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致育人”模式研究
2018-12-01金建龙
摘 要:在探索人才培养创新形式的实践中,“精致育人”模式进入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精致育人”模式是一个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为出发点,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文”教化人心,在规则之下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过程。它在教育的内容上体现针对性,在教育安排上体现科学性,在教育方法上体现艺术性。基于此,从问题导向型需求管理、规则意识下个性管理、扁平化组织项目管理、兴趣朋辈型自我管理、精致模块式以文化人、思想政治教育微辅导等六个方面,构建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致育人”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精致育人;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9-0101-0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探索人才培养创新形式的实践中,“精致育人”模式进入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
一、“精致育人”模式提出的依据
1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是“精致育人”理念提出及框架搭建的坚实基础。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为“精致育人”理念所倡导的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的全过程之中提供了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在“精致育人”理念下得到了全新的运用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分清主次,学会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事件、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精致育人”理念的提出源于精细化企业管理理论,以“精、准、细、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体现出精益求精的精细化要求;“精致育人”理念的提出借鉴了现代分层管理理论,将育人对象以年级进行精细分层,按照各层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相应的管理规则、办法、路径,实现各层次对象管理的最优化[1];“精致育人”理念还将公务员分类管理理论纳入到框架构建之中,以问题为导向,根据特征差异对大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2政策依据
政策依据是“精致育人”理念提出及框架构建的重要依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中发31号)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等原则。“精致育人”理念的提出及框架构建全面总结和推进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
3现实依据
现实依据是“精致育人”理念提出及框架构建的根本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95后大学生群体是高校的主体,他们正处于人生成长的“灌浆”期,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95后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与信息传递的互动性,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自我表达空间。这就决定了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教师已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的对话更加趋于平等,其沟通也更为及时;其二,95后大学生是充满自信、独具个性的一代,他们对国家抱有更大的期待,对“中国梦”的实现更有信心。面对新变化、新情况、新任务, 95后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学业规划、日常生活、课外活动、人际交往、就业创业、心理调适、综合诉求等八大方面都存在着迫切的个性需求,传统的同质化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现实的个性需要,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非同质化教育手段势在必行[2]。
二、“精致育人”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在几年的实践中,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精致育人”模式是系统化、整体化、层次化、协同化的一项创新工程,是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一种创新形式。具体地讲,“精致育人”模式就是一个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为出发点,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文”教化人心,在规则之下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精致育人”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在教育的内容上体现针对性
“精致育人”模式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精、做细、做实。具体地说,要根据当代95后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价值形成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程序进行精心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明确化、条理化;以问题为导向,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有效需求;精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注重细节管理,在规则意识下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
2在教育的安排上体现科学性
“精致育人”模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确保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覆盖到每一个过程、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动作、落实到每一个人员。在推进“精致育人”模式的過程中,对学生的管理要体现出分层的思想,即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规律及发展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要体现出分类的思想,即教育主体针对特征典型的特殊群体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要体现出联动的思想,即形成优质的家庭社会学校良好呼应的教育氛围。
3在教育的方法上体现艺术性
“精致育人”理念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强调“以文教化人心”的浸润式文化态度。要求用校园文化主旋律凝聚共识,用精致文化带动校园新风尚,实现精致模块式的以文化人。在教育的方法上,以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开展独具特色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包含体育文化、学业文化、寝室文化、骨干文化、班团文化和典礼文化等,推进精致模块式以文化人。
三、“精致育人”模式的路径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精致育人”模式是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探索,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形式,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实施“精致育人”模式路径涉及精致管理、文化引领、网络辅导等内容。
1问题导向型需求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精致育人”模式下的问题导向型需求管理,要求教育主体及时发现教育对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引导其在认知达到一定阶段后,将问题与不足转化为其成长过程中的“有效需求”。问题导向型需求管理主要包括“大学生有效需求”征询、“大学生有效需求”确认和“大学生有效需求”满足等三个阶段的工作。“大学生有效需求”征询工作就是如何发现大学生的有效需求[3]。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始,一般采用“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等方式来征询“大学生有效需求”;大学生“有效需求”确认工作就是要找准大学生“有效需求”。在大学生“有效需求”征询工作的基础上,一般将大学生“有效需求”确认为理想信念需求、学业知识需求、日常生活需求、校园文化需求、就业创业需求、人际交往需求、心理健康需求、综合素养需求等八个方面;根据“大学生有效需求”类型,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可以通过开设领航微讲堂、实施朋辈引领工程、开展自我探索项目等路径来满足“大学生有效需求”。
