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口译课程教学模式及其应用研究
2018-12-06吴小芳
吴小芳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完整、即时传递信息目的之交际行为,是现代社会跨文化、跨民族交往的一种基本沟通方式。[1]6口译过程主要包括源语听辨理解、短期记忆、翻译转换、译语表达四个步骤[2]16,每一步骤都涉及诸多具体的技能,比如源语听辨理解步骤就涉及短期记忆环节,包括逻辑记忆技能、笔记法技能等,而每一项技能都要用相应的方法在长时间训练下才能逐渐习得。刘和平[3]指出,社会对口译员的需求越来越多,高校口译课和口译专业也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口译教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目前我国的口译教师,特别是本科学校的口译师资队伍还存在许多问题,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也没有或者很少有口译实践经验,不少学校的口译课程由教授听力、口语或者笔译等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结果口译课成了“阅读课”“精读课”“语法翻译课”“语言对比课”“纯理论宣讲课”,这样授课将语言学习与翻译混为一谈,其教学质量堪忧。仲伟合[4]指出了中国翻译教育的七大问题,其中的两个问题就是翻译师资队伍建设不强和教学方式方法不新,前者是目前翻译教育遇到的一个瓶颈,后者是未能遵循翻译本质和过程去拓展、创新教学方法所致。鉴于此,笔者根据口译性质和口译过程的特点,并结合自身七年的口译教学实践经验,设计了新建本科院校口译课程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口译教学课堂中,以检验其有效性,同时根据检验结果进一步探讨该模式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期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口译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新建本科院校口译课程教学模式
(一)提出背景
针对当前的口译教学方式方法不专业、不新颖的现状,近年来不少学者积极探索适合环境变化的口译教学模式。陈圣白[5]提出了以模因论为理论依据的口译创新教学模式,该模式认为口译教学可按照模因复制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达的过程实施,主要包括口译理论介绍、口译技巧训练、译员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虚拟口译场景演练等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康志峰[6]基于立体论创建了现代立体式、多模态的“1+4”口译教学应用模态,即一个立体式网络协同教学模态加上四个训练模态(包括立体式虚拟仿真训练模态、立体式远程训练模态、立体式协作训练模态和立体式多媒体个性化训练模态)。宋缨[7]基于语块理论提出了口译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构想,指出口译教学应突出“语块是词汇输入理想单位”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块学习意识。陈卫红[8]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口译多模态教学模式,包括创设生动的课堂教学、建立网络资源数据库、构建优化的评价体系和拓展精彩的第二课堂四个方面。王剑娜[9]提出了生态化口译教学模式,基于生态学理论倡导口译学习者在口译生态环境中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注重三种维度的训练,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以达到优化教学生态环境的目的,建立和谐、自然的课堂生态系统。焦丹[10]提出了口译教学动态模式,较之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静态”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创新点和核心观点是创建真实的口译环境,是一种动态的以课外实践教学为主的植入真实口译环境的教学模式。孙汝蕊[11]指出在现有的“Interpreting & A(D+CC) & C(SL+K) & S + P & R(TL+K)”口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该让教学方法和技巧更加灵活多样,通过理论训练服务实际训练,使学生能够积极融入课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口译教学模式研究对新建本科院校口译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口译教学师资力量、学生认知能力、所处的地域环境等因素所限,不能完全照搬其他高校的口译教学模式。新建本科院校所培养的口译学生应该具有其地域特色,才能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占有一席之地。刘和平[3]也曾指出,口译教育特色化是未来口译教育的主要特征,不同地区和学校差异化发展将成为今后口译教育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各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需求将成为制定口译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中国的翻译人才培养单位众多,各校都有自己的地区和专业特色。因此,“职业化+专业化”培养不仅符合中国市场对口译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能发挥各校优势,逐渐形成差异发展,从而培养更多合格或高水平的口译人才。同时,口译人才的培养还应在积极探索学生译员的认知、能力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重视与之相匹配的口译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口译质量评估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在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认知能力特点的基础上,创建了“新建本科院校地方特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认知能力+专题情景技能操练模式+专题情景实战演练模式”的口译教学模式。
(二)内容及具体实施
“新建本科院校地方特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认知能力+专题情景技能操练模式+专题情景实战演练模式”的口译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口译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理念,即立足新建本科院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设计理念。其中,立足地方经济发展主要指口译实践训练中会选择一些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材料给学生操练。现以新建本科院校滁州学院为例。滁州学院位于著名古城滁州市,滁州市有其自身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在对学生进行口译操练时,就可选择体现这些特点的材料让学生操练,比如旅游观光专题情景就可选择琅琊山风景区的材料,商务谈判专题情景的内容则可围绕全国地板业前十强的滁州扬子地板展开,饮食文化专题情景可选择滁州本地风味如琅琊酥糖、滁菊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则指在系统地讲解某一技能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口译技巧实践操练,这样可使学生快速提高口译能力。
