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2018-12-06陈汉东
陈汉东
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非常重要,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手段.因此,很多问题都需要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学习积极性.问题的来源既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原创,也可以来自于学生的日常训练,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
一、问题设置要符合教师教学的需要
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必须要符合教师教学的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提问点,让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始终与教学内容同步,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这样教学内容安排才能更加有效,实现层层递进的教学效果.
例如,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课程教学中,其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一切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因为牛顿第一定律所表达出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是不太符合的,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根据你的生活了解,你认为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讨论给出答案,这个比较简单,很多学生都提出了力越大,运动速度越快,力越小,运动速度逐渐减慢.此时,我提出如果按照你们所说力越小,运动速度逐渐减慢,那么我用力推一下墙壁,为什么墙壁没有动呢?学生反馈说推不动,此时我提出,为什么会推不动呢?不是说力越大,速度越快吗?我施加了力啊!此时学生明显意见不一,有的从力的分解角度来分析问题,有的从重力作用角度分析,此时,我提出可以尝试从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入手来分析,从而引出教学内容.
二、问题设置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问题教学法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为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这样问题设置才能有效,才能真正发挥问题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水平,做好问题设置,把握问题难度,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例如,人教版“相互作用”课程教学中,其重点内容是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其作用效果是物体发展形变或者运动状态,这部分的概念很容易理解,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简单,特别是受力则发生形变或者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一点,学生抽象思维可以理解,此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力是相互的,那么是不是我可以理解成为,我打他胳膊,其实他胳膊也打了我呢?是扯平了呢?此时学生第一反应是,不对.然后我问为什么不对呢?从力学角度分析是对的!此时学生兴趣明显提升,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一些学生还拍打同桌来解释力的互相作用,此时课堂氛围很融洽,但学生还是不理解,从学习内容角度分析确实是力作用相互的,但是他打我,为什么我还是感觉疼和吃亏?此时,我再解释,单纯从力学角度确实是互相的,但打的部位疼痛感是不同的,自己打一下脸和拍手之间的感觉是一样的吗?此时学生纷纷明悟,课堂氛围进一步活跃,也激发了学生在学习探究方面的意识,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设置要满足课堂训练要求
问题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问题设置要满足课堂训练的要求,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无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等,其最主要的目标还是落实到教学效果方面,因此,教师要在课堂训练方面做好问题设置,实施问题教学法来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例如,人教版“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中,在完成教学内容以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堂训练,同时将训练以提问的形式进行展现出来.如我在课堂中提出了:我们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以后,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和概念有了了解,认识到质量与自由落体的速度的关系,那么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经常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质量越大的物体降落速度越快是什么原因呢?比如一个铁钉和一团棉花同时从同一高处下落,为什么是铁钉先下来呢?我们设计什么条件才能让棉花先下来,铁钉后下来呢?利用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让问题教学法真正落实到实处,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问题设置要满足课堂训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将一部分课下训练题目转移到课上进行,以提问的方式进行,特别是一些比较难的问题,这样学生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降低了课下作业压力.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问题设置积极拓展训练题目的思路,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索.
总之,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非常重要,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衡量学生学习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在问题设置过程中既要根据教材内容安排,符合自身教学内容要求,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