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好大学综合排名评价体系研究
2018-12-04段淑君张海龙
段淑君 张海龙
摘 要: 近年来,对高校排名的研究层出不穷,从广受瞩目的ARWU(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世界大学学术排名),THE(Times Higher Education,泰晤士报高等教育),QS(Quacquarelli Symonds ,夸夸雷利·西蒙兹),USNWR(U.S News & Word Report,《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四大世界大学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到我国的武书连、校友会和最好大学排行榜等,都表明对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视程度,本文通过对2018年最好大学排行榜的分析,发现该评价体系存在评价目的不明确、用一套指标评价不同高校和学科、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严谨性不足等问题有待改善,需明确高等教育评价本质、设计各类高校和学科的配套评价体系、全面设置评价指标并合理分配比重、坚持分类指导和分层次评价相结合、设置与时俱进的评价体系等采取一系列措施完善。通过大学排名可以看出高校自身的差距进而提升完善,将排名与实际情况相比较又可以反映评价体系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词: 大学综合排名 高等教育 教育评价 评价指标
一、2018年最好大学排行榜基本概况
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然而,具体到每一所大学,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千差万别,职能定位也因此而有所不同,就有了综合性大学、教学型大学等之分。《大学排名的柏林原则》指出:“排名应该认识到高等学校的多样性并考虑到它们不同的使命和目标。”因此,为了大学比较的公平,“中国最好大学排名”设计了1个综合排名加多个单项排名的排名方式。综合排名针对的是培养本科生且科研规模在一定水平以上的大学,而各个单项排名则从不同角度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大学进行了分别排名。本文仅对综合排名进行分析研究。
2018年最好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涵盖人才培养(45%)、科学研究(40%)、服务社会(10%)和国际化(5%)四个维度,其中新生高考成绩30%反映了学生和家长对大学人才培养声誉和能力的认可程度,毕业生就业率10%反映了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成果的接受程度,并首次引入“社会捐赠收入5%”指标用来测量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声誉①,科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数量、论文质量、高被引论文、高被引学者4项指标体现了国际学术共同体对大学科研工作成果和影响力的意见,分别占比10%,服务社会方面的企业科研经费和技术转让收入2项指标反映了企业对于大学技术创新能力和贡献的真实判断,各占比5%,国际化方面的留学生比例体现了来华留学生对大学国际声誉和国际化教育环境的印象和选择,占比5%。因此排名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大学的竞争性地位。
二、排行榜指标数据的基本说明
以排行榜前十强大学的指标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
1.在人才培养一级指标下,毕业生就业率与新生高考成绩并非一定成正相关关系,如上海交通大学高考成绩得分仅90.5,远低于清华大学100分和北京大学96.4分,但其毕业生就业率98.65%却是在十强高校中最高的。这一点表明,即使入学成绩不甚理想,在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后仍可能获得与当初截然不同的结果。而良好结果的取得更是得益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强大的师资力量、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的校园文化、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到完善的教学设施、健全的体制机制等各类有形无形的教学资源,无一不是学校实力的体现。因此,生源质量与毕业生就业率3∶1的权重应适当调节,以便更客观地表现高校竞争力。
2.科学研究占比40%,四个二级指标各占10%,这一指标旨在表现高校科研实力,最直观的就是相关论文数据,虽直接却片面;然科研人才(体现师资力量的雄厚程度)、科研基地(实验室、工程等)等都是衡量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过于以偏概全。
3.服务社会一级指标通过企业科研经费和技术转让收入两者来体现。科研经费的投入表明企业对大学科技服务能力的认可,技术转让的收入表明大学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通过经费与收入的转化率可以看出大学解决关键科技问题的能力。首先,从科研经费的数量看,理工高校的经费投入明显多于文科高校;其次,从经费与收入的转化率来看,排名第二位的北京大学为0.85%,而排名第六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為20.44%,这是由高校类型决定的。诚然,对于关键科技问题的解决,理工类高校比文科性高校更具优势,对科技服务的价值也更高。
4.国际化仅以留学生比例一个指标来衡量,未免过于单一。学生国际化除了较为表面的留学生数量之外,还有留学生的质量、留学的大学层次、留学生在国际上的表现等更为深层的指标可以体现。且国际化并不仅仅以学生国际化数量就足够体现,还应考虑到高校本身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与国外高校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全面考虑才能使指标表现更加丰富,评价更加公正严谨。
三、基于调查问卷的评价体系分析
针对软科发布的这个排名,笔者特设计了调查问卷收集相关人员对此评价体系的意见和建议。本次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50份。问卷的分析是利用问卷星网站自动生成的调查结果,结合高等教育评价的相关知识,对调查数据加以分析。总结问卷调查数据发现、指标及其权重的合适程度还有待改进,这一点有78.55%的被调查者在建议中提出,其次60.32%的被调查者认为该体系的全面性不足,严谨性有待加强,再有44.27%的被调查者提出是否用一套指标评价所有高校的疑问,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对这一方法的不支持态度,最后有11.30%的被调查者表明自己经历的评估与真正的教育评价背道而驰。通过调查了解、雷达图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对评价体系的研究,能够反映评价背后的一些隐藏问题。
1.难以明确高等教育评价的目的
“已有研究发现,大学排名影响了大学的行为表现:大学排名诱使大学迎合排名指标的评估方向发展——为了积极应对排名,大学改变了自身的行为,如重新分配资源、重新定义工作以及积极参与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等”②,伊斯培兰和高德(Espeland&Cauder;)认为。确实,由于人们在评价过程中极端看重评价结果,相对忽视过程,出现了方式偏颇的行为,造成为了评价的教育现象。
2.同一指标体系评价不同高校和学科的方式亟待改变
