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构建与实践
2018-12-06吴启兵刘祖德
吴启兵,曾 嵘,刘祖德
(1.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安全保卫部,湖北 武汉,430083;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建设应急救援体系是为了在面临重大事故或灾害时,人类可以快速、有序和有效地进行应急救援行动,最大化地减少事故损失和人身伤害。近年来,我国全面加强了应急救援的建设工作,国内多数冶金企业都遵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完善了企业自身的应急救援体系。但是,一些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的运行往往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显然在应急预案制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有的企业制定的应急预案主要是为了迎合国家及其他相关部门在政策法规上的要求,脱离了实际情况,表面上做一套应急预案,实际操作过程中另行一套,甚至是敷衍了事,根本发挥不了应急管理的作用;有的企业制定的应急预案内容粗糙简略,甚至照搬照用网上的应急预案版本,不结合自身的生产实际,到了实际救援时发现预案不配套,往往造成更大的损失;有的企业建立的应急救援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上下协同联动协调不好,不能发挥整体救援的优势,容易发生应急处理不及时的情况,进而导致事故进一步扩大。因此,必须对冶金企业的应急救援体系进行优化,从本质上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
我国对于冶金行业应急救援的记载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1],当时上海第五钢铁厂依据市政府的相关政策文件编制了21个厂级化应急预案;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徐玉光[2]研究认为应围绕“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从执行力、领导决策力、应急准备、救援程序和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五个方面来进行应急救援工作;马子柏[3]研究认为目前企业面临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存在着管理混乱、职能部门和领导层责权不清、投入不足、处理方式欠妥等问题,通过分析原因并利用霍尔的三维模型建立了基于功能维的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同时构建了主旨指挥、应急预案、支援保障、决策辅助四个功能体系;周德红等[4]应用GA-BP神经网络算法量化了多家企业的应急救援能力可靠性,为企业应急救援能力可靠性分析提供了一条新思路;陈红霞等[5]研究认为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突发事件的发生形式也日新月异,因此应该及时完善和更新应急机制的内容和形式,以此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但仅仅将应急救援体系的各个部分分散开来并逐一优化,不进行层次化的调理规划,仍然会造成应急管理上的调控混乱、职能部门的权责不清、救援资源的无端浪费,达不到领导团队各司其职、救援队伍各尽其能的目标;袁桂东[6]研究认为电力企业对监测预警方面的投入不够,往往会导致事故信息传递不及时,贻误了应急救援的时机。
生态系统理论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将人与其生存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运用动态、平衡、整体、共生的视界来看待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结构及其运行过程,克服了以往从静态视角下看待事物所带来的视野孤立化、静态化的问题,而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能够深化企业对于应急救援体系及其运转过程的认知。我国现行的冶金行业应急救援理论并不能全面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本文从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建立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以期达到优化改良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的目的。
1 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优势
1. 1 生态系统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是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烈提出的,他认为生态系统是完整的系统,不仅包括生物复合体,而且包括被称为环境的全部物理要素的复合体。对于生物体的基本看法是,从根本上来说,有机体与它所存在的环境不能分开,而是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自然系统,也就是说,研究不应该将生物与它所在的生存环境分离开来。环境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需要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这样的道理浅显明白,被人们广为接受,但是在其他非生物学领域中人们很容易就忽视这种现象,例如在应急管理体系中,就没有充分地研究员工与其所处的工作环境之间的联系。
1979年,美国人类学家和生态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提出了著名的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该理论特别强调环境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对个体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7]。因此,人们可以从梳理这些环境因素入手,对个体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干预。他认为,个体发展的主要影响源是其所处的环境,这一点往往被人为设计的实验里的研究人类发展的学者所忽视。因此,在研究人的发展时,应将其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模型[8]将个体放在五个环境系统中进行考察,分别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在系统、宏观系统和时间维度(见图1)。其中,微观系统是直接作用于“人”的个体和组织,例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小伙伴或教堂等,这种系统与人接触的时间最长,而且受微观系统环境影响的同时,人也反作用于环境,也就是说这种影响是双向的;中间系统是指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这些微观系统也包括发展中的个体,例如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学校和社区的关系、家庭和邻居的关系都是中间系统;外在系统是指与人没有直接接触但在他或她的生活中有影响的个人、机构和社区,例如大众媒体、亲友、大家庭、父母离婚或再婚等;宏观系统是指文化的习俗、价值观、法律和态度等;时间维度是指个体的生活环境及其相应的种种心理特征随时间推移所具有的变化性以及相应的恒定性,这个系统是人的生活经历和时间造成的影响结果,例如战争、进入青春期、患病等。
