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抚仙湖湖泊缓冲带的构建方法

2018-12-06池艳峰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缓冲带抚仙湖入湖

池艳峰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北京 100029

我国人口众多,且多逐水而居,许多湖泊的缓冲带被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体水质逐步恶化。要改善其水质和生态环境,缓冲带的修复和构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笔者以抚仙湖缓冲带为例,对缓冲带的修复和构建进行研究和探讨。

1 抚仙湖缓冲带的现状及问题

抚仙湖属南盘江流域西江水系,流域总面积674.69km2,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水质I类。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其水质和生态环境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1.1 缓冲带内污染负荷产生量大

根据测算,抚仙湖缓冲带内污染物产生量COD、TN、TP、NH3-N分别达到整个流域污染负荷产生量的3.7%、8.6%、8.8%和10.1%,单位面积污染负荷产生量大。

1.2 污染负荷入湖率高,直接威胁湖泊水质

缓冲带直接临湖,污染物入湖率高,且缺乏植被拦截过滤,缓冲带外围污染物通过直排或漫流进入缓冲带,直接威胁湖泊水质,造成沿岸水质下降。

1.3 缓冲带被人为侵占,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抚仙湖缓冲带超过80%为农田,其余19%约为村落或景区等,仅有约1%为自然缓冲带。当地人为干扰较为严重,缺失自然植被,鸟类栖息场所不足,成为整个流域的重点污染区,已经失去了应有的生态环境功能。

2 抚仙湖缓冲带的界定

目前国内对于缓冲带范围的界定没有明确依据和规范,理论上缓冲带宽度越大,对于湖泊保护越有利。但在实际界定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经济、民生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实际地形和现有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缓冲带的修复和构建。

抚仙湖缓冲带的界定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因素。

2.1 法律法规

《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最高蓄水位1722.5m沿地表向外水平延伸100m的范围为一级保护区”(以下简称100m范围线)。

2.2 土地利用

在界定时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当抚仙湖最高水位线与公路等具有隔断性的土地利用重合时,考虑将其作为缓冲带边界。当100m范围线穿过公园、绿地、湿地等时,考虑将其全部纳入缓冲带。

2.3 经济民生

缓冲带的界定还应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和人民生活,避免给地方经济造成不当压力,影响周边人民的收入来源。因此当100m范围线穿过农田时,根据其种植结构、污染状况及农田多寡,适当放大或缩小。当穿过村落、景区等土地利用类型时,将其划至缓冲带外,以减少征地拆迁带来的压力。

最终抚仙湖的缓冲带确定为总长度100.8km,总面积约8.22km2(约12,336亩),最宽300m,最窄5m。

3 抚仙湖缓冲带的构建思路

缓冲带的功能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包括:隔绝人为干扰,避免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湖泊;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各类动植物提供生存条件和栖息场所;削减污染源,对内部及周边产生的各类面源污染进行截留、净化,保护湖泊水质。

抚仙湖缓冲带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原有功能遭到破坏,需要针对受破坏的功能逐一进行修复。例如,沿缓冲带界线建设绿篱带,采用隔绝性能较好的小型灌木密植或围栏等,隔绝人类和牲畜对缓冲带及湖泊的干扰;利用现状条件,构建具有较强净化功能的生态透水净化带,如下凹式绿地、小型湿地、净化塘、生态沟渠等,对内部及周边面源污染进行截流净化;在整个缓冲带范围内,构建乔灌草复合带,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恢复种植各类植物,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4 抚仙湖缓冲带分区

抚仙湖缓冲带较长,各段差异明显,为便于管理和实施,并使构建方案更具有针对性,考虑从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类型、污染源特点以及不同的环境问题等因素,将缓冲带分为澄江一区、澄江二区、江川区和华宁区四区。

澄江一区地形平缓宽阔,人口、河流和污染负荷较为集中,当地有9617人,8条主要入湖河流,46%的污染负荷通过此区域入湖。缓冲带平均宽度较大,现状主要为农田和景区酒店,其次为村落。

