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建构与实施方法
2018-12-03屈宁霞
摘 要:分析了传统培智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特征和缺陷,提出了建构培智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基本理念,并以临海市特殊教育中心培智学前班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建构培智课堂教学有效性評价标准的内容、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培智;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
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智障儿童也有机会在培智学校接受教育。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培智教育起步较晚,关于培智教育的教学质量未引起足够重视,社会、学校、家庭中的不少人士对培智教育的效果期望较低。但只要是教育,就要讲教学质量。作为特殊的培智教育,其教学质量就是看学生有没有收获,有没有进步。由于培智对象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和家长对其教学效果缺乏科学的认识,甚至感觉长期处于无效率或低效率状态,于是常有老师感慨培智教育是个“良心活”,感性地自我要求“尽力而为、问心无愧”,而忽视了科学的评价方法。
因此,构建合理的培智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不仅体现了培智教学自身的理论价值,更是直接影响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笔者以一个具体的低龄段班级(临海市特殊教育中心培智学前班)为研究对象,就培智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建构和实施作一探讨。
一、传统培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特征与缺陷分析
目前,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较多,但对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不多,而且这两项的研究又几乎全部集中在普通教育,对培智教育的相关研究则少之又少。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国内相关的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1.按教学要素进行分类。这是最为广泛的评价方法,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评价围绕这些要素(或次级要素)进行赋分。
2.按教学行为进行分类。比如何志汉所编著的《教学论稿》中提出应从两个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教的有效性与学生学的有效性。教师教的有效性标志有:教学目的明确性;教学结构的严密性;教材组织的正确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学生学的有效性标志有: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踊跃探讨;掌握概念;动手做笔记。该观点虽已提出多年,至今仍有重要影响。
3.对教师的个人要求进行评价。如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学态度、语言、教态、精神状态等。
分析上述一些研究和评价方法,发现现有标准的共同特点是仍受普教影响较大,评价标准也过于重视知识性传授,基本上教师仍然是评价主体。将其运用于本次研究的个案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适应:一是重视以知识达成为目标不适应低年级段培智教育对象。对于智障儿童而言,知识性目标显得不切实际和不合时宜,因此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笔者认为,生活化、实用化、情绪体验化的目标更合适一些。二是教学中学生的中心地位体现不足。教师的授课有效不等于学生学习有效,因此应该把对学生的“学”的评价提升到与对教师的“教”的评价对等的地位。三是过程评价相较结果评价比重不足。在充分了解具体的智障儿童后,既要为其制订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也要关注其学习过程。如眼神交流、情绪体验、心态调整等不易具体量化的过程项目仍是教学有效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构建的基本理念
1.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取其精华。
2.充分发挥对研究对象足够熟悉的教师、家长和专家的意见来综合考量,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
3.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差异化、个别化特点,研制的评价表具有可操作性。
4.确定研究原则:客观公正;方法科学;全面周到;体系完整;正面导向;实践可行。
三、培智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建构
笔者以临海市特殊教育中心学前班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培智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建构的实践和探索。
首先,从培智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基本理念出发,笔者认为,有效性评价标准应从师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同时,评价标准的确立还应顾及低龄段智障学生的客观实际,具有较强的实际可操作性。鉴于这种考虑,在充分研究各文献和广泛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制订了两级指标培智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
其次,开展专题研究会确定评价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并通过对个案班级的观察和深入研究,收集二级指标下的具体评价内容。组织座谈会,发放问卷,对具体的评价内容以李克特量表的形式进行赋分,进而确定具体的评价内容。
经初步研究,鉴于培智教育仍然遵从教育的一般规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仍是评价标准设定的两个维度,因此一级指标基本上拟定为两个:教师“教”的有效性和学生“学”的有效性。
二级指标项目较多,比如: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素质、教材选择、教学过程、教学语态、教学资源、学生活动、学生参与度、教学新技术运用等,具体项目和数量的选择需要项目组研究后确定。
具体的评价内容由课题组成员(均对个案班级很熟悉)提出,内容一般比较细化具体,以二级指标教学目标为例,其具体的评价内容可能包含:目标具体清晰可测量;遵循课程要求;重视学生价值观、情感培养;贴近生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和技能水平;目标个性化,有分层教学思想等。采用李克特量表赋分,确定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数量。
在确定两级指标和评价内容之后,再通过问卷分析和数据处理,科学地分配各评分项目的权重,得出评价初表。
最后,将《培智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运用于试点班级的教学中,以验证其可操作性。验证的具体方法是围绕试点班级,项目组成员逐一授课并相互听课、评价。若对同一课堂评价趋于一致,则说明该评价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结合评价过程,从定量与定性结合、特情处理等方面进行优化,最终制订出低龄培智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从而为培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一个范本和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辜伟节.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视点及其建构[J].教学新论,2010(10).
[2]沈小陪.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J].教学与管理,2000(10).
[3]许小燕.培智学校有效课堂的几个“度”[J].现代特殊教育,2008(3).
[4]文结.提高特教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2(1).
[5]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6]武慧敏.试论培智学校教学的有效性[J].华夏教师,2013(1).
[7]季芸.浅谈培智班的有效教学[J].中国特殊教育,2008(10).
注:本文系临海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研究课题《培智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研制——以临海特殊教育中心学前班为研究对象》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屈宁霞(1993—),女,浙江临海人,幼教三级教师,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及特殊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