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
2018-12-01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小学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小学 陈 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出现了如引导发现法、讨论法、探究法、导学法等新的教学方式,“问题导学”也随之孕生。问题是教学的引线,也是启发学生智慧的钥匙。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如何引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问题导学”的优势。我们在营造课堂环境时,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以领路人的角色来导入“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参与思考,构建和谐数学课堂。
一、贴近学生体验,设置“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认知力较差,加之课堂注意力易分散,难以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利用“问题”来导学,要对“问题”进行恰当的设计,特别是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来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年、月、日”的教学中,我们在课堂问题设置上讲了一个故事“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然后提问学生:这个故事出自那本书?很多孩子都听过这个故事,也了解《天方夜谭》中对“智慧、善良小女孩拯救万千人民的英勇故事”。同学们,《天方夜谭》是一本很有趣的故事,它还有一个书名叫什么?有同学回答到“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是多大的一个数?这里面有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呢?如此的导入“问题”,将一个“1001”数字与本节所要讲解的“年、月、日”进行了结合,瞬间激发了学生对“1001”这个数字的学习兴趣,也开启了学生寻求答案的学习愿望。当然,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既真实,又能够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学习“克与千克”单位时,很多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计量单位缺乏真切的体验。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导入生活中的糖果、硬币、象棋子、书本等,通过实例来体验不同物体的重量,从而明晰“克”与“千克”的差别,增强对单位概念的理解。
二、注重知识衔接,解决学生困惑
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入新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直接导入新知可能会出现误解。教师在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时,可以发挥“问题”的导学优势,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内涵,增强对新知识的应用。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教学中,我们在黑板上列出一个问题:7+7+7+7+5+7=?问题一抛出,很多学生都开始动手计算,运用加法运算规则与顺序,得出答案40。然后提问学生:对于这道题目,大家看看有哪些规律?有学生提出一共有5个7相加,然后再加上一个5。“很好,对于5个7相加,与今天我们想要学习的乘法运算是不是具有直接关联性?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运用乘法规则的话,可以怎样来简化运算过程呢?”很显然,5个7相加,可以简化为5×7,然后再加上5,从而快速得出答案40。同样,我们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学习“余数”时,很多学生对余数的概念不理解。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我有14根棒棒糖,想要平均分给6名学生,请问每个学生分几根?剩余几根?我们可以利用火柴棒来代替棒棒糖,然后在桌面上进行平均分配,当每个学生分得2根棒棒糖后,手里还剩下2根,无法平均分配。最后,让学生想一想:刚才我们在进行分配时,剩下的2根棒棒糖是不是就是“余数”的概念?如此一来,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能够很快构建对“余数”的形象思维。
三、突出动手实践,解决具体“问题”
“学以致用”强调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也要突出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来解决“问题”,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掌握相应的数学方法。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时,对于本节知识点的基本实践内容,可以通过练习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如:请把356,635,563,653,536这五个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由于本组数字都是由3,5,6三个数组成的,在实践中需要仔细辨识。在综合性实践知识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问题”实例,让学生从问题中来运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如:(出示两棵树图,一棵78岁,一棵100岁)师:你们看,森林里有两个数爷爷,它们都认为自己的年龄大,请你来帮助它们比比谁的年龄大?说说方法。在学生得出结论78<100后。师追问:这时,树精灵一蹦一跳地走来了(出示35岁的树),它们也想来凑凑热闹,想与两位爷爷比比,结果会怎样呢?说说你是怎样比的,比的方法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打破了单纯性数字大小的比较,而是将之融入童话情景中,通过对年龄的比较来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运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确定谁的年龄大。由此,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也扩展了想象力。
“问题导学”在数学课堂的应用,教师要强化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整合,要明确“问题”的主旨与意义、呈现的方式,能否解决学生的疑惑,能否让学生从“问题”中深化知识理解,强化知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