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改善青光眼患者眼压的效果

2018-12-06王保贞高永杰陈晓君

中国疗养医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巩膜小梁眼压

王保贞 高永杰 陈晓君

青光眼是以视野缺损、视力下降、视乳头萎缩为特征的一种眼部疾病,多因眼压持续性增高而引发视神经不可逆损伤,青光眼是以眼压增高为主要临床特征,对患者视神经造成影响。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视野缺失,严重时可能致盲。保守治疗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接受用药,病程长,预后效果不佳,降低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加重病情,对其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传统小梁切除术广泛应用于青光眼治疗,但术中难以有效调控巩膜瓣缝合线,极易出现过松、过紧缝合,增加了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手术效果[1-3]。近年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眼外科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治疗青光眼的效果也逐渐得到临床认可。本文对我院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改善青光眼患者眼压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8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4例,均符合《疑难青光眼的诊断与治疗》中的相关标准,男25例,女19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54.9±2.2)岁;原发型40例,继发型4例。对照组44例,均符合《疑难青光眼的诊断与治疗》中的相关标准,男27例,女17例;年龄33~70岁,平均年龄(53.3±1.8)岁;原发型38例,继发型6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严重心、肺脏器功能不全者;精神疾病患者;合并其他眼疾病患者;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给予利多卡因联合球后阻滞麻醉,选择患眼颞侧部作一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充分显露巩膜,于距离角膜缘3 mm左右的位置作一3.2 mm巩膜板层切口,而后刺入前房,注入黏弹剂。制作4 mm×4 mm巩膜瓣,以患者角膜缘为基底,将小梁和虹膜切除。采用10-0丝线缝合巩膜。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常规敷料盖眼。

1.3.2 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球后麻醉,以穹窿部为基底做结膜瓣,以角膜缘作为基底制作巩膜瓣,于巩膜瓣下放置棉片 (浸泡0.2 mg/mL丝裂霉素C),并于3 min之后取下棉片,200 mL生理盐水冲洗术区,采用25号针头于患者颞侧角膜缘1 mm处进行前房穿刺,将巩膜瓣两端缝合。选择大小适中的羊膜植片放置在巩膜植床上,前端距离小梁切口后缘约2 mm,切除1.5 mm×2 mm的小梁组织以及部分虹膜。间断缝合羊膜,将其固定在巩膜床上,缝合结膜组织与巩膜瓣,并将2.5 mg地塞米松注射于下方结膜下,常规敷料盖眼。

1.4 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随访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眼压改善情况;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用视功能眼病的生活质量量表判定,包含精神及心理、症状及视功能、社会活动、身体功能,每项15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眼压指标用()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改善情况比较 随访6个月、1年时,观察组患者眼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更趋于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对照组为18.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改善情况比较()单位:mmHg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改善情况比较()单位:mmHg

注:1 mmHg=0.133 kPa。

?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精神及心理、症状及视功能、社会活动、身体功能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精神及心理 症状及视 社会活动 身体功能功能对照组 44 8.0±0.6 7.6±0.3 8.1±0.2 7.9±0.3观察组 44 8.7±0.9 8.6±0.5 9.0±0.8 9.1±0.8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青光眼是以眼压病理性升高,视乳头灌注不良,导致视乳头损害和视野缺损的综合性眼病,视神经对压力损害的耐受性也与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有关,青光眼是致盲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其导致的视力损伤是不可逆的,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且青光眼患者眼压力持续升高还会损害视功能,甚至是缩小视野,出现不良后果,故尽早治疗,对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4-5]。

青光眼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合理治疗,大多数青光眼患者要保持有用的视功能,对青光眼的治疗目的主要是降低眼压、减少眼组织损害,保护视功能。青光眼手术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防止房角阻塞;二是开辟新通道加速房水引流;三是减少房水产生或减少眼内容量,从而达到降低眼压,保护视功能的目的。而临床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方法也较多,如虹膜切除术、睫状体剥离术、滤过手术、睫状体冷冻或透热术、后玻璃体抽吸术、房角切开术以及小梁切开术等等。目前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在临床开展的较为广泛,经过临床不断的完善与改进,已成为目前治疗青光眼典型术式。但传统的小梁切除术由于无法对巩膜瓣缝合线进行良好调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甚至可导致滤过泡瘢痕化而阻滞滤过道,造成手术失败[6-7]。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对照组为18.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提示我们,积极探求更为高效的治疗方案对青光眼患者极为重要。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以传统小梁切除术为基础,将可调节缝线与丝裂霉素C相结合,促进术后短时间内恢复前房深度。本次研究结果提示,随访6个月、1年时,观察组患者眼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更趋于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更有助于控制眼压[8-9]。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用抗代谢药物与巩膜瓣牢固缝合,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手术效果与预后。研究表明[10],可调节缝线利于维持患者正常功能性滤过,故术中采用可调节缝线缝合巩膜瓣,可预防过强的房水滤过,降低术后低眼压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控制眼压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视功能与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巩膜小梁眼压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24h眼压的重复性测量及夜间坐卧位眼压的差别
高眼压症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规律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补 缺
补缺
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