2规则意识下个性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精致育人”模式给了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积极发挥的空间,在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点,充分尊重了个体差异性和价值多元化的实际。规则意识下个性管理包括家校社会联动管理、年级差异分层管理、特征差异分类管理等工作,三个方面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并呈现清晰的逻辑关系。家校社会联动管理强调家庭关系、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教育主体的个性塑造,三者之间互为补充,互相促进[4];年级差异分层管理是教育主体通过精心识别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层次,根据学业水平、发展规划、个性特征、身心健康、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有效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相应层次的管理核心任务;特征差异分类管理是教育主体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尊重学生的意愿个性和兴趣爱好,为每一类型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辅导及服务。
3扁平化组织项目管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行扁平化管理,力争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活动参与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让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参与。扁平化组织项目管理将项目管理与扁平化管理理念有机结合,共同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过程,以项目凝聚团队,以团队凝聚力量,精简程序,提升效率。工作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实际搭建“创新创业”“素质拓展”“公益项目推广”“骨干培养”“就业发展与服务”“信息传播与档案管理”“宿舍联合会”等学生组织平台,从当代大学生各个方面的有效需求出发,自主设计和申报精品项目,实行扁平化组织项目管理[5]。
4兴趣朋辈型自我管理
以兴趣小组为依托,推进朋辈型自我管理,主要有思想引领、学业指导、情感交流、文化熏陶等四个方面内容。思想引领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共青团员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明辨是非能力,加强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学业指导主要是通过对自身专业的不断研习和各项比赛的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所学专业,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激发学习兴趣;情感交流主要是指不同学子以兴趣凝结,促使志趣相投的学生找到“知音”,让朋辈在心理疏导、情感宣泄等方面以同辈人的低姿态,引导低年级学生消除环境变化的焦虑与不安;文化熏陶更是贯穿于兴趣小组朋辈互动的各个环节[6]。兴趣小组中自上而下的规则引领是一种制度文化;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良性的互动体现出一种和谐文化;在赛事面前团结拼搏、永不服输、互帮互助,尊重比赛、尊重对手,更是对体育文化的一种诠释。
5精致模块式以文化人
思想政教育“精致育人”模式下精致模块式以文化人是一种以“文”教化人心的育人态度,用独具特色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激发大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培养大学生内化自主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精致模块式的体育文化、学业文化、寝室文化、骨干文化、班团文化、典礼文化必将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真正发挥精致育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巨大作用,唱响和谐的校园文化主旋律,弘扬校园文化新风尚。
6思想政治教育微辅导
思想政治教育微辅导由于借助于微媒体平台,也可以理解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微媒体平台”构建微社区,在微社区中与大学生平等交流成长中任何话题并对其进行精致化、个性化深度辅导。同时,善于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对错误思潮及时开展批评和讨论,强化正面信息,消解负面消息,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參考文献:
[1]李昱靓.实现“精致化”管理提升高校育人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16(17):51—52.
[2]高姗.以精细化理念为导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经贸实践,2016(15):242.
[3]金建龙.“精致育人”内涵及其路径选择[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17(3):87—90.
[4]金建龙.精致育人理念及其框架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2014(12):133—135.
[5]程仕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特征与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12):57—62.
[6]胡绪明,刘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91—96.
[7]滕晓雯,曾长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几个疑难问题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4):76—78.
Abstract:In the practice of exploring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s, “fine cultivation” gains the attention of university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ers in the new times, a mode that takes university students reasonable needs as the starting point, respec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nurtures the soul with humanism and guides them to develop in a personalized way under the guidance of rules. It is targeted in education content, scientific in education arrangement and artistic in education methods. Therefore, this paper tries to construct “fine cultivation” mode of university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times from aspects of question-oriented need management, individual management based on rule consciousness, flat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interest and peer self-management, humanistic talent cultivation characterized by fine modules and micro-guidance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Key words: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fin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path selection
(責任编辑:陈 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