图1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模型Fig.1 Model of the Bronfenbrenner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但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9]。遗传和环境交互影响着人的成长发展,虽然他本人也承认这种观点,但是在他的生态系统理论中表现得更多的是环境对个体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物性对人的影响。
1. 2 生态系统理论在冶金企业中的应用优势
本文开展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 从思想认识上,可深化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的认识深度,拓展企业综合和交叉的安全管理融合视野。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的研究要从关注于建立企业应急救援预案内容和流程,逐步扩展到将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和思维方法移植、借用到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的管理中,从发展的视角来深化企业对于应急救援体系及其运转过程的认知。
(2) 从管理实效上,可大大提高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的实效性。不仅重视应急救援体系的运行效果,不断追求贴近生产实际、联系具体作业、注重运行效果,而且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域的企业应急救援体系,能够从现实性、针对性、时代性出发,重新审视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的功能扩展、结构创新、运行规律、逻辑进路等,从而使得冶金企业整个安全管理内部各要素之间通过联系和互动达到协调,应急救援体系在这种相互作用中达到安全管理整个系统的平衡。
2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应用研究
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本文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模型来构建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的生态系统模型(见图2),即将整个应急救援体系生态环境主要划分为宏观生态系统、中观生态系统和微观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其中,宏观生态系统是指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中企业层级的综合应急救援预案处于整个企业安全生态环境之中,受安全管理的目标、各项安全法规制度、安全文化等影响;中观生态系统是指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中部门和班组层级的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受企业层级的综合应急救援预案的影响;微观生态系统是指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中岗位层级的重点岗位应急处置卡。
图2 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的生态系统理论模型Fig.2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model of the emergency rescue system in metallurgical enterprises
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的主线是应急救援体系内容的生态运行,即制定、实施、评价、反馈、再修订(即PDCA循环过程)的循环与提高的过程。因此,将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生态系统置于企业安全管理环境中,安全管理者可根据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制定明确而有效的具体目标,将应急救援体系融入企业员工的日常作业,利用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培训演练途径和载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活动,实现应急救援体系效果的有效评价,并根据反馈的建议修正员工应急救援体系的生态要素,从而达到提升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有效性的目的。
2.1 应急救援体系微观层面——发挥岗位员工的主动作用
立足岗位,以人为本,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让员工意识到安全是每一个人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同时生产安全事故与每位员工之间又有着独特的相关性,因此每一位员工在岗位上必须发挥作用,让员工和安全管理人员根据员工自身行为特点、具体岗位危险源情况,共同制定一个能让员工应急情况下救援的方案,这使得员工有针对自己职责的“救援”方案。
员工在事故发生时,往往会因应急处置不当、避险逃生的方法不正确,而造成更大的伤害。事故一旦发生后,如果不能迅速、准确、有效地处理,事故就会变得难以控制,极有可能扩大化。一般情况下,员工在事故发生时只能依靠自身的经验处理,没有简明扼要的指令、标识和应急处置程序来指引他们,而告诉他们应采取什么应急措施才能防止事故扩大、降低对自身的伤害等尤为重要。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员工的应急管理能力,可制定重点岗位员工的“应急处置卡”,该卡片内容主要依据各岗位员工自身的工作特点及岗位职责,结合其工作场所中“人机料法环测”各个环节中的风险,反向推出了岗位在防范风险时应尽的职责,具体分析了本岗位存在的风险、可能造成的事故及次生影响,以备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应对对策以及出台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并简化了应急预案中“应急处置”,将其与“应急处置卡”相互结合,要求员工随身携带。重点岗位员工的“应急处置卡”的样式如图3所示。