二是口译课程教学具体操作模式,主要指基于学生认知能力的以专题为基础的口译技能操练教学模式和口译实战演练教学模式。这两个口译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一学年72个学时的口译课程而设置,第一学期的36个学时主要实施以专题为基础的口译技能操练教学模式,第二学期的36个学时则实施以专题为基础的实战演练教学模式。
以专题为基础的口译技能操练教学模式主要指围绕口译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技能选择相关的专题材料进行训练,目的是让学生习得各项口译技能,同时又可熟悉相关专题领域的知识。其中,技能主要有公众讲话技能、口译听辨技能、口译记忆技能、口译笔记技能、视译技能、口译转换技能和口译表达技能,专题则涉及外事接待、商务谈判、旅游观光、饮食文化、两会、网络、环保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两人一组,在课堂上对练相关技巧,包括复述技巧、意群技巧、关键词技巧、口音辨音技巧、笔记法技巧、逻辑记忆技巧、形象记忆技巧等,课后各小组针对课上的技巧做大量的练习,相互监督是否已经达到技巧训练的要求,上课时教师逐一检查并对各小组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
以专题为基础的口译实战演练教学模式则是指在学生习得各项主要口译技能并储备了一定的专题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实施的教学模式,即把整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中方发言人、外方发言人、中英口译员和英中口译员等角色,模拟现实口译任务的整个流程,包括译前准备,译中、译后评价和自我反思。这一教学模式分专题进行,按照专题划分单元,一般一个单元占4个学时,即2周时间。其中,口译译前准备需2个学时,译中和译后评价及反思共计2个学时。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提前一周告诉各组下一周要做的口译专题内容,让各组利用课余时间准备相关专题的背景知识,分析总结专题语篇结构、典型句式和专业表达等,并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一上课就要进行口译。2.教师检验各组的译前准备情况,首先听取各组概述,其他小组边听边做笔记,教师会随时让学生把其他发言同学的讲话口译出来,并要求学生点评发言同学的讲话,这个步骤需15分钟;然后教师就自身的专题准备情况与学生进行分享和互动,这个步骤需20分钟;最后让全班同学集体口译,口译内容分专题句子口译、专题段落口译和专题文章口译,进行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渐进式的口译操练,此步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点评,占2个学时剩下的55分钟。3.口译分组演练,占2个学时,教师让每组学生分别扮演发言人和口译人员进行专题实战操练,其他组学生认真观摩并根据相关标准对其进行点评,教师分别点评并给出成绩。在角色扮演环节,教师可临时点将,即学生在实战演练前一分钟才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防出现死记稿子的情况,也是为了增加实战演练的真实性,最终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投入口译实战的各个环节中,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口译能力。在点评环节,各小组成员对实战演练组进行分工合作点评,具体为每小组的各个成员分别负责评判其中一项,即根据口译质量评估表中的“陈述流畅度”“语言准确度”“逻辑连贯度”“信息忠实度”等四个维度中的各项标准,对实战组的成员进行评价打分,全班所有组的打分和教师打分的平均值为该组的成绩。
在实施以上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因素。一是要注重口译教学的人性化管理。由于口译是一种严肃而严格的职业,所以在很多与口译相关的教学中,教师很可能呈现出一种严肃的态度,在口译实战演练和考试中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厉,这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不利于学生口译水平的发挥。毫无疑问,口译人员的工作氛围是紧张的,但是他们面对的环境都是自然而自然的,比如发言人的讲话、观众的提问、译员与主办方会前的沟通等都是自然的交流过程。作为教师,应该把这种自然的交流过程呈现给学生,尽量使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然的交流过程中完成各项口译任务,因此教师在口译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尽量做到人性化的管理。二是要注重学生认知特点的分析。本科阶段的学生处在对万事好奇但又不成熟的人生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强,心智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百科知识和语言能力都非常有限,不能快速地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为此,该阶段的口译教学须针对学生本科阶段的认知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三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选取教学材料和设计教学步骤,材料不要直接选取来自口译现场的真实语料让学生做练习,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采用“自编的逻辑思路和观点清晰的材料→改编的会议现场材料→真实的材料”的模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成功习得某一项口译技能。四是在教口译技巧和专题之前要注重学生口译认知意识的培养,要用较多的课时来培养学生的口译意识。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口译教学都只用开学初的2节课对口译的定义、分类、要求等进行概述,然后第二次课就直接讲技巧和专题的训练,结果学生很难适应,许多习惯性的问题累积一年下来都难以纠正,以至于让学生有一种挫败感。因此,学生口译认知意识的培养很重要,需要贯穿口译教学的整个过程。五是在口译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认知思路,即培养学生越过表层语法结构直接从语言深层意义结构入手进行分析的翻译认知思路,以培养学生更加精炼而准确地进行翻译的能力。
