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组织中的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述评

2018-12-06

金融经济 2018年6期
关键词:回答者学者个体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公认为组织创新最重要的根源性战略资源。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个人或公司所面临的机会集合是个人所拥有知识的函数”。唯有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与组织才能在竞争中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而有效的知识管理依赖的是每个组织个体能够进行充分的知识共享。虽然已经有大量的学者对于如何促进知识共享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但管理实践中的知识共享却并不如想象般顺利,很多企业尝试了种种促进知识共享的措施:如搭建知识管理平台、提高物质奖励、规范共享制度、营造共享的企业文化氛围等,都未达到预期效果。

一、知识隐藏的内涵

Connelly等学者(2008,2012)在经过对知识共享不成功背后原因研究中逐渐梳理出知识隐藏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明确定义:知识隐藏是指在组织中当面对来自同事的知识寻求时,个体(知识所有者)故意保留、隐藏知识或刻意掩饰从而不进行分享的行为。而个体进行知识隐藏的主要方式有三种:规避隐藏、装聋作哑和合理隐藏。1)规避隐藏(Evasive hiding):当面对来自同事的提问时,提供给问询者一些别的信息从而代替其真正需要的信息或拖延时间承诺后续给予帮助但实际并不会;2)装聋作哑(Playing dumb):当面对来自同事的提问时,回答者假装不知道问询者在讲什么或者表明自己对所问主题不了解从而不回答;3)合理隐藏(Rationalized hiding):当面对来自同事的提问时,回答者表明问询的知识属于机密不能分享或由于他人指示不被允许进行分享。

二、知识隐藏与相关概念区分

由于知识隐藏概念本身是在研究知识共享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它与知识囤积、知识分享匮乏、反生产工作行为、工作场所侵犯行为及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等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关性,但它与其他行为截然不同。从其定义来看,知识隐藏有自己的特征区别于其它行为,它是一个独立的变量。首先,知识隐藏发生情境特定,是一种一对一,有提问者和回答者的问询情境,与二者间的关系强度、回答者的个人性格或有限理性判断密切相关。而其他行为没有特定发生情境,可以是个体对个体、个体对群体或群体间等;其次,知识隐藏具有故意性,个体会因贪权、懒惰或亲社会性等各种原因向问询者故意隐瞒本知道的知识不告之,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而知识囤积侧重的是对知识的积累,不考考虑知识能否被分享。知识分享匮乏可能仅仅是由于分享能力不足或者遗忘导致知识转移不畅;最后,知识隐藏没有故意伤害意图,知识隐藏行为是在问询过程中被动决策行为,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保护组织,没有对他人或组织造成伤害意图。而反生产工作行为、工作场所侵犯行为及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等行为都是对组织或个体直接或间接造成有意伤害的行为。

三、知识隐藏的影响因素

关于知识隐藏行为的形成机制,已有国内外学者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经济学领域多种理论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研究解释理论主要有社会交换理论、领地行为理论、心理所有权理论、调节焦点理论、资源保存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经济交换理论和成本收益理论。

研究涉及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层面: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及知识特性因素。影响知识隐藏的个体因素有大五人格(Lin & Wang 2012)、人际关系(姜荣萍 2013)、权力与利益的衡量(Gray 2001)、领地原因(Brown 2005),对自身的保护(张玉华 2004)、或由于个体差异而感知到的不公平、不信任、互惠互利或权力(Connelly 2006)等;组织因素有组织内知识共享氛围(Connelly 2012)、来自组织的支持以及组织归属感等;知识特征因素主要包括知识的默会性、复杂性及任务相关性(Connelly 2012)。

