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
2018-12-03朱海宁
朱海宁
摘 要:创新教学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活”起来。通过几次试课,抓住“有意思”这个细节让学生反复研读,读出了新意,读出了感悟,读出了运用,并且教会学生学以致用,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创新教学;推陈出新;反复研读
很多年前,在一本书上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话语,“有30年教龄的教育家和30年的普通教书匠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教育家年年都在创新,年年研究教材,年年出新教案,他们研究学生,创造性地修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育家因为每年都在创新,所以他们工作了30年就创新了30年。而普通的教书匠的教案往往是30年如一日,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他虽然工作了30年,但相当于只工作了一年,而其他的29年都像车间里的机器一样是在机械重复劳动。”
当时看到这段话的第一感受就是——一针见血,简直说到骨子里去了!反思自己的教学,平时何尝不是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重复着自己的工作呢?有时一忙没来得及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便仍用“过了期的‘旧船票一次一次登上‘新客船。”读过此文,我强烈地意识到:创新对于学校的教育和教师是何等的重要!学校创新教育、课堂创新教学势在必得。语文教育并非只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和已有的语文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爱问、善问、会问”的思考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独特个体。“教学相长”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于是我决心改,要让自己的教学课课新、节节新……当然,这个“新”,不只是形式上的“花架子”,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改进和发展原来的教案。创新教学的出现,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带着这份渴望和追求,我开始了我的新课堂实践——推陈出新。
美国的大师罗杰·冯·伊庄曾经这样说过:“知识本身不会使一个人具有创造力……活用知识才是创造力的关键所在。”于是为了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丰盈起来,我开始了自己新的备课历程。
我反复朗读课文,发现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课文的3至11小节。文中少年说:“我没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的确深挖起来挺有意思。从整篇课文来看,少年“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其实就想设计“巧遇”来进言大王,从“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终于”等词语不难看出。在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做了如下设计:首先问“少年为什么说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老师故意装糊涂,让吴王对此事产生好奇心,这样吴王就能注意此事了。)当学生回答完这个问题后,我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找一找哪些地方有意思?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很快找到了:(1)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非常有意思:文中蝉、螳螂、黄雀、少年这四者错综复杂的关系:蝉被螳螂捉了,螳螂又被黄雀啄食了。这时得意的黄雀却正被少年拿着弹弓瞄准呢。(蝉←螳螂←黄雀←少年)(2)故事的寓意有意思。少年给吴王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个典故巧妙地劝说吴王,少年做得不露声色,确实高明!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意思,弄清楚了本文的寓意,其实也算是理解课文了。按说这一课的学习该告一段落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善罢甘休”。在试课的过程中,有位同學提到了“课文中反复出现4次‘却,这是重复吗?”由于课前没有认真钻研这个细节,也没有认真思考过课文为什么用了4个“却”?所以当时只是让学生随机说说重复吗?为什么?没做深挖。上完课后从学生的疑问中我又进行了新的思考:重复吗?为什么?于是带着这个问题我继续钻研教材,用心地读,仔细地品,反复地琢磨,终于发现文中的9和12小节的语言表达上很是特别,反复使用“却”,都是用转折的句式。大家都知道“却”在这里表示转折,连续用4个“却”,强调了后果的可怕。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且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呢?这让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方面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作为我们的母语教学,除了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习得课文的规范语言,学以致用。基于这样的认识,经过反复思考,我进行了另一个班又一轮的讲解,目的就是推陈出新。首先我对教案进行了调整:当学生说出故事和寓意有意思之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你觉着很特别的?学生又去认真研读,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课文的第9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反复用了4个‘却,语言表达上很特别。”我先表扬了他,接着追问“作者为什么反复使用‘却字呢?”他站在那没有回答。我警觉地发现学生遇到了“坎”,于是我灵机一动适时进行了点拨:“注意联系上下文再轻声读一读。”这一提醒,可算得上“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了。没过一会儿,几个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似的顿时瞪圆了眼睛,高高举起了小手,很快便悟出了答案:强调了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自己身后隐患的可怕;强调了吴王要坚持打楚国后果的严重;加强了语气,读者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让读者深刻明白了寓意……上到这,我心里美滋滋的。此时,我并没有被上课的愉悦感冲昏头脑,而是紧接着让学生进行运用,学以致用。于是立即让学生拿起笔来,都来当一次“吴王”,颁布一道新的圣旨。但有个要求,要运用转折的句式讲清为什么不再攻打楚国,强行攻打后果会怎样?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地完成了课堂写的训练,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创新备课,让学生深入领悟文本的语言魅力是关键。
创新教学——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了!
参考文献:
朱家珑.案例式解读 小学语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