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2018-12-04崔萍郑喜灿汪铭洁常丽华曹亚明
崔萍,郑喜灿,汪铭洁, 常丽华,曹亚明
(1.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 急诊科,河南 郑州450007;2.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 护理部)
严重多发性创伤是在同一致伤因子作用下,人体同时或相继遭受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器官的损伤,并存在一处威胁患者生命的创伤[1]。多发性创伤伤员的病情复杂且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困难较大,伤员的死亡率高[2]。急诊抢救护理措施在抢救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对预后有显著影响,因此建立高效的急诊抢救措施十分重要[3]。无缝隙护理是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的连续、全程、高效、零距离的护理方式,它是在整体护理基础上进行改进的[4],并在院外急救、急诊分诊、急诊抢救、急诊手术、急诊治疗等各个环节中不断查漏改进建立起来的。为提高急诊抢救水平,本研究将无缝隙护理管理应用于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急诊抢救中,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急诊科接诊的180例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车祸或高空坠落伤患者;(2)符合严重多发性创伤诊断标准[5-6],即简明损伤定级表-损伤严重程度得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injury severity score,AIS-ISS)伤情评分≥16分,2个及以上解剖部位或器官创伤,且至少有1个部位的创伤威胁生命;(3)患者知情且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其他原因致严重多发性创伤;(2)就诊前已死亡患者;(3)经外院处理后转入我院的车祸伤患者;(4)既往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史者;(5)抢救途中患者自行放弃治疗者。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2016年1-12月)和观察组(2017年1-12月),每组90例。观察组中男61例、女29例;年龄18~70岁,平均(40.34±5.58)岁;AIS-ISS伤情评分16~50分,平均(30.73±3.44)分。对照组中男63例、女27例;年龄19~70岁,AIS-ISS伤情评分16~50分,平均(31.36±3.76)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按照通气→扩容→心泵→控制出血→手术的抢救程序进行应急抢救,具体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充分吸氧、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输血或输液、检测心功能恢复心脏搏血功能、控制出血后尽快手术。在实施抢救期间,护理人员遵医嘱对患者实施常规检查及抢救,完善术前准备工作,监测车祸所致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各项生理体征,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并配合医生进行针对性的多项检查(如胸部穿刺、腹部穿刺等),预防创伤性休克等。入院后,护理人员辅助必要检查,急诊外科评估伤情后护理人员常规跟进。
1.2.2 观察组 以无缝隙护理进行急诊抢救。
1.2.2.1 成立无缝隙护理团队 队长1名,在整个急诊抢救护理过程中担任总指挥;呼吸道护士1名,协助呼吸道医生执行医嘱;执行/循环护士1名,协助医生管理患者呼吸及循环系统;助理护士1名,配合医生操作仪器、设备,并负责药品递送、血样采集及其他辅助检查工作;记录护士1名,负责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抢救记录、医嘱及患者病情变化,并负责外联工作,及时与检验科、影像科等沟通,确保全力配合急诊抢救。该管理团队将无缝隙护理贯穿于急救护理过程中。
1.2.2.2 无缝隙护理服务体系 (1)服务意识无缝隙。定期组织人性化护理服务观念的学习,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强调主动服务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抢救中的重要性。(2)管理无缝隙。由管理团队细化常规抢救流程,并制定针对车祸伤、高空坠落伤等严重多发性创伤的应急预案,由小组队长评估检测实施细则,以确保抢救流程的落实。(3)专业技术无缝隙。聘请抢救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强化护理团队的业务能力。(4)急救流程无缝隙。选择业务能力强的护士进行接诊,接诊护士辅助进行AIS-ISS伤情评分及创伤部位判定,一旦确认为严重多发性创伤时,则立即启动无缝隙护理,完成急诊抢救护理任务。(5)以综合处置模式进行抢救护理(医护配合无缝隙)。对确诊为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开放绿色通道,以先抢救后付款为原则,辅助办理入院手续,同时配合医生进行急救。①呼吸道护理。呼吸道护士辅助清理患者口腔异物,随时准备给予吸引、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监视患者呼吸状态,以保障呼吸道通畅。②循环护理。循环护士辅助建立静脉通路,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维持创伤区循环血量,防止心跳骤停、失血性休克等,辅助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液配型、病毒抗体检测等。③病情观察,队长在管理抢救现场的同时严密监测患者病情,重点查看患者意识状态。伤员一旦意识障碍加重,护士应及时反馈医生。另外,及时核对医嘱落实情况,防止护理人员因紧张出错。无缝隙护理流程见图1。
图1 无缝隙护理管理护理流程图