设置以上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希望大部分学生通过一年的训练能初步具备口译交传人员的相关基本素质,并能把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和专题知识较灵活地应用到一些普通领域的交传工作中。以下将探讨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以检验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口译课程教学具体操作模式的应用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具体为实验法,实验周期为一学年的两个学期。首先,在口译课堂中具体实施以上的以专题为基础的口译技能操练教学模式和口译实战演练教学模式。然后,教师在一学年的课程快结束时进行测试。测试完全模拟口译的工作流程:1.提前三至四天告知学生口译工作的专题,为了实现口译测试的全面性,一般会告知学生英译汉、汉译英各一个专题,让学生译员利用此段时间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2.通知学生后,教师围绕两个专题组织讲话稿,录制四段中文音频、四段英文音频,对音频做好诸如C-E1和E-C2的标记,并把八个标号写在八张小纸条上折叠好;3.测试当天,学生按照排序逐一来到口译现场,分别抽取中英文音频各一段,然后由教师根据抽取的序号来播放音频,听完之后,学生结合自己的笔记在规定的时间里现场口译完所听的即时讲话,监考教师根据口译质量评估表逐项给学生打分。也就是说,学生一译完,其成绩就出来了。讲话稿是教师结合自己的逻辑思路对现成的专题材料进行语言重组而得来的,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专题发言的任意性和现场性,而录制多段音频让学生从中任意抽取则进一步加强了口译的真实性。
(二)研究对象
参加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安徽省某高校2013级英语专业两个班的73位学生。该研究对象的口译课安排在第六个学期和第七个学期。73位被试都接受了一年两个学期的口译学习,即在第六个学期接受了以专题为基础的口译技能操练模式训练,在第七个学期接受了以专题为基础的口译实战演练模式训练。此外,在上口译课之前,73位被试都未接受过口译训练,在前面的五个学期他们主要学习了基础英语、口语、听力等英语课程。
(三)研究工具
本实证研究的研究工具主要涉及测试材料、评分标准和测试结果统计。测试材料主要是外事接待和“十三五”规划方面的材料。其中,外事接待专题音频的源语是英语,“十三五”规划专题音频的源语是汉语。根据这两个专题录制的八个音频材料都经过较大的语言重组和改动,以确保发言的即时性和现场性。
给学生译员现场打分的依据是平时口译课上用的口译质量评估表,该评估表主要来自2015年中国翻译协会举办的全国翻译师资培训中口译培训教师给学员用的口译质量评估表,包括“陈述流畅度”“语言准确度”“逻辑连贯度”“信息忠实度”四大板块,每一板块又有若干项标准。其中,“陈述流畅度”包括“吐字清晰”“语调自然”“语速均匀”“音量适中”“声音平稳从容”“无过多的填充词”“无过多的自我修正”,“语言准确度”包括“发音准确”“语法准确”“语言地道”“语言得体”,“逻辑连贯度”包括“信息具有逻辑性”“使用合理的连接手段”,“信息忠实度”包括“无信息误解”“无信息遗漏”“无信息增添”。
测试结果统计首先按照百分制统计学生的测试得分,然后按照50~59分、60~69分、70~79分、80~89分、90~100分五个分值区间统计各区间的人数及比例,如果80分以上学生的比例占一半以上,就说明以专题为基础的口译技能操练教学模式和口译实战演练教学模式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数据收集分析与结果讨论
根据以上的口译质量评估表对73位学生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其测试分数最终作为学生的口译课程期末测试成绩,因此统计的分数相对而言是客观公正的。根据73位被试的最后得分,按照上述五个分值区间统计每个区间的得分人数及所占总人数的比例,结果见表1。
表1 口译测试结果统计
如表1所示,得分在60~69分区间的学生比例为7%,得分在70~79分区间的学生比例为21%,得分在80~89分区间的学生比例为38%,得分在90~100分区间的学生比例为33%。显然,80分以上的学生比例占总人数的71%,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口译测试中的综合表现良好,进而证实了以专题为基础的口译技能操练教学模式和口译实战演练教学模式的教学是有效的,能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交替传译能力。首先,该模式为学生揭开了口译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对口译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所涉及的口译技能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其次,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课上课下练习口译技巧和记忆相关表达,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的口译技巧(包括口译的听辨、记忆、复述、意群、关键词、笔记法等),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再次,开展小组实战演练,让学生根据专题扮演口译中的不同角色,使其亲身体验口译过程和现场口译的紧张气氛,不仅能帮助学生把他们所学的口译技能灵活运用于口译实战中,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形成较好的口译习惯和口译心理素质。最后,让学生针对其他同学口译的优缺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既锻炼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接受评价的学生培养较强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更加坦然地面对各种压力。这些都在期末测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显然,多数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名交传译员所需的基本素养。
三、结语
本文主要基于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口译课程教学现状,结合口译性质和口译过程的特点,提出了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口译教学模式,即以专题为基础的口译技能操练教学模式和口译实战演练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证明该模式是有效的。当然,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点评环节和实验研究的统分环节。在点评环节,大部分学生的点评停留在“陈述流畅度”上,而对口译“语言准确度”和“信息忠实度”方面的点评用语不够具体,比较宏观抽象。小部分学生的点评内容虽然稍微深入了一些,对“口译语言准确度”和“信息忠实度”方面的点评用语也比较具体,打破了诸如“很好”“不错”等这样的宏观评价,但做得还不够,因为这些学生只能抓住一两点具体问题进行点评,不能对各其他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细致的点评。在评分环节,评分工作应更加具体细致,即在逐项评分时,如果能把每个学生的得分项和丢分项都详实地记录在评估表上,统计各板块得分并分析,就更能发现问题,也就更具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