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探讨

2018-12-06王永静

中国疗养医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腮腺腺体面神经

王永静

腮腺肿瘤是口腔科常见的疾病,而腮腺浅叶由于集中了大部分的腮腺腺体和腺体导管,因此是腮腺肿瘤的多发部位[1]。虽然腮腺浅叶多是良性肿瘤,但是不能完全排除转变成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因此,对于此类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手术切除[2]。临床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包括肿瘤在内的腮腺浅叶全切除术,疗效肯定,但术后容易发生暂时性面瘫、味觉出汗(Frey)综合征、局部凹陷畸形等并发症比较多[3-4]。随着腮腺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良,出现了包括良性肿瘤及肿瘤周围组织在内的浅叶部分切除术,它保留了面部神经和腮腺总导管,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5]。本次研究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14例腮腺浅叶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探讨应用腮腺浅叶腺体部分切除和传统的全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14例腮腺浅叶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7例,女47例,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46.8±6.2)岁,肿瘤平均大小为(2.3±0.3)cm,其中45例为多形性腺瘤,37例为腺淋巴瘤,18例为单形性腺瘤,乳头状囊腺瘤14例。将给予传统的腮腺浅叶全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57例),将采用腮腺浅叶腺体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设为实验组(57例)。对照组男35例,女22例,年龄28~67岁,平均年龄(46.6±6.1)岁,肿瘤平均大小为(2.2±0.3)cm,其中23例为多形性腺瘤,18例为腺淋巴瘤,8例为单形性腺瘤,乳头状囊腺瘤8例。实验组男32例,女25例,年龄29~69岁,平均年龄(46.9±6.3)岁,肿瘤平均大小为(2.4±0.3)cm,其中22例为多形性腺瘤,19例为腺淋巴瘤,10例为单形性腺瘤,乳头状囊腺瘤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腮腺浅叶全切除术进行治疗,采用经典的“S”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在腮腺咬肌筋膜下方浅面翻起皮瓣,暴露肿瘤和腺体,观察肿瘤的所在位置,常规从面神经下颌缘支或颊支行逆向性解剖面神经及分支,并完整的切除包括肿瘤在内的腮腺浅叶,腮腺导管给予结扎。而实验组则应用腮腺浅叶腺体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根据肿瘤所在位置选择相应的手术切口,如果肿瘤位置在腮腺浅叶的上极或边缘,采用经典的“S”形切口,若发生位置在腮腺浅叶后下极,则采用耳屏前至下颌后的弧形切口,长度以能完整切除肿瘤为宜。同样在腮腺咬肌筋膜下方分离翻起皮瓣暴露肿瘤。解剖肿瘤所在区域面神经分支,并在距肿瘤瘤体边缘0.5~1 cm处进行切除肿瘤和少部分的腮腺浅叶,注意保留耳大神经和腮腺总导管。两组均在术后创口放置引流管,进行负压引流1~2 d,并采用颅颌绷带加压包扎10~14 d。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并随访1年统计口干、涎瘘、暂时性面瘫、Frey综合征、面部凹陷畸形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肿瘤复发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完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比较 实验组口干、涎瘘、暂时性面瘫、Frey综合征、面部凹陷畸形等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比较 随访1年,对照组2例患者复查发现肿瘤复发,复发率为3.51%(2/57),实验组中有1例发生肿瘤复发,复发率为1.75%(1/57),两组的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7,P=0.194>0.05)。

3 讨论

腮腺肿瘤是常见的唾液腺肿瘤类型,占唾液腺肿瘤总例数的75%~80%,同时也是口腔外科的常见疾病种类之一[6]。腮腺肿瘤好发于浅叶部位,且良性肿瘤的比例远高于恶性肿瘤。常见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类型包括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等,大多生长缓慢,对机体没有大的危害[7]。但由于其复发率高,且考虑到仍存在一定的转化为恶性肿瘤的可能,因此,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给予切除[8]。最早期的腮腺肿瘤剜除术存在较高的复发率,且永久性面瘫的发生率也高达20%~45%,临床现已基本不再采用[9]。解剖并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全切除术是经典的外科手术方式,能相对彻底的治疗腮腺肿瘤,有效降低术后肿瘤复发,也减少了手术过程中对面神经的直接损伤[10]。但是手术切口大,切除范围广,切除了大部分正常腮腺组织,并对腮腺导管进行了结扎,可能会造成术侧腮腺分泌功能丧失甚至萎缩,致使患者出现口干、局部凹陷畸形,且手术切口大易留有瘢痕等。另外对面神经主干和分支广泛解剖,导致术后暂时性面瘫、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比较高[11]。

经过国内外不少学者的病理学实验发现良性瘤体包膜外的周围组织浸润性正常局限在1.0 mm以内,肿瘤边缘外2 mm处的腺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正常腺体组织相近,因此,在瘤体边缘处0.5~1.0 cm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是相对安全的[12]。因此,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的改良术式。浅叶部分切除术手术切口小,仅对肿瘤附近区域面神经分支进行暴露和解剖,有效保护面神经的损伤,减少暂时性面瘫和Frey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另外部分切除术仅切除部分浅叶,能有限避免术区发生凹陷畸形,且无需切断腮腺总导管,使腮腺分泌唾液的部分功能得以保留,减少患者的口干症状[1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显著减少,且患者口干、涎瘘、暂时性面瘫、Frey综合征、面部凹陷畸形等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不过两组的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卢海彬等[14]研究相近,表明浅叶部分切除术创伤小,既能达到全切除的治疗效果,又能最大限度的保存面神经和正常腺体功能,从而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是一种更为有效安全的术式。

综上所述,相比较传统全切除术而言,应用腮腺浅叶腺体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更好。

猜你喜欢

腮腺腺体面神经
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nnU-Net的乳腺DCE-MR图像中乳房和腺体自动分割
春蚕吐丝
术前弥散张量成像面神经重建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
宫颈上皮内瘤变累及腺体的研究进展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SPECT双探头前、后位显像分别测量腮腺功能的比较研究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比克氏棉色素腺体形态建成与棉酚代谢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