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的供给侧改革路径:以“公共服务+”为视角
2018-12-04侯静玲
摘 要: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是解决公共文化领域“供需错位”的发展之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具有典型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特征,运用“公共服务+”逻辑框架,可以为公共图书馆的供给侧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改革的“公共服务+”逻辑,就是从资源配置与价值提升的角度,通过“服务内容+”“服务层次+”“供给主体+”“公共附加值+”等路径来健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满足社会和读者对公共图书馆服务需求的表达。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改革;供给结构;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8053
The Path of Supply-side Reform in Public Libr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Service +"
Abstract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public culture is th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upply and demand dislocation" in the field of public culture. The services of public librar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and public welfare. So the use of "public service +" logical framework can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public library.The "public service +" logic of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public library is to improve the service system of the public Library from the angle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value promotion, through "service content +" "service level +" "supply main body +" "public value added +" etc. to satisfy the expression of the service demand of public library.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 supply-side reform; supply structure; public service +
2015年11月,習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之后,“供给侧改革”在全国多个领域拉开了序幕,特别是针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服务供给改革不但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强力推进,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与研究。在诸多的公共服务领域,公共文化服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也成了文化领域近几年来着力推进的一项主要工作,且效果显著。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高票通过,则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推动着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在奔向文化小康的道路上快速发展[2]。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机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的供给侧结构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的成效。因此,本文以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的供给侧改革为目标,在“公共服务+”逻辑框架下,以我国公共图书馆如何结合公共图书馆公共性、公益性服务的供需特征为出发点,讨论了“公共服务+”视角下公共图书馆“供给方式+”“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层次+”“公共附加值+”等改革路径。
1 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改革的“公共服务+”逻辑
从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来看,公共文化服务就是政府以非营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在保证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到基本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保障公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3]。因此,我们也基于此可以认为公共图书馆以服务全社会为宗旨,它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而非个别群体,有着极强的社会属性和公益性,追求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即社会效益最大化。从供给侧改革视域来说,公共图书馆就是要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从供给主体、供给结构、供给内容创新以及供给与需求的对接等多个维度提高公共图书馆供给对社会全体用户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其本质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匹配,通过调整结构来提高公共图书馆供给质量。
从全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来看,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部署下,部分发达地区如嘉兴、东莞目前已完全建成了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根据文化部于2017年7月印发的《“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4],到202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设施网络、文献资源保障能力、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的标准化与均等化水平、信息网络等新技术应用、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法律保障、社会力量参与、用户的服务满意度等各项工作都将得到长足提升或发展,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将完全建立。
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实践来看,政府对图书馆的持续投入保证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顺利开展。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国家为全国公共图书馆(1个国家级图书馆、39个省级图书馆、369个市级图书馆、2744个县级图书馆)财政拨款1415668万元[5],并保持财政拨款连年增长的势头。然而,增长的经费并不意味着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增长,如在西部基层图书馆,年投入主要还只是免费开放经费。不同省份、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也非常悬殊,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6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6]显示,2016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90163万册,人均0.66册。而2015年底的数据显示,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量最高的是上海市,为3.13册,最低的是河南省,为0.26册,河北、湖南、安徽、贵州等省均低于0.4册。由此可见,区域差异导致的供给失衡状况也较为严重。同时,增长的投入经费也并不意味着服务能力的提升,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和提升服务供给效能,同样存在着难题。
综合以上现状和分析,我们可以将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公共服务+”逻辑归纳为:在国家对公共图书馆建设高度重视和“十三五”发展目标确定的宏观背景下,从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角度,图书馆需推进“服务方式+”“供给主体+”,打造立体化、多样化、差异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体系;从不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市场的竞争力、创新性角度,图书馆需推进“服务层次+”“公共附加值+”,打造有重点突出、颇具地方特色、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实现,需要各级政府不断提高对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地位认识及投入保障,图书馆人也要以“有为”来争取“有位”,最终运用“公共服务+”的逻辑构建公共文化领域的创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2 “公共服务+”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改革
2.1 公共图书馆的“供给方式+”改革