图3 重点岗位员工的“应急处置卡”Fig.3 Emergency card of employees at key positions
若发生突发事故时,工作人员可按照“应急处置卡”卡片的内容及时进行自我保护,并采取应急处置和逃生避险等措施,实践证明尤其是对那些年龄较大、记忆差、文化水平不高的员工,以及经验不够丰富的新员工,能发挥显著的辅助作用。“应急处置卡”的成功主要是抓住了“应急处置”这个环节,将事故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并能够对各岗位工种安全操作以及应急避险逃生过程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减少了事故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即使发生了事故,也能最大化地减少人员伤亡和降低事故损失,做到了“小卡片、大作用”,其中的效益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
2.2 应急救援体系中观层面——发挥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援助作用
2.2.1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与应急救援体系的联系
(1) 理论基础: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形势之下,传统的“因果思维”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取而代之是事物之间的 “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追求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有时可能更容易得出结果。事故是隐患排查和应急救援的关联点之一,在事故前期,更多的是要关注隐患排查这一环节,往往事故就是因为一个或者多个“关键隐患”而发生的。著名的瑞士奶酪理论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即一个系统被划分成若干个层面,这些面叠加在一起,隐患就像漏洞一样,出现在奶酪表面上,当一道光穿过所有的漏洞时,就会发生事故。如果发生了事故,就要根据事故发生的场所、起因,即隐患爆发的地方,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救援措施。隐患排查治理一方面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相当于筑起了一道屏障;另一方面,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编制能够为应急救援做铺垫,在实施救援的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起到了未雨绸缪的作用,相当于给应急管理上了一层保险。在此基础上,在冶金企业试行了“移动端”的隐患排查项目,与企业安全检查标准库实时连接,基本实现了“不是安全专业人,可干安全专业事”的目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与应急救援体系的关系见图4。
图4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与应急救援体系的关系Fig.4 Relationship of the potential safety hazard checking system and the emergency rescue system
(2) 实际应用:隐患排查治理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国家及省市关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的有关要求,要求企业需结合作业现场实际编制作业岗位隐患排查标准,即要求各单位(如炼钢厂、矿山等)的重要岗位,依据不同作业岗位设备、工艺的特点制定作业岗位隐患排查标准,做到既能明确主管科室、车间、工段、班组等各级管理层对岗位检查的要素、频次,又能结合岗位特点和实际。目前冶金企业各个部门共制定、上报关键岗位隐患排查标准376个,如炼钢厂热修工岗位突出大罐砌筑质量验收、大罐烘烤制度落实、大罐罐壁残钢残渣清理等的检查。
各岗位人员可以通过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和移动隐患排查端调用企业安全检查标准库里面的安全检查表,对自己岗位涉及的安全隐患检查项进行逐项检查,使每个岗位检查标准内容统一,解决了因人员专业素质的不同造成的漏检现象,实现了“不是安全专业人,可干安全专业事”的目标。目前冶金企业已形成了“四定三不交”的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机制,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现了制度化、常态化,有效防范了隐患可导致的各类事故,保证了员工在生产劳动中的安全与健康。
2.2.2 重大危险源管理体系与应急救援体系的联系
(1) 理论基础:众所周知,事故隐患与重大危险源之间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内在联系[10]。一般来说,危险源是不等同或是包含在事故隐患之中的,危险源主要强调设备、设施、场所中存在或固有危险物质的多少,而隐患是出现了明显缺陷,比如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缺陷。在实际现场中,某一项重大危险源,比如锅炉等压力容器,如果存在着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等,那么这个重大危险源就会成为重大隐患。所以,在一定条件下重大危险源会被当成重大隐患的前置条件,而且不论是危险源还是隐患都可能造成同样后果的事故,这就要求企业在重大危险源管控和隐患治理这两个方面都要加以足够重视。
(2) 实际应用:由于冶金企业具有产业链长、生产工艺复杂、危害因素多的特点[11],生产过程中既有冶金工艺所决定的高热能、高势能的危害,又有化工生产具有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和高温高压危险,为了有效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切实做好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工作,防范各类伤害事故特别是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需要对冶金企业生产环境做到全面、彻底的评估,确保各项重大危险源能在管控之内。在对冶金企业生产环境进行安全评估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方法,如运用FMEA、FTA等危险分析技术有针对性地分析了重大危险源可能诱发事故的潜在危险状态,以及可能诱发成重大事故的原因和过程、事故模式、事故后果、已有措施状况等,为重大危险源的日常监控提供管理信息,最终构建了重大危险源管理体系流程,见图5。
