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由Sn求an所想

2018-12-06安徽陈晓明

教学考试(高考数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经常出现通项常数

安徽 陈晓明

在日常测试中,经常出现这类试题:已知数列前n项和Sn,求数列通项an.此类老生常谈的问题在高考中也经常出现,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总是反复讲解,反复强调.令笔者感到吃惊的是,考过、讲过的试题在下次测试中再次出现时,不少学生依然犯错!老师和学生都很受打击.笔者认真反思,觉得可能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正像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建跃先生指出的,当前教学中的问题是只关注“如何算”和“算得快”,而把“为什么这么算”和“如何才能算得快”这些与核心素养更相关的问题抛到脑后.从而造成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就不足为奇了.

现通过实例展示.

例1.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3n2+10n,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学生错解1an=Sn-Sn-1=3n2+10n-[3(n-1)2+10(n-1)]=6n+7.

学生错解2当n≥2时,

an=Sn-Sn-1=3n2+10n-[3(n-1)2+10(n-1)]=6n+7.

然后就不再继续分析,认为数列{an}的通项公式就是an=6n+7.

【分析】错解1的同学认为an=Sn-Sn-1对n∈N*都成立.什么原因呢?笔者想这可能是思维定式所致.因为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题目:已知Sn=An2+Bn(A,B为常数),求an.这类题目都有a1符合an=Sn-Sn-1(n≥2),从而误认为an=Sn-Sn-1对n∈N*都成立.

错解2的同学认为求出了an=Sn-Sn-1(n≥2)就是求出了{an}的通项公式.这里其实只是求出了n≥2时an的表达式,还有n=1的情况呢?有些同学产生错误的原因与错解1相同,还有部分同学可能是在学习等差数列时产生了负迁移:若数列{an}满足an-an-1=d(n≥2)(d为常数),则数列{an}为等差数列,从而误认为这里求{an}的通项公式也是一样,没有考虑到情况不同了,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正解】(1)当n=1时,

a1=S1=3+10=13.

(2)当n≥2时,

an=Sn-Sn-1=3n2+10n-[3(n-1)2+10(n-1)]=6n+7.

又a1=13符合an=6n+7(n≥2),所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6n+7(n∈N*).

小结:由Sn求an必须按n=1或n≥2,进行分类讨论,而直接把an=Sn-Sn-1(n≥2)当成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很容易出问题的.下面的例子则说明了这个问题.

推广如果一个数列{an}的前n项和Sn=pn2+qn+r,其中p,q,r为常数,且p≠0,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析】(1)当n=1时,

a1=S1=p+q+r.

(2)当n≥2时,

an=Sn-Sn-1=pn2+qn+r-[p(n-1)2+q(n-1)+r]=2pn-p+q.

若a1=p+q+r符合an=2pn-p+q(n≥2),则p+q+r=2p-p+q,所以r=0.

否则(r≠0时),a1=p+q+r不符合an=2pn-p+q(n≥2).

因此,当r=0时,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2pn-p+q,可合写,易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

【反思】前面的例1、例2正好分别是r=0和r≠0两种情况,错解1,2碰对答案纯属巧合.另外,若p=0,则情况相同,只不过r=0时,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q,该等差数列为常数列.

问题剖析(为什么这么算?)因为S1=a1,S2=a1+a2,S3=a1+a2+a3,…,所以a1=S1,a2=S2-S1,a3=S3-S2,…,因此,an=Sn-Sn-1(n≥2)是从第二个等式开始的简写,n=1时不能这么表示,否则a1=S1-S0,没有意义.

在实际问题中,有时并没有给出数列{an}的前n项和Sn的具体表达式,而是给出一个等量关系式,这时问题变得复杂,那该如何求解?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3.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a1+2a2+3a3+…+(n-1)an-1(n≥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析】因为an=a1+2a2+3a3+…+(n-1)an-1(n≥2), ①

所以an-1=a1+2a2+3a3+…+(n-2)an-2(n≥3), ②

①减去②得

an-an-1=(n-1)an-1(n≥3),

所以an=nan-1(n≥3). ③

因此,当n≥3时,有an=nan-1=n(n-1)an-2=n(n-1)(n-2)an-3=…=n(n-1)(n-2)…4×3a2.(迭代法)

(2)这里,如果我们令bn=nan,数列{bn}的前n项和为Sn,那么由已知可得

an=a1+2a2+3a3+…+(n-1)an-1(n≥2)=b1+b2+b3+…+bn-1(n≥2),即an=Sn-1(n≥2),因此an-1=Sn-2(n≥3),故当n≥3时有an-an-1=Sn-1-Sn-2=bn-1=(n-1)an-1.以下解略.故我们可以得出:给出数列{bn}的前n-1项的和Sn-1,只不过用an表示(正好有an=Sn-1),然后由Sn-1求bn-1(道理同由Sn求an),进一步得到一个关于an与an-1的递推式(要特别关注n的取值范围),从而求出所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问题才能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掌握问题的本质特征,遇到这类复杂的问题才不至于经常出错.

教学思考

在人教版教材数学(必修)开头有主编寄语,刘绍学教授告诉我们“数学是自然的:如果有人感到某个概念不自然,是强加于人的,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以及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你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甚至很有人情味.”同时他还告诉我们“数学是清楚的:清楚的前提,清楚的推理,得出清楚的结论,数学中的命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存在丝毫的含糊”.既然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清楚的,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就一定要做到让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呢?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找路”的能力,让学生做“司机”,而不是“乘客”,教师做一个“指路人”,在学生遇到岔路口或迷路时,给予指点.学生行走的过程中,路边的风景,正是学生找回路的标志,因此课堂上学生的活动看似耽误时间,但对学生来讲是需要的,那是找到回路的“标志”,走错路,记忆才能更深刻.让我们记住关于教育的一句世界性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会真正理解.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关心学生的思维过程,抓住数学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有价值的讨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的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的经验,形成并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经常出现通项常数
数列通项与求和
关于Landau常数和Euler-Mascheroni常数的渐近展开式以及Stirling级数的系数
n分奇偶时,如何求数列的通项
巧求等差数列的通项
求数列通项课教学实录及思考
中考中的二次根式“规律”题
避开“整式的加减”的雷区
万有引力常数的测量
山村惊魂怪泉涌(五)
四法比较实数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