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2016-11-19王文斌
王文斌
摘要:军休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为人民解放事业和国家军队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做好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让军休干部安度晚年,对维护改革的稳定局面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简要分析了军休干部、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现实需要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路径选择
一、军休干部及军休服务管理
(一)军休干部
“军休干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定义是将退休士官包括在内的符合移交到地方安置并且享有部队退休离休待遇的人。狭义定义是移交到地方来安置的部队退休离体干部。军休干部身份的限定指的是符合部队退休离休条件的人和符合相关退休安置规定的退役士官。在相关的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规定中,对退休干部、离体干部及退役士官都有详细的规定,如年龄、服务年限等。
(二)军休服务管理
军休服务管理工作是民政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有序管理和协调军体干部的晚年生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及特殊组成部分。军体服务管理工作的责任是落实军休干部生活和政治两个待遇,加强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为军体干部晚年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从管理方法、机构编制及管理体制角度人手,分析传统的军体服务管理模式。
就管理方法而言,设立财务室、办公室、活动室、医务室、阅览室等部门,按照“所长责任制”来开展具体工作,逐渐形成“机关化、封闭化”的管理模式。就机构编制而言,属于事业单位,由中央财政全额拨款,按照定编定岗、机构的规模大小、接收的军休干部数量来对应配置经费和车辆,执行专车、专编、专款的专用管理制度。就管理体制而言,可以看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通过国家财政部门统一全额拨款建所建院,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及计划,接收军休干部,这种模式是“军休所”管理模式,集中且封闭,是军休干部的养老方式之一,具有鲜明的服务保障功能和行政事物管理功能。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军休干部数量的增多,要求的多元化和安置的分散化,使得集中式的军休服务管理模式不能满足时代需要。
二、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现实需要
社会化是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生活方式的主要趋势,军休服务管理的社会化转变适应了该趋势发展,也是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的切入点。
(一)变革的社会形势为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创造7条件
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重视军休干部的养老事业发展,将家庭养老作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作为依托,把社会养老作为补充的整体养老机制逐渐形成,促进包括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互助救助、社区教育等的社区服务的完善并形成规范,以取得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随着老年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老年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政府部门参与社会事务的思想指标也发生了转向,由控制转为服务。政府部门的管理模式也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对社会的多方面都造成了影响,尤其是军队及国防的现代化建设上,为军体服务管理工作创造了时机。
(二)军休干部的分散安置,为社会化运作带来困难
近几年,移交安置地方的军休干部数量急剧增加,新增军休干部的居住较为分散,流动性很强,军休干部的居住地分布在城市中的各个社区。集中封闭式的军休服务管理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该管理模式不能完全落实军休干部的政治生活两个待遇,尤其是国家医疗保障和住房方面显得比较紧迫。
(三)军休干部要求多元化,迫切需要社会化运作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逐渐表现出传统统揽式的服务方式的劣势,如效益较低、管理的难度较大和成本偏高等问题。军体干部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更为严格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需求的范围更广,如年龄较高的军休干部对医疗、家政服务的要求较高。军休干部的年龄、身体素质等不同也会造成具体需求的差异。因此,传统的军休服务管理模式不能够满足军休干部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迫切需要朝着社会化方向转变。
三、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路径选择
如何才能让军休服务管理模式适应和满足社会化发展的趋势。一般认为,军休服务管理的专业机构必须坚持大服务、小管理的观念,确定四个方面的导向,完善军休服务管理机制,健全社会化服务和国家保障体系相融合的模式,通过利用现代化社会资源,为其晚年生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构建起专业服务平台。
(一)将专业化作为导向,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有效提升服务质量
将专业社工作为支撑,以社工站作为依托,在军休干部和安置和管理上引入社工专业技巧和知识,结合现有的服务管理资源,整合外部资源,综合评估军休干部的身心、社交及社会支持系统。如果军休干部有特殊需要,可以开展个案(减压、教育、娱乐、社交等不同类型)工作组。通过项目化的运作方式,组织军休干部参与各种类型的工作,如社区建设等,让军休干部更快的适应生活环境,构建个性化、多层次的服务框架,促进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将标准化作为导向,推进法制建设
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提高,首先要统一思想基调,避免工作的盲目性、不稳定性和随意性,建立起有助于自身发展的理论体系。其次,在其基础上加强法制建设,出台规范性文件,制定出军休服务管理规范和标准,使得军休管理社会化工作有法可依,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将便捷化作为导向,结合社会资源以满足多样化要求
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必须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做到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四个就近”,拓宽军休服务的渠道和方式,逐渐完善服务的内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四个就近”包括就近参加政治学习、就近参与社区的文明建设、就近融入社区的文娱体育活动和就近得到社区的照顾。军休服务管理的机构可以组建社区与党组织双重领导的体制,逐渐实行双重领导,让军休干部方便参加社区活动及政治学习。军休服务管理的机构可以联合社区发掘干部特长,成立相应的特长组织,如义诊队伍、讲师团队、朗诵团队等。引导军休干部参与到社区建设中,为社会发展服务,做到“老有所为”。同时,军休服务管理的机构可以和社区共享活动设施及场地。在不影响军休生活工作的基础上,社区群众可以使用内部场地,促进军休干部和群众的沟通,也方便军休干部融入到社区生活中去。依托社区建立起养老中心,给军休干部创造出和谐的养老环境,利用社区的公共服务项目,确保军休干部的生活问题以最快的时间得到解决。为军休干部能够得到有效的疾病预防和常见病治疗等多元化服务,可以引入社区的医疗资源,保证军休干部的疾病保障和社区的服务实现对接。
(四)将信息化作为导向,构建起电子信息平台
由于军休干部的地域分布比较分散,新增人员的居住分布不均,流动性增强,进行面对面或者电话沟通加大了服务成本,不适合实际需要。因此,运用电子信息化平台来开展远程管理及远程服务。军休服务管理的电子平台,可以建立和保存军休干部的各种资料如工资档案、军休动态、健康档案等,也可以链接各种类型的社会信息化平台,如社区服务机构、医保查询等。与此同时,可以适当开发军休网站等载体,实现以最低成本搭建起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推动军休干部的交流与互动,达到诉求及利益的对接,分析及解决具体问题。
(五)完善军休服务管理机制
军休服务管理的结构通过对军休干部的优势的整合,成立多个业余团体,建立健全军休干部的“自我管理、自我活动、自动服务”的体制机制,组织专门人员对军休工作进行梳理,尽量细化规章制度以及服务标准,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军休规章制度,保证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及时、规范以及准确,为军休服务管理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在行动或者理念上,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都适应了国家“以人为本”和“治道变革”的要求,支持和保障了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在确定军休干部政治生活两个待遇的基础上,创建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并逐渐让其成为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和主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