四、知识隐藏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由于知识隐藏的概念是从国外学者研究提出,尤其是在Connelly(2012)对知识隐藏进行多维度明确定义,且采用经验取样法获得信度效度可靠的量表,自此国内学者普遍以此量表为准,开始对知识隐藏问题的摸索研究。国内研究最早以姜荣萍、何亦名学者开始,他们最初验证了关于知识隐藏(三维度)的测量问卷,并探讨了人际因素(人际不信任、消极互惠规范)和组织因素(组织氛围)对知识隐藏的影响(姜荣萍、何亦名 2013)。在确认关于知识隐藏测量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前提下,姜荣萍、何亦名(2014)基于智力型组织实证调研发现心理所有权对知识隐藏和领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领地行为在心理所有权与知识隐藏之间起中介效应。再次针对互联网行业员工对人力资本产权不确定的感知,研究了人力资本收益权不确定性、支配权不确定性及使用权不确定性对知识隐藏的影响(姜荣萍、何亦名 2016)。而近几年国内其他学者研究继续从不同理论角度探寻影响知识隐藏的前因变量,并呈现多样化研究氛围:潘伟、张庆普(2016)以心理所有权理论为依据,探索了感知的知识所有权及激励氛围对知识隐藏的影响;黄爱华、黎子森(2016)从资源保护理论出发,发现工作不安全感对知识隐藏有正向影响,进而影响员工的创造力;张笑峰、席酉民(2016)从领导风格切入,探讨了伦理性领导对员工知识隐藏的影响机制;孙晓雅、陈娟娟(2016)以社会困境理论为基础框架,运用经济学囚徒困境和公共物品困境理论对知识隐藏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林陵娜等人(2015)实证研究表明知识共享自我效能、个体结果期望、外生激励、分配公平、互惠对知识隐藏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尚玉钒等人(2016)也从领导层面入手,研究了领导语言框架对知识隐藏的影响。

五、未来研究展望

由上可见,一方面国内学者们已开始对知识隐藏现象开始关注,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另一方面应该看到目前的研究触及面及研究深度仍远远不够,因此,对于知识隐藏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的空间值得进一步探索。本文认为未来对知识隐藏研究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1.对知识隐藏构念的进一步验证。目前对知识隐藏构念的研究尚不成熟,对其概念的定义涉及场景(一对一的提问与回答)比较单一,不能涵盖工作中其他场景的知识隐瞒行为,如一对多的隐藏行为,后续可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2.探讨知识隐藏产生的结果变量。在知识隐藏的前因变量及中介变量研究上学者已经开始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探索,但是知识隐藏行为到底对个人、对组织会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利害孰轻孰重,仍少有研究。只有从更多数据研究中明白这种行为会对组织的知识创新活动带来多大阻碍作用,才会真正引起组织的重视。

3.知识隐藏的跨层次研究。目前对知识隐藏现象的研究主要针对个体层面,在其他层面上对知识隐藏研究较少。如个体间的知识隐藏行为是否会受到组织内社会网络、权力距离、团队氛围等影响,需要未来进行进一步考察。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1] Connelly C E,Zweig D,Webster J,et al.Knowledge hiding i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2,33:64-88.

[2] 姜荣萍,何亦名. 工作场所中员工知识隐藏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0):128-132.

[3] Gray P H.The impact of knowledge repositories on power and control in the workplace[J].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eople.2001,14(4):368-384.

[4] Brown G,Lawrence T B,Robinson S L. Territoriality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5(30):577-594.

[5] Connelly C E,Gallagher D G. Independent and dependent contracting:meaning and implications[J].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Review,2006(16):95-106.

[6] 何亦名,姜荣萍. 组织中的知识隐藏行为:回顾与展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3).

[7] 何亦名,姜荣萍. 互联网行业人力资本产权的不确定性与知识隐藏的关系[J].广东社会科学,2016(2):20-28.

[8] 潘伟,张庆普. 感知的知识所有权对知识隐藏的影响机理研究_基于知识权力视角的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6(28).

[9] 黄爱华,黎子森. 工作不安全感与员工创造力:知识隐藏的中介作用和任务互赖的调节作用[J].组织管理.

[10] 张笑峰,席酉民. 伦理型领导对员工知识隐藏的影响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6(10).

[11] 孙晓雅,陈娟娟. 基于社会困境理论的知识隐藏机理研究[J].理论探讨,2016(30).

[12] 林陵娜,施建刚,唐代中. 考虑知识隐藏的项目团队知识共享激励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5):162-170.

[13] 尚玉钒,徐珺,赵新宇,许夏陆. Web2.0情境下基于调节焦点理论的高校科研团队知识隐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11):83-94.

猜你喜欢

回答者学者个体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接梦话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学者介绍
分答与知识共享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留学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