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领域的不正之风及其治理对策
2018-12-06叶修政
叶 修 政
(1.福建农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州 350002;2.农村廉洁建设研究中心,福州 350002)
引言
自1986年国务院开展扶贫工作至今已有三十多个年头,扶贫开发渐渐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近几年,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动,我国逐步由发展带动减贫的时代进入减贫左右发展的新时代[1],因此扶贫工作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中之重。随着脱贫攻坚步入关键期,扶贫脱贫的任务愈加复杂而艰巨,难度和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时期,扶贫领域却充斥着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只有及时纠正扶贫领域不正之风的苗头问题,才能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一、扶贫领域不正之风的体现与特点
扶贫领域的不正之风的种种体现就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作怪。《关于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中将扶贫领域作风问题归纳为六个方面25个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责任落实不到位、资金使用不规范、工作过程不精简、考核监督不合理。典型的有扶贫领域形式主义的盛行,各地各单位都强调留痕主义,把痕迹当成政绩,于是出现了为了留痕而留痕,并逐步演变为形形色色的报表、规整各类材料、不允许错漏字等繁文缛节的现象,这些使得基层干部绞尽脑汁在纸上下功夫,甚至偏离主业,并不能给精准扶贫带来实质效益。更严重的是,有些基层干部在脱贫成效上弄虚作假,瞒报上级部门,使得上级部门对基层的扶贫进展过分乐观,不利于下一步脱贫计划的有效推进。扶贫领域的官僚主义也愈演愈烈,有关官员害怕担当责任,在扶贫工作上打太极,脱离基层群众队伍,这些工作作风问题已然成为脱贫攻坚的一大障碍,出现了假下乡、假调研的脱离群众的行为。在扶贫任务开展过程中,一些基层扶贫同志怕担责任、怕冒风险,在扶贫资金使用中仅选择一些不用承担风险的项目或仅把扶贫资金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1]。长此以往,脱贫攻坚将陷入治标不治本的境况,最终将会使得贫困地区和群众利益受损,降低他们的获得感。
扶贫领域不正之风的特点有三:其一,范围较广。扶贫领域的不正之风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少扶贫负责和参与单位的工作效率都或多或少受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响。其二,根源较深。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某些思想和行为观念,如“官本位”“推诿扯皮”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部分干部的思想。其三,影响较大。不正之风已然成为了我们顺利完成2020年脱贫目标的拦路虎,它不仅会降低扶贫工作效能,同时使得扶贫成效偏离扶贫对象,从精准的滴灌重新变为漫灌的模式。
二、扶贫领域不正之风的成因分析
1.扶贫考核制度不合理。考核制度作为脱贫工作实施进展的有效监督工具,自推行至今,中央及地方都出台了严格的考核制度,但是考核制度没有经过有效的整合,出现了多头考核、层层考核、搭车考核等怪象。考核本是一把衡量效率的尺子,却因为过度的、形式化的扭曲使得基层干部不能轻装上阵。
2.扶贫高压下的繁文缛节。精准扶贫开展至今,基层单位出现了“文山会海”“稿来稿去”等乱象,第一线的扶贫工作者们没有深入基层了解当地的脱贫真难题,却因“开会”和“填表”耗光了工作热情。无论是贫困户本身还是脱贫工作者,都被繁重的表格压得喘不过气来,精准扶贫甚至被戏称为“精准填表”。精准扶贫手册本身是一根“拐杖”,是政府部门发力的有力抓手,如病历一样是为了更好地为扶贫工作服务,是脱贫工作良好的助推器。但是,有关部门本末倒置,处处强调扶贫工作需要留下痕迹,使得扶贫领域形式主义泛滥,使得扶贫工作仅停留在纸上功夫。
3.层层加码、层层加压使乡镇政府“不堪其压”[2]。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扶贫工作的压力越来越重,扶贫工作也越来越难开展,所有的上级下发的扶贫指标,下级政府只能照单全收,少有讨价还价的权利,这种压力体系成了滋生形式主义的肥沃土壤。
4.官员自身的主观因素。不能忽略官员自身的作风问题和责任担当问题,官员不作为、懒作为的思想从根本上侵蚀了官员的积极性,从而滋生“厌战”的懈怠情绪。与此同时,有些官员对于扶贫开发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力不足使得其开展工作时四处碰壁。