1.3 观察指标 (1)诊疗时间指标。患者接诊时间、急诊检查时间、术前抢救时间。接诊时间是指医护人员从接到求救电话至到达抢救现场的时间(事前与接诊电话人员沟通记录求救电话时间,记录护士负责记录到达现场时间);急诊检查时间是指患者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液配型、病毒抗体检验及影像学等各项检查时间的总和(助理护士负责辅助检查、采样、送检,记录各项检查时间);术前抢救时间是指患者入院至将其送入急诊手术室的时间(记录护士负责记录)。(2)急诊抢救成功率。以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平稳,安全转移至相关科室即为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人数/总人数×100%。(3)不良事件发生率、投诉率。不良事件主要包括管道脱落、执行医嘱错误、药品准备不全、意外伤害等。
2 结果
2.1 两组急诊患者的诊疗时间指标比较 观察组急诊患者的接诊时间、急诊检查时间、术前抢救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2)。
表2 两组急诊患者的时间指标比较
2.2 两组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的比较 观察组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5.56%(86/90),而对照组为86.67%(7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0,P=0.036)。
2.3 两组急诊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投诉率的比较 观察组急诊患者的投诉率为2.22%(2/90),而对照组为10.00%(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4,P=0.029)。观察组急诊患者的总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6/90),而对照组为17.78%(1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3,P=0.023)。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两组急诊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人数日益增多,常规急救护理措施已逐渐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对医护服务的要求[7]。车祸严重多发性创伤由于撞击、碾压等严重破坏性行为导致伤者体液丧失严重,机体循环血量骤降及代谢紊乱,极易引起创伤性休克。一旦未及时抢救,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以至死亡[8-9]。在严重多发性创伤伤员的急诊抢救过程中,成立快速有效的“创伤救治链”,对救治有重要帮助,并且对改善患者预后和挽救患者生命有重要作用[10]。
3.1 无缝隙护理可有效缩短救治时间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急诊患者的接诊时间、急诊检查时间、术前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无缝隙护理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急诊抢救中效果显著。团队成员在急救实施、配合、信息沟通方面无缝隙配合,有效缩短了患者急诊检查时间,为挽救患者生命节约宝贵时间[11]。
3.2 无缝隙护理可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 本研究中无缝隙护理成员由高素质急诊专业护士组成,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急诊抢救过程中,护理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严密监视患者的呼吸、循环及整体病情观察。一旦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伤情评估后,立即启动无缝隙护理。在抢救过程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救治理念,开启急诊绿色通道,实施急救护理无缝隙配合,使患者在救治途中畅通无阻,不仅缩短术前抢救时间,并且有效提高了急救总有效率[12]。由此,将无缝隙护理应用于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急诊抢救中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3.3 无缝隙护理可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投诉率 观察组急诊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严重多发性创伤病情复杂,多器官受损后可能继续相互作用,患者病情不稳定且临床体征多样化,抢救困难[13-14]。因此,对于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抢救护理工作要求严格,需要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抢救中要求与医生配合做到快速、正确且有条不紊。无缝隙护理成员在急诊抢救过程中不断发现漏洞,在执行严重多发性创伤急救流程的同时,完善护理细节,为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提供无缝隙护理服务,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5]。
无缝隙护理将常规护理急诊抢救配合无缝隙化,辅助工作穿插于救治链中,针对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可能出现影响抢救效果的护理措施进行完善,在急诊抢救的各个环节进行把关,最大限度的避免发生护理差错,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投诉率。
3.4 本研究不足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有以下2点:(1)统计实验组投诉率时,若患者发生负面事件,患者家属很难客观评价该护理模式的服务水平,带有一定的主观情绪;(2)由于多种外界因素,如患者依从性、患者家属因素等,对无缝隙护理实施的一致性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可能影响相关结果,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改进。
4 小结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急诊抢救中作用显著,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投诉率,为临床上建立针对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有效急救护理模式提供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