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也要个性化
2018-12-01孟令豹
文 | 本刊记者 孟令豹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特点,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是地理学科特点的内在要求,也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在地理课堂中实施个性化教学,在教学一线三十多年的地理教师、山东省即墨市普东中学正高级教师邱秀玉有其独到见解。
邱秀玉认为:“个性化教学,既是发展学生,也是发展教师。教师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发展形式也是千姿百态、缤纷多彩的。教师在个性化教学中应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必然要想方设法提升自己。”
谈及当前地理课堂个性化教学现状时,邱秀玉面色沉重:“我国当今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是过于强调统一性,总爱讲求步调一致。这样的‘一刀切’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人的个性发展。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受教育的个体无论如何也不‘敢为天下先’,只会日复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即使有所进步,也是在前人的认知上的改良。”在她看来,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也处于长知识、增智慧、发展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如果把学生的某种特殊见解或做法看作是“违规”,限制学生不做前人未做之事,不思前人未思之因,不敢“越雷池半步”,就会导致学生行为上偏向于“循规蹈矩”,影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邱秀玉说:“从地理学科的性质上来说,地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要求凸显地理课程的开放性,在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鉴于此,她在地理教学中重视突出学生这一主体,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与特长,创意实施地理教学,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邱秀玉结合多年地理课堂的教育经验与教学探索,为改善地理课堂个性化教学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启发思维,构建和谐氛围 邱秀玉认为,和谐的氛围是创新的前提,也是交流学习的必要条件。人境和谐,学生才能直言见解,展现奇思异想,彰显个性和灵性。因此,在教学中她总是鼓励学生就学习中的问题各抒己见,大胆探讨。
在学习俄罗斯农业时,邱秀玉老师提出了“为何俄罗斯的农业只局限在伏尔加河和顿河流域”的问题,学生回答说,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冬长而寒冷,无霜期短,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然后邱秀玉引入了一段材料:
据报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走出国门,到广袤的俄罗斯土地上寻求发展。现在中国人大棚种植的黄瓜和西红柿几乎覆盖了整个俄市场。自从2005年俄罗斯最后一家集体农庄解体后,俄市场上95%~100%的蔬菜都是中国人供应的。高额的利润、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俄罗斯淘金。
材料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式,学生开始热烈探讨起来。有一位学生说:“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人口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等,使其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局限。我国人多地少,一些农民到俄罗斯寻求发展。我国农民具备勤劳勇敢、努力拼搏的品质,为其做出业绩奠定基础。”邱秀玉率先为他鼓掌喝彩,全班同学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邱秀玉顺势诱导学生思维,向学生解释说:“大多俄罗斯人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认为其农业布局在俄南部比较温暖的伏尔加河和顿河流域,而我国农民使用大棚进行农业生产打破了他们的思维格局。”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鼓舞,思维活跃,语言流畅,地理课堂也易于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
因材施教,关注个性需要 学习成果的获得要经历一个系统化的心理变化过程,每一个学习个体对刺激产生的反应不同,学习结果也不同,这就体现出学习中的个体差异。
新课堂要求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社会,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教学中,应根据学情因材施教,分层次备课,分层次达成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如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对基础薄弱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的等高线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的判断;对一般学生须掌握等高线基本地形的判断,陡缓坡、阳阴坡、河流、聚落分布、坝址选择、引水、公路建设等问题;优秀生除掌握上述知识之外,还要进行环保与资源利用方面的探究。学生承担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使他们一直保持着地理学习的热情。课堂上实行创意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跷跷脚,摘桃子”,每一节课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激发兴趣,鼓励独到见解 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是事业成功的先导。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精研大纲、教材,了解熟悉“学情”,在此基础上巧妙设计,采用多种激兴手段,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兴趣”这块“磁铁”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造神奇。如学习日本气候时,邱秀玉适时抛出一个问题:“日本海沿岸的新潟冬季多雪,所以日本海沿岸成为特别豪雪地带。而东京却是夏季多雨,这是为什么?”学生在课本上寻求答案未果,她趁机引导说:“日本的地形对气候有何影响呢?”
学生转而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一番讨论争论后得出了答案:新潟位于日本海沿岸,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山坡,所以多雪;而东京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山坡,所以多地形雨。新奇的情景问题吸引着学生们去探究大自然的奥秘,乐而不疲。
又如,在学习“日界线”时,邱秀玉这样创设问题情景:有位妈妈从上海乘船到旧金山去。在过日界线前先生下一个女孩,过日界线后又生下一个男孩,问从生辰日期上看,男孩大还是女孩大?学生带着急于求取问题答案的强烈兴趣、开启思维,明白是日界线的日期变更在“作祟”,而使“后生的男孩”大。
实践证明,只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地理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活动中去。
实践探究,拓展创新能力 地理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地理教学必然走进生活。只有让学生的创新思想深入到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时,创新教育才会呈现出生机活力。邱秀玉以课外活动为支点,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到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中,实践探究解决问题。
如学习天气和气候时,让学生就青岛地区冬季雾霾现象探讨大气污染和雾霾的联系;学习中国的水资源时,让学生调查本地区存在的水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等等。学生们认真走访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展示,从中发现与问题相关的因素;在课堂上各抒所见、畅所欲言,呈现了许多有创意的建议。学生们联系实际,讨论社区蔬菜大棚生产的利与弊;展望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广阔前景,等等。地理课堂教学创新以学生的周围世界为源泉,以情引思,情思交融,达到了拓展创新思维的目的。
在邱秀玉看来,“地理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开展差异教学。地理课堂个性化教学要来源于教学实践,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放在课堂教学的同等位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选择与成长的空间。教师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将地理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提高与创新思维有机结合,巧妙挖掘学生个性素质潜能,多元化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