三、扶贫领域不正之风的治理对策
1.考核软着陆。考核制度作为扶贫指标的阴晴表,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首先,应该对考核制度进行有效整理、删除同类项。中央和地方各地政府对于基层的精准扶贫都有一套考核的尺子,但是通过整理和归纳发现有些考核标准大同小异,通过对考核制度的有效编整,减少考核频次,取消不必要的考核,因地制宜地应用特色考核制度。同时,配套群众满意度调查,对考核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有效约束,才能使得考核制度真正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2.过程精简化。首先,报表报数做“减法”,精准识别做“加法”[3]。扶贫领域要想逐渐从过程导向型向结果导向型转变,就要着力从报表数量上做减法,不让多余的报表降低扶贫领域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不能放松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精准扶贫贵在精准,而不是精准填表等程序化的文件。其次,打击“痕迹主义”还需扶正上梁。把痕迹当成政绩就是形式主义,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现象出现在基层,根子其实在上面[4]。上级领导下基层调研检查时只关心工作笔记、开会次数、发稿数量等形式上的工作量,没有亲自到贫困户家中嘘寒问暖,没有深入基层群众,这样久而久之,“上有所好,下有所效。”达成了一种默契和惯例,使得“痕迹主义”盛行。所以,还是要在上级领导的作风问题上落实,加强培育领导干部的务实精神,从领导干部出发,检查评比落到实处,不崇尚把痕迹当成政绩,杜绝走马观花式的调研。上梁扶正,下梁更正,正所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如此,便可齐力聚焦脱贫攻坚。最后,数字政务化解文山会海。随着数字中国会展在福州的落幕,数字政务越来越受到政府机关的重视。数字政务是以现在大数据时代为背景,通过网络等线上的信息化渠道推进政务的实施,可以免去传统政务中间的琐碎细节,达到高效、透明地落实政策实施的效果。加快数字政务的建设,可以有效地避免掉入“文山会海”的泥潭之中。
3.责任分流制。实行责任分流就是让上级政府不再只是背后的指挥者,在脱贫攻坚的高压下也与基层政府并肩作战。上级政府在向下级政府统一布置任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好高骛远。下达任务的同时与下级政府签上“生死状”,共同面对扶贫开发中的难题,并给予下级政府更多的自主权。首先,放宽对下级政府的经济限制,简化扶贫资金申报的程序,下级政府对于资金的使用和调配有了足够的自由以后,就可以放开手脚开展工作。其次,放宽对下级政府的项目申报限制,当地政府更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扶贫,所以上级政府要重视基层的创新能力,对于特色项目申报不能搞“一言堂”,对于可行性强的需要大力扶持,这样有利于释放下级政府的活力。实施责任分流制之后将极大缓解基层干部的压力,给他们减负,不让上级政府只是充当政策精神的传话筒,让扶贫的责任状由上下两级共同承担,真正让上级政府在发声的同时也做实事,不能让扶贫的重担完全由下级政府承担。
4.监督多元化。首先,引入媒体监督,在政府把关的同时需要增加一个可以对政府部门起到有效监督作用的环节。这时就需要媒体的介入,媒体的进入机制不仅可以监督政府部门的扶贫成效的真实性,媒体有序参与监督可以曝光和揭露一些数据作假、谎报数据的乱象,同时可以鞭策基层扶贫落实落细,通过媒体监督减少基层干部推诿责任的情况发生。其次,引入群众监督,扶贫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所以最有发言权的还是群众本身,不能让政府部门搞一言堂,扶贫的效果和脱贫的满意体验只有民众的声音才是最有力的。所以,要拓宽贫困群众发声的渠道,同时要防止政府对困难群体反馈的二次加工,要让群众的心声直接有效地表达出来,让精准扶贫政策从群众出发最后也落回到群众本身。只有这样打出“政府+媒体+群众”的组合拳,才可以在确保体制外监督的同时兼顾民主监督,使得单极监督升级成多极监督,从而确保扶贫成效。
结语
无论是参照历史实践的经验,还是为响应党中央的高度号召,脱贫工作都是事关民生的重大工程,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精准扶贫贵在精准,与形式主义互不相容,精准扶贫贵在实事求是,与官僚主义同样互不相容。“为政贵在行。”想要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需要工作落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5]。如果任由扶贫领域的歪风盛行,那么扶贫成效就会大打折扣乃至会失败,所以越是到了脱贫攻坚关键期,从根源上纠正扶贫领域不正之风的问题越是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