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型口语交际课操作策略
2018-12-05钟艳珍
◇钟艳珍
一 什么是生活型口语交际课
生活型口语交际课,就是从学生生活中发现值得交际的话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讨论,以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生活型口语交际课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即着眼于讨论生活现实问题,但是否能解决问题,不是交际目的。其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生活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进而影响和改变学生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二 生活型口语交际课的操作策略
生活型口语交际课的操作策略为:发现交际话题—进行交际准备—开展交际活动—延伸交际生活。
1.发现交际话题。
话题的发现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交际话题的发现者主要是教师。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有了自主发现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生活话题。
2.进行交际准备。
如果是教师发现的交际话题,准备工作主要由教师来做,可以不让学生事先知晓。如果准备过程必须让学生参与,教师也不必把准备的动机和原因告诉学生,以增加交际活动的神秘感,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如果是学生提出的交际话题,准备工作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对学生的准备进行指导,同时教师本人视交际话题的性质与内容作相关准备。
3.开展交际活动。
这一环节应注意以下要素:
首先,创设生活情境,引入话题。要注意三点:①情境的创设,可以由教师来做,也可以由学生来做,还可以师生合作来做。②情境的内容,要视交际内容而定。③营造交际氛围。创设情境时,要注意营造出平等、和谐、民主的交际氛围。
其次,紧扣交际话题,讨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小组交流是最主要的方式。要注意以下问题:①时间调控。活动时间不统一规定,由学生自己把握。可让讨论意见一致者,或还存有疑问但不能解决的学生,先个人思考、整理讨论结果,等待尚未讨论结束的同学。这样既照顾了全体,又不浪费时间。②行为调控。话题提出后,先安排学生静心思考几分钟,当每个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后 (可通过举手调查),再进行小组交流。这样既便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也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
4.延伸交际生活。
视学生交际的进展情况,适时进行总结。没有讨论和交流好的话题,可以再找专门的课堂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讨论和交流。课堂讨论不是为交际而交际,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因此,一次课堂讨论并不能立刻解决什么问题,要让学生带着思考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验、锻炼和成长。如:
有段时间,我校孩子流行玩溜溜球。一时间,玩溜溜球蔚然成风,有的孩子忍不住,上课也要偷偷玩一会儿。
溜溜球究竟有着怎样的吸引力?我决定一探究竟。
下课了,我向一个孩子借来一个溜溜球,在办公室舞弄起来。令我吃惊的是,我居然玩不好这个小玩意儿。看来,还得请教我的“弟子”了。请谁来教我呢?
上课了,我手拿溜溜球进了教室。孩子们莫名其妙,有人紧张了,莫不是又要挨批评了?我环视一下全班,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的拿手好戏玩溜溜球,老师弄了好久也玩不好。这节课老师拜师来了,你们愿意教教我这个大朋友吗?”
孩子们马上议论开了:“老师也想学?”“那东西我最会玩了。”“哈,我更厉害,都玩过好几个溜溜球了。”……
“怎么,你们不愿意教我?”
“愿意。”孩子们激动地回答。
“那就请同学们准备准备,想想溜溜球该怎么玩,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谁想好了,准备充分了,就请他当老师的小教练。”我抓住时机,布置“任务”。
孩子们对这个任务很感兴趣,就连平常不爱说话的学生也和同桌津津有味地议论着。
交流以后,我请学生当小教练。孩子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都想给老师“传经送宝”。他们一个比一个说得完整,一个比一个说得生动,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在孩子们的细心解说下,我这个“笨手笨脚”的老师终于学会了。孩子们特别高兴,我也会心地笑了。我拿出粉笔,刷刷地写下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溜溜球玩出的名堂。“同学们,我们不但要把溜溜球玩好,还要把溜溜球的玩法说好。我们不但要交流玩溜溜球的方法,还要交流玩溜溜球的感受、趣事,好不好?”
