号走进学生心里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韵律记忆对元素符号的三重表征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