图5 重大危险源管理体系流程Fig.5 Process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major hazard sources
2.3 应急救援体系宏观层面——发挥公司安全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
企业对应急管理体系乃至整个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宏观调控应能够覆盖以下三个方面,包括安全管理标准化的建立与执行、应急预案的制定以及事故的全局控制。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对生产事故的控制。依据这一方针,并针对冶金企业的安全生产实际,将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容分为三大块,分别是事故前的预防工作、事故中的应急救援工作、事故后的调查处理工作。根据上述生态系统理论,本文构建了冶金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宏观调控措施,见图6。
图6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宏观调控措施Fig.6 Macro-control measures for the production safety accidents in metallurgical enterprises
事前预防应体现在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的落实、制度的完善上,可将事故防患于未然。一直以来,衡量一个企业安全管理是否到位,企业是否安全,往往以是否发生事故来衡量,这种思想导致安全监管着重于判断是否发生事故,尤其重特大事故,忽视如何指导企业提高本质安全和安全管理水平这一根本点,并常出现疲于“求急”和处理重特大事故的情况。而安全管理标准化是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设备设施、运行控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并保持的过程,其诠释安全是一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状态,即安全管理标准化的程度,而不是发生事故。企业应通过安全管理标准化工作,保障班组层级安全管理制度的顺利开展,注重制度和文件的落实与执行,以此来保证安全生产。安全管理标准化能够为应急救援体系提供很好的PDCA流程平台。
图7 应急预案的生命周期曲线Fig.7 Life curve of the emergency plan
事中应急救援应体现在企业应急预案制定的合理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以及在应急处理时做到有条不紊、有的放矢。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救援工作,首先要做到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并制定应急预案,但应急预案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时代的进步而变化,因此以此为依据,本文从应急预案管理实效的角度出发绘制了应急预案的生命周期曲线,见图7。应急预案的生命周期曲线的纵坐标为预案的有效性,横坐标为时间,其生命周期阶段分为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孕育期,需先明确应急预案的内容是针对哪一类风险,确定需编制应急预案的级别及主题,并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应急预案,按照一定的框架结构编制新的应急预案初稿;在成长期,随着应急预案内容的逐步充实及完善,需明确风险存在的部位和与之对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其中包括各个部门行动时任务的分工、分工后应承担的应急责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调动的应急资源以及整个应急行动的决策、指挥和协调等内容,这样将影响应急预案的各类因素与环境相应的元素一一匹配,达到丰富应急预案内容的目的。
事后调查处理应体现企业对事故的全局控制能力,依据“四不放过”的原则处理解决事故,总结经验教训,有效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企业事故后的调查处理工作除了要调查事故原因、追查事故主体责任人之外,还应总结反思,通过统计调查等方法制定出有效的事故控制措施。
综上可见,围绕生产安全事故的控制,企业要全面展开全局控制的能力,从格局和流程上保证安全工作从基础做起,从现场做起的理念。
3 结 论
本文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的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并应用于冶金企业的实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够以全面、动态、整体、共生的视界看待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结构及其运行过程,改善了以往静态化观察救援行动的视野不足的问题。主要结论如下:
(1) 构建的冶金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的生态系统理论模型能够从动态、全面的角度观察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结构,层次化地观察其中人与企业应急文化的矛盾,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分析和解决员工遭遇事故时应急处理的问题,以及公司在事故应急处理过程中的调控问题,由于分层次的划分系统使得职能部门与领导层之间的职权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2) 构建的冶金企业应急救援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在微观层面为重点岗位员工配备了“应急处置卡”,有效增强了员工的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在事故发生初期可一定程度上防止事故的扩大;在中观层面将企业应急管理与日常安全隐患排查结合起来,形成了常态化工作,实现了“不是安全专业人,可干安全专业事”的目标,有效防范了安全隐患可导致的各类事故,保证了员工在生产劳动中的安全与健康;在宏观层面提出了应急预案生命周期管理理论,解决了企业在应急行动中的决策、指挥和协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