同学们“幡然醒悟”,原来这又是老师精心策划的 “圈套”。他们的热情并没有因此而减下来。对溜溜球,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有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有的小组一边说一边用手势比画着,有的小组不断传来开心的笑声,有的小组居然向我提出了“不情之请”──可以拿出溜溜球演示一下,进行口语交际吗?我没有拒绝,但告诉他们:“这堂课可以,其他课就不行了。”在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中,我和他们坐到一起,分享着他们的喜悦……
几分钟后,我指名上台交流,很多同学都说得很好,甚至还能用上一些优美生动的词语,如:刚柔相济、忽上忽下、瞅准时机、难以忘怀、哈哈大笑、不分胜负……这只是二年级的孩子啊,居然能把他们玩的过程说得如此生动!
三 生活型口语交际课要注意的问题
1.要简化教学过程、形式和手段,给口语交际课“松绑”。
目前的口语交际课,形式繁杂,手段多样,教师辛苦,学生受累。很多教学环节和形式是“花”的、“虚”的。 如“春天在哪里”口语交际课,一位教师这样展开教学:
教师点击课件,屏幕上出现了春天的画面,喇叭里响起《春天在哪里》的歌声,学生跟着一起唱起来。在歌声中,老师说:“同学们,让我们坐上小火车,在歌声中去寻找春天吧!”
接下来做游戏。老师当火车头,学生牵着老师的衣服,迅速连接成一列“火车”。老师带着学生在教室里转圈,找寻“春天”。
“小火车”到站了,学生回到座位上,开始汇报自己找到的“春天”。(其实,学生只是看到了教室四面的墙壁)
接着,老师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春天”画下来。于是,交际课变成了绘画课。
学生画完了,就开始介绍自己的画。此时,下课铃响了……
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参与交际,想了许多办法,但收效不佳,反而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因此,我们要简化口语交际课的环节,给口语交际课“松绑”。
2.突出“交往”,体现口语交际课的特点。
交往是口语交际最本质的特点。离开了交往,口语交际将无法实施。一是在内容选择上,要有互动性。如口语交际“猜谜语”,老师先用卡片出示谜面,请学生猜,谁猜对了,美丽的卡片就送给谁。然后继续猜谜,要求不但猜出谜底,还要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接着,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谜语说给大家猜。想让谁猜就请谁,而且要问问他是怎么猜出来的。最后,请每组组长把他们组选出的谜语贴在教室周围,请其他组同学猜一猜。如果猜对了,就把谜语送给他。猜谜语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教师先出示自己收集的谜语让学生猜,构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然后让学生互猜,构成了生生之间的互动。二是在情境创设上,要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如口语交际“奇妙的动物世界”,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身边有哪些动物,然后播放《动物世界》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动物。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了解了哪些动物的习性,除了视频里介绍的动物,还了解哪些动物的习性。学生选定自己比较了解的一种小动物,向组里小朋友介绍它的生活习性,谈谈自己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的趣事。同学讲的时候要用心听,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组内选代表讲给全班同学听,大家提问,请发言的同学补充。在这一情境中,先是教师、学生交流互动,接着是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互动,最后是全班学生都参与了交流。
3.重视口语交际过程中的评价。
口语交际的评价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关系如下图:
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心中应时刻装着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评价中,要用眼睛温柔地看着学生,用平和的语言与学生交流,用轻柔的动作关爱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要尊重同学,语言文明,落落大方。课堂评价实际是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过程。一位教师教学五年级“劝说”一课,有如下的评价:
师:这位同学认为这位“爷爷”劝说的时候不仅注意对方,而且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注意自己是以老爷爷的身份在和别人交流,交流效果很好。哪位同学还能从“说”的角度评一评谁说得好?
生:我觉得“班主任”说得很好,当老爷爷说“学校是学知识的园地,不是劳动的地方”时,班主任马上说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我觉得她能以理服人。
师:是啊,这位“班主任”很善于引经据典,用名人名言增强语言的说服力!你听得真仔细!
生:我觉得“教导主任”演得有点欠缺。劝说别人的时候不应该结巴,应该说得非常流利。
不难看出,教师非常重视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不是教师一人说了算,而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循着学生的发言,采取肯定他人的方法,把交际策略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