2017年7月26日,文化部官网发布了《“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对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保障、总分馆制、人才培训、社会化建设、新技术应用等做出了明確发展目标,因此也被业界誉为基层图书馆将迎来发展春天[4]。事实上,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确实带动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效能提升与方式创新,但在信息获取越加便利的信息化时代,随着数字阅读、移动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越被用户所接受,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并未提升,反而有下降趋势,因此在国内,“图书馆消亡论”自上世纪末被提出以来至今仍屡被提及和讨论,而英国近年来发生的图书馆经费消减和关门现象[7],也在加深着人们对图书馆未来发展走向的严重担忧。笔者以为,这种现象和担忧的产生,固然有信息社会的民众数字阅读、社交社会的信息来源多中心化等外界冲击的结果,但也离不开图书馆对自身服务方式这一能影响用户粘度与感知存在的忽略。公共图书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图书馆,虽然图书流动车、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数字化、移动化建设项目的投入增加和丰富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但到馆服务、纸质文献仍是其主要服务方式,这也无形中拒绝了更为广大的用户享受图书馆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致使图书馆用户的到馆率不容乐观。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6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66037万人次,尽管相比较于2015年的50896万人次增加了12.1%,但人均年到馆次数仅为0.47次,而同期美国的人均年到馆次数为4.9次[6]。运用“公共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改革,其中之一就是要对公共图书馆的供给方式即服务方式进行改革,推动公共图书馆在信用服务、数字服务、网络服务、虚拟服务等线上服务,以及流动服务、情报服务、空间服务、讲座展览等线下服务方面做出方式创新,丰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2.2 公共图书馆的“供给主体+”改革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公共性和公益性,然而,由于我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推进相较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仍显落后,公共图书馆服务如同其他所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一样公益性有余而公共性不足,并主要表现在供给主体方面,公共图书馆“多元”主体仍只是一个理念与口号。这一窘境的造成,既是“政府失灵”也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视角来看,现代政府虽然虽肩负着公共服务供给的职责,主办公共图书馆也是政府无可推卸的职责,但公共图书馆的公共属性决定了政府也需承担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而非全部的直接供给保障,应当将工作重心由直接供给转向决策规划、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并在此过程中培育多元供给主体。从市场平衡的角度来看,近些年虽然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乃至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的社会力量、社会组织(主要指非政府组织,既包括盈利组织,也包括盈利组织)越来越多,但不管是在数量、专业性、服务内容、经费投入、持续性等方面,还是在市场竞争、格局重构等方面均存在着难以近期解决的问题。因此,公共图书馆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让供给主体丰富起来,而实现这一改革的实现,既需要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国家顶层设计、法律法规对社会力量加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倡导,也需要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平衡,即通过政府从“办文化”“办图书馆”到“管文化”“管图书馆”的身份转换,通过培育、孵化和扶持能参与公共文化领域的社会力量,进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领域和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之中,最终实现公共图书馆的“供给主体+”改革。
2.3 公共图书馆的“供给层次+”改革
不管是图书馆专业学科知识范畴下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所提出的“每个读者有其书”[8]、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所提倡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以平等利用为基础”“为用户提供便于获取的各种知识和信息”[9],还是我国政府《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所强调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10],都注重强调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保障性、公平性。但在“双创”成为国家战略、创新成为社会发展动力的当今社会,特别是在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从追求“有没有图书馆”迈入到了“如何建设好图书馆”这样全新的时代,创新毫无疑问也将成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动力。笔者以为,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其首选体现的供给层次上,即公共图书馆在保障广大用户基本服务的基础上,还需提升服务的层次水平,满足新时代广大用户的智库咨询、情报定制、社会教育、创意孵化、文化创意、休闲体验、第三空间等服务。如可通过加快新闻客户端、手机报、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移动媒体建设,推动新媒体在公共图书馆的普及应用,并在实践中寻求图书馆媒体平台与新兴媒体的最佳融合模式,最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整合共享分布于全国的图书馆服务资源,并将其通过知识图谱、关联数据、虚拟现实等方式呈现给大众,提升图书馆用户的服务体验和供给层次。
2.4 公共图书馆的“供给内容+”改革
在内容为王的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一样影响着图书馆服务效率。在传统的提供书籍、文献、数字产品的基础上,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VR、AR、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及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服务媒介,打破传统的服务时空限制,向用户提供创新的服务产品。如公共图书馆可以加强馆藏资源与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青少年题材、农村题材等选题的协同创作、出版策划,整合各类馆藏资源和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积极推行签约创作、招标创作,激发馆内工作者和社会读者的“双创”活力,生产一批能够丰富供给内容的 “文创”精品;也可以将现代技术运用到图书馆服务之中,打造智慧图书馆服务,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等。
3 结语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具备了制度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而“公共服务+”将会给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改革给予新的启迪与思路。在国家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和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改革的“公共服务+”逻辑,就是从资源配置与价值提升的角度,通过“服务内容+”“服务层次+”“供给主体+”“公共附加值+”等路径来健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满足社会和读者对公共图书馆服务需求的表达。笔者也深知,任何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绝非易事,其必然要遭遇重重困难与障碍,本文所提及的任何一条路径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存在的供需错位和矛盾,只有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才能最终寻求到真正解决我国公共图书馆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层图书馆供需错位的最佳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EB/OL].[2018-06-20].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0322/c117092-28218475.html.
[2] 奔向文化小康: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调查[EB/OL].[2018-06-20].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jrt/201724/21942
9.shtml.
[3] 齊勇锋,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12(1):64-72.
[4] 文化部关于印发《“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7-07-07].http://www.gov.cn/xinwen/2017-07/07/content_5230578.htm.
[5] 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2016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基础数据概览[R].北京: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201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6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7-07].https://www.fmprc.gov.cn/ce/cgny/chn/whsw/zgw
hxx/dtxw/t1461801.htm.
[7] 周力虹,黄如花,Tim Zijlstra.世界经济危机下英国公共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1):16-27.
[8] 王群,王中霞.重读《图书馆学五定律》有感[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9(4):3-4.
[9] 罗志勇.20年后再回首──评《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J].图书馆论坛,1996(4):13-14.
[10] 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EB/OL].[2018-06-20].http://www.gov.cn/zwgk/2011-02/14/content_1803021.htm.
作者简介:侯静玲,女,甘肃省平凉市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