澄江二区内有4409人,仅次于一区,当地有5条主要入湖河流,23%的污染负荷通过此区域入湖。缓冲带内主要有景区、公园、宾馆及农田,其外围受城镇化建设及开发强度较大。

江川区地形低矮狭长,内有2404人,8条主要入湖河流,28%的污染负荷通过此区域入湖。缓冲带内有两处大型景区,土地利用以农田为主,村落较少。

华宁区地形陡峭狭长,缓冲带内无村落,土地利用主要为山体和生态林地。

5 抚仙湖缓冲带的构建方案

基于缓冲带范围的界定、分区,结合构建思路,对缓冲带进行针对性的构建。

5.1 绿篱带

整体以植物篱为主,采用密植灌木,拦截人为干扰,分散地表径流,降低流速和拦截泥沙等。局部设置铁丝网+攀援植物,强化隔离功能,宽度以3m为主,澄江一区、二区、江川区分别为5.2km、8.4km和9.1km,华宁区因无农田和村落,未建设绿篱带。

根据周边环境和需求建设3种绿篱带:

开放型与现有景区相协调可供游人游览休憩,此类型主要分布于澄江一区、二区和江川区。该类型绿篱带根据景区现状设置一定数量的进出通道,并在内部设置人行便道。

半封闭型为主要形式,预留一定数量的进出通道,便于周边居民湖中捕鱼或管理人员进出,分时段开放或进行封闭管理。

封闭型完全杜绝人为干扰,保护流域生物多样性,如鸟类栖息地、抗浪鱼保护区等。

5.2 乔灌草复合带

以乔木和灌木为主,草被自然恢复为主。部分地形坡度较大、土层较薄处,以耐旱、耐瘠薄的灌木为主。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采取不同植物组合。

村落、农田:物种选择生态型、景观型相结合,选择一些高大抗风物种,搭配开花灌草,形成色彩丰富的小环境,并适度种植经济作物。

山体、公路:邻山植物选择水土保持能力强,防风固沙、耐瘠薄、耐干旱的植物,可以达到水土保持,减少入湖泥沙的作用。邻公路行道树,根据缓冲带所在位置,统一考虑布局,其他物种选择以环境效益为主。

景区型缓冲带:在保证环境效益的前题下,可与现有景区环境相融合,细化植物,采用小面积种植,形成四季有景的观赏效果。

5.3 生态透水净化带

根据计算分析,抚仙湖流域30%的污染物为地表漫流过缓冲带进入湖泊,生态透水净化带的建设是拦截、过滤此类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透水净化带主要利用现状和地形整理,形成下凹式绿地,选择配置净化氮、磷能力强的低矮灌木和草被,通过滞留、吸收与分解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此外,还对缓冲带内的农田沟渠和鱼塘等进行改造,种植水生或湿生草被,形成生态沟渠和生态塘,进一步削减污染物。

6 思考建议

(1)缓冲带构建时要对物种的选择进行慎重考虑,尽量以本土先锋物种为主,避免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产生破坏。

(2)应重视建成后缓冲带的维护与管理,并有效配套相关设施,如灌溉系统、管理通道等,使其长期有效发挥生态功能。

(3)对周边无法清退的农田、村落、景区、酒店等,要加强管理,避免其对缓冲带及湖泊水质产生不良影响。

(4)在进行缓冲带构建的同时应考虑整体的景观效果,做好物种的选择、搭配及布局。

(5)缓冲带的物种选择应适当考虑一定的经济树种,为失地农民减轻经济损失,为后期管理维护增加经济来源。

猜你喜欢

缓冲带抚仙湖入湖
河岸缓冲带植被布局对氮流失的影响
环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特征及入湖污染负荷估算
太湖TN、TP、蓝藻生物量变化趋势
抚仙湖,万顷平湖一鉴清
抚仙湖恋歌
走进抚仙湖
入湖河口湿地恢复与重建规划设计初探——以资兴市兴宁河入湖河口湿地为例
云南省抚仙湖流域水权制度建设研究
太湖流域流经不同类型缓冲带入湖河流秋、冬季氮污染特征∗
滇池入湖河流磷负荷时空变化及形态组成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