王晓燕在报告《从历史看未来—首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之路》中提到:“高等教育系统已经从单一结构转变为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结构复杂的系统。”③从学科角度讲,学科千差万别,必须充分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和特点,避免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层次学校所造成的僵化死板局面;从学校的历史传承和定位讲,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有其独特的品牌价值,显然,用一个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类型各异的大学和学科,难以反映各自的真实情况,体现不出自身的本质特点,因此这样的指标体系缺乏公正性。
3.评价体系的全面严谨性有待加强
指标权重过高,会过于关注高权重指标而忽略其他,过低则不足够引起重视而放弃,这样就导致评价体系的失衡。评价体系之所以能够客观反映高校的综合素质能力在于其指标因素的完整全面和科学合理,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中,较多采用形式化的操作性量化指标,描述性定性指标较少,难以评估出教育质量中的隐性特征,导致不能客观评估真实状况。只有科学严谨、全面完整的体系才能得出客观的评价结果,才能提出正确的改正建议。
四、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1.明确高等教育评价的真正目的
美国享誉盛名的教育评估研究专家斯塔弗尔比姆(L.D.Stufflebeam)说:“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prove),而是改进(improve)。”④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育工作的改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是对高等教育活动之中现实或潜在的价值加以判断,从而实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根本目标就是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即意在通过开展质量评价,发现被评高校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今后提出改进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评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切忌本末倒置。
2.为不同高校和学科配套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不同高校和不同学科之所以不同是由于各自存在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点,这样的差异意味着在评价时要各有侧重,不能一概而论,因此要有相应不同的指标来衡量。指标体系不同并不是整个评价体系完全不同,不用一套指标并非意味着不可以用相同的指标,而是指某项指标或许适用于A却不适用于B,在B处则要进行取舍或更换,或者一项指标在A处权重为20%,但在B处这项指标在衡量时更为重要,影响力更大,则需将其权重调整为25%。当然,无论怎样更改都必须在遵循客观事实,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原则的基础上,不能毫无根据,更不能过于主观。不同评价体系的设计并非空中楼阁,只要把握好高校之间、学科之间的显著区别,便能设计出真正合适的评价体系。
3.全面设置评价指标并合理分配权重
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莫过于评价指标及其权重。指标的不合理将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偏颇;权重的赋值合理与否,对评价结果的科学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置指标和分配权重时必须谨慎。评价指标的设计应能够客观反映高校各方面的实力,遵循系统性、相关性、层次性、客观性、公正性、动态性等原则,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后确定。指标设置要有主次之分,重要方面的指标可细致精确,并占据较大比重,次要方面的指标可相对粗放。合理的分配指标权重是量化评估的关键,操作时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等原则,根据各个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程度和影响力做出估计,然后给各个指标因素分配权重⑤。根据计算指标权重时原始数据来源及计算过程的不同,确定使用何种方法确定权重。
4.应坚持分类指导和分层次评价相结合
在庞杂的中国高校系统中,有些教师擅长科学研究,但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而有些教师是出色的教育家,但在科研方面并不优秀,因此,要根据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岗位教师的职责特点,分类型、分层次、分学科地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⑥;深化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广泛实施如效果评价、诊断评价等六维评教系统,也可在效果评价中建立基于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⑦的三层评估指标,进行教育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務能力素质双重考察、全面考核和突出重点相结合,注重对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贡献、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的综合评价⑧。
伴随着我国“双一流”建设的进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指标势在必行,既要在可比领域和具有显示度的指标上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又要建立具有中国风格的评价体系,只有如此评价,才能引导中国大学与学科走向世界一流水平与层次,进而实现教育强国的“中国梦”。
注释:
①软科.2018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正式发布[EB/OL].http://www.zuihaodaxue.com/news/20180226-583.html,2018.02.26/2018.03.29.
②Espeland, N.W. &Cauder;, M.. Rankings and Reactivity: How public measures recreate social world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7,113(1):1-40.
③杨楠,刘永武.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发展[J].北京教育,2017(1):12-13.
④叶怀凡.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19-20.
⑤王冀生.和谐评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4-8.
⑥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81.
⑦汤俊雅.我国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实践动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6(7):5.
⑧孔祥沛.全国教育评估